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俗文化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民俗文化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直观、感性的方式入耳入心。(三) 开展民俗文化教育能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面向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内容很广,既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又有道德与法律规范等知识的落实。只有具备了上述基本人文素养,学生才能逐步养成文化自觉,将道德与法治课所教授的知识与技能主动内化为基本原则。

(一) 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与弘扬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要求,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民俗文化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基因,它根植于中华大地,富有乡土气息,深受群众喜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从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直观、感性的方式入耳入心。例如,在以长宁民俗文化中心为主要场所开展的道德与法治课,笔者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他们一到民俗文化中心,马上活跃起来。大家对皮影戏、小热昏、刺绣等民间技艺充满了好奇,都抢着去看一看、问一问、试一试。这种看一看、问一问、试一试,体现的是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落实,从学科育人价值角度分析,体现的是道德与法治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和传播。

(二) 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是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

《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基础课程,其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公民品德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教育,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参与社会生活,拓展国际视野,弘扬民族精神,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坚守的三尺讲台上,开展文化认同教育,浸润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将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素养全面发展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纳入教学范围是自己应尽的职责。民俗文化以其质朴无华、通俗易懂的外在表现形式,传播中国人爱好和平、追求美好的理想信念,在观看、欣赏和参与各种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能从中感悟中华民族善良、智慧、坚韧的民族性格和道德情操,能将这些优秀的民族性格逐渐融入自己的价值取向中,从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www.daowen.com)

(三) 开展民俗文化教育能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面向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内容很广,既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又有道德与法律规范等知识的落实。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教育,人文素养的教育与熏陶都是一个重要基石。在以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理想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增进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品格。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中华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素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教育中,需要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在法制教育中,需要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只有具备了上述基本人文素养,学生才能逐步养成文化自觉,将道德与法治课所教授的知识与技能主动内化为基本原则。在民俗文化中,蕴含大量的人文信息。开展民俗文化教育,联通的是历史与现实、乡土与现代。在了解本乡本土的文化成就后,学生必定会逐渐升腾起爱乡爱国的美好情感,逐渐形成维护好、弘扬好家乡文化传统的责任意识。这种情感与意识,正是促进他们养成良好品德素养、做一个新时代好公民的内在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