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学科“生命场”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理念、教学站位、教学设计等教学行为综合形成的特定场域,这个场域的范围不应只停留在生命科学的“知识圈”,即教授传播学科知识层面,而是应当向“外圈”延伸,将传授知识的重点提升到“育人”层面,通过一系列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初中生命科学教材初二年级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健康”中“青春期健康”内容为例:
教学目标:形成对青春期性发育的正确认识,形成健康的性心理,学会关爱生命,树立健康的人生观,珍惜青春年华,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教学过程1(青春期生理)
教师准备充分,通过多种形式有效落实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分析数据,比较男女同学在身高体重方面的变化情况,体会青春期是人的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期;其次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大胆说出第二性征的特点;接着阅读教材内容,说出内脏器官功能的日渐健全及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标志;最后通过观看影片,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原因及保健方法。在讲保健方法时,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常用的保健方法,还对社会上的一些虚假小广告“三分钟无痛人流”进行纠正,告诉学生这些都是荒谬的说法。无论做怎样的流产,都会给身体、心理带来巨大创伤,对未成年人来说,还会造成当事人有犯罪感。
教学过程2(青春期心理)(www.daowen.com)
教师首先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男女生交往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识青春期异性交往的一些道德礼仪规范,如男女平等、尊重女性、互相理解、相互帮助等;接着教师列举了社会上出现的“少女妈妈”的新闻作为反面教材,组织学生共同分析,使他们认识到过早性行为或未婚先孕等行为会给当事人在生理上、心理上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也是对生命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教师通过设计“角色扮演”环节,引导学生学习“自我保护”的具体做法。例如,不要去可能有不安全因素的场所,如舞厅等;交友要谨慎;如果遇到性骚扰或性侵犯,要积极寻求家长、教师及公安部门的保护等,让学生学会提高青春期自我规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这样的课堂不仅有知识的教授,还培养学生建立“珍爱生命、自尊自爱”的意识。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提到这些词语,但是学生一定能感受得到。这些素养也是核心素养中“自主发展”中的“健康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能从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中跳出来,真正开始专注学科背后的人,是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的必要思想。
在认识上,学科育人价值指向学生个体精神发展的全部,远远超越“德育”的范畴。每一个学科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需要每位学科教师深度开发,形成对本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上述“青春期健康”一节案例,教师首先意识到授课内容中蕴含的育人价值,然后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形式来实现。如果教师的眼光仅局限于课本,不站在育人的角度思考,效果肯定是粗浅的。由此,在“知识圈”外延伸育人宽度,让教学“生命场”的范围扩大,提升学科育人的实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