劳动教育与德育都可以借助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与协同育人来实施。《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抓好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落实相关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地方与学校课程作为实施的重要渠道,加强劳动教育,要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要开展校内劳动,组织校外劳动,鼓励家务劳动。为此,要加强合力,统筹协调,加强资源开发。
以劳树德还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除了上述路径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方法加以落实。
(一)以劳动故事渗透劳动价值
故事是人们理解自我、理解生活、理解世界的方式,也是儿童获得成长的重要途径。故事是一种古老的教育形式,劳动启蒙故事能很好地渗透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劳动美丽的价值观。在教育实践中并不缺乏故事,需要的是挖掘已有故事中劳动价值渗透的真实点,能让学生在故事中领悟与感受劳动的重要意义与价值。首先,通过传统经典故事中挖掘主人公的劳动形象以及劳动价值。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庖丁解牛,这些经典故事不但能增进学生对历史的了解、英雄的崇尚,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之养与无形之教中崇尚劳动。其次,人物传记中的故事。成功人物的传记中彰显“刻苦勤奋”四个字,借助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对英雄、榜样、先锋的崇拜,对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科技、经济等方面不仅拓阔视野,也能启发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态度。尤其是劳模、匠人的故事,能让学生获悉诚实劳动、高尚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最后,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故事。生活中充满故事,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身边故事的价值,使班级、学校成为充满故事的场域。我们身边布满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劳动,就应该得到尊重与理解。身边的大众更具亲近、亲和、亲切的价值,且离学生生活经验很近,恰到好处的故事更容易打动人。
(二)在提升劳动能力中以劳树德
赫尔巴特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的确,任何教育都包含一定的道德目的与道德指向。在提倡以劳树德时,也不能疏忽支持劳动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的提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只有劳动能力得以提升,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
基于对劳动能力的提升,德国劳动教育基于信息时代的背景,构建了面向数字世界的劳动能力框架。他们认为,学生具备参与新时代生活与工作的能力,劳动教育要以实践为导向,以增强学生对科技发明、创新创业、信息技术能力为目的,构建涉及专业能力、方法论能力、沟通能力、判断决策能力四个方面,并以行动力为各项能力的核心的劳动能力框架。(www.daowen.com)
劳动能力的切实提升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时代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还能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劳动乃至整个教育发展社会人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劳动能力的提升不是依靠单纯的学科教学,学校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现课程的统整。例如,以“媒体”为主题,整合通用技术、化学、音乐、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中的相关内容,并多方面开发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把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学到的具体知识与技能运用于生活、生产实践或进行有益的发明创造。
空谈以劳树德,很难将其落实、落细,借助儿童劳动能力的提升,完全可以结合劳动过程中的钻研精神、敬业精神、创新实干精神等品质。只有与劳动能力相匹配的劳动精神才能支持其学生分阶段、可持续的发展与成长。个体劳动能力的提升与以劳树德的宗旨需要结合学生兴趣,以个性化的方式开展,帮助学生实现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有机融合,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学校生活走向现代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
(三)在成人引领中以劳树德
以劳树德需要成人社会的引领与社会育人环境的配合。虽然通过各种形式启发、引导、教育学生“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劳动创造,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但是把劳动作为惩罚手段,媒体以各种“星”的形象来掩饰劳动。那么,学生在学校劳动教育中的品德培养就经不起考验和检验。
处于消费社会的新时代,消费以及代表消费的符号被扩大和彰显,生产的经济价值被隐匿,劳动、资本、土地的经济学体系被重组和重构,数字化、信息化的挑战正在打破人们对劳动的认识,这些成人世界感受到的内容,未来世界对竞争力人才的要求体现在劳动教育中更为突变与显著。其中最为核心的还有身份认同与自主行动。自主行动意味着要有理性的思考、负责任的行动。基于此,以劳育德需要贴合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德性培养的社会、时代特征,突破传统对劳动的狭隘理解,引领学生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技能,且能反思性地忠诚于自己,具备行动能力和负责任的态度,还有反思性对待其他文化的世界主义精神。
这意味着家长、教师在培育过程中面临挑战。如何突破原有认知的局限性,引领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儿童劳动能力和劳动品质,并在传统与未来之间建立连接,指导学生把自己热爱的领域转化为对事业的追求和对人类的贡献,具有劳动高度的道德意义;同时,注重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