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高度重视“民族情·中国心·世界路”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完善,已开发“中国瓷”“韶琴QQ”“水墨松江”等校本课程,旨在通过传统文化的浸润,感染人、塑造人、引领人。
(一)一山一水一陶瓷,匠心独运民族情
“中国瓷”是“民族情·中国心·世界路”项目中的一个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围绕主题“中国瓷”以项目活动形式开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城区——松江区的文物古迹和民俗有一定了解。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各小组分工合作,自主选定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学习揉泥、制泥板、拉坯、上釉、汾水等技术,环环相扣,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并将作品应用于生活。课程的开发基于以下三点思考:
1.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建构学科综合化多元化学习方式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必然趋势,它包含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实践创新等方面,需要找到多学科的教育共性并实施以任务引领的综合性学习。开设本课程是希望能在一个课程中体现艺术、历史、人文科学、信息技术等不同学科的融合,实现各学科综合化多元化发展,由知识教育走向核心素养教育,关注学生生命的质量,关注育人文化、课程文化的建设。
2. 基于松江本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素有“上海之根”之称的松江,随着近年来一座又一座文化遗址的出土,如汤庙村遗址,广富林遗址等,更加确定了松江作为上海之源的地位。考古学家在各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陶器及陶瓷碎片,彰显了古代松江人的勤劳与智慧,正是这样一种质朴的精神,孕育了松江的人杰地灵。本课程希望能对松江本土文化进行挖掘和传承,并在中小学中得到普及。
3. 基于“民族情·中国心·世界路”研究性课题的开展(www.daowen.com)
目前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文化技艺的潮流。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孩子参加各种课外兴趣班以钢琴、油画、小提琴等西方艺术为主。这固然可以使孩子快速与国际接轨,但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曾经耀眼世界的传统技艺,民族文化也需要传承,也需要我们带着自己的文化精髓走向世界。“中国瓷”是“民族情·中国心·世界路”项目中的一个课程,希望通过该课程使学生懂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怀着一颗中国心,握紧中国的印记,方能在绚丽多彩的世界大道上,走出自己的特色。
(二)指尖流淌音乐声,音符跳动无国界
“民族情·中国心·世界路”系列课程之“韶琴QQ”校本课程是在一年级开设的。学校聘请高韶青老师担任学校韶琴课程的总指导。高老师是集演奏、作曲、音乐制作、乐器改革于一身的世界公认的现代二胡音乐大师。高老师发明的“韶琴二胡”,大大增大了二胡的音量,改善了二胡的音色,他发明的韶琴二胡电插件把二胡与现代电子音乐科技接轨,大大拓宽了二胡音乐的视野,开拓了二胡艺术表现的无限可能。
学生学习韶琴能培养音准力,增强音乐表现力,尤其在视唱、唱歌和欣赏的过程中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开设韶琴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传统和现代音乐文化素养,并通过韶琴课程的开展,进一步丰富学校的艺术特色课程。同时,结合松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广富林为载体,创编国乐音乐剧,运用韶琴作为乐器载体,并借助学校民乐团的力量,创编音乐剧形式的综合音乐,从而锻炼学生的综合音乐表现力,扩大影响力,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目前,以广富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原创剧框架基本成形,成为松江地区探究学校教育与广富林文化结合的先行者。
(三)点点墨韵香,恋恋家乡情
我校紧靠广富林遗址、辰山、天马山、小昆山、佘山等风景区,对家乡文化的探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松江的文化底蕴丰厚,星光璀璨。作为上海之根的松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曾涌现了很多文学家和艺术家,如西晋文学家陆机、明朝后期杰出的书画家董其昌等。学校借助中国画的形式描绘松江文化,有利于加深对松江历史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对松江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家的三大国粹之一,它是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优秀艺术,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与内涵,是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所以,用中国画描绘松江文化,可以让一代新人继承、发扬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学校立足区位和文化优势,力求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焕发出新的动人风采。积极组织开发并实施“水墨松江”校本课程,努力从艺术学科出发,并推广迁移至其他学科,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整合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格局,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通过把中国画引入中学课堂,让学生先发现材料的特殊性,感悟材料之美,进一步与自然接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接触,使学生在短时间中提高观察美、感悟美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