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评价
龙岗学校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创办于2008年,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寄宿制民办学校。自创办以来,学校坚持“为中华民族培育时代英才”的办学追求,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德育理念、教学理念、服务理念,做优课程、做实课堂、做强队伍,彰显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龙岗精神。培育了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子。龙岗十年是在龙岗学校董事会引领下,师生探索奋斗的十年;是师生智慧与人心不断凝聚的十年;是学校筚路蓝缕、磨砺以须的十年;是学校办学品质、社会声誉不断提升的十年;是学校文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十年;是学校发展特色不断积淀、不断凝练的十年。
龙岗十年发展之路呈现三个鲜明而难能可贵的特点:一是整体性,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二是统一性,育人与育分相统一;三是创新性,在课程的整体规划与实施、跨学段的学校管理体制、队伍整体效应的实现等方面克服思维定式、创新方法。十年的坚持与探索,让龙岗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实验者”。
二、优势分析
(一)有扶持鼓励的政策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办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日益成为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满足群众多元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2016年11月以来,以“1 + 3”文件(《民办教育促进法》《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为主体的民办教育新法新政策新举措相继颁行,从法律、政策、机制、操作等层面全面破解民办教育领域存在的若干矛盾和问题。
陕西省民办教育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是陕西教育事业“一张亮丽的名片”。依据“1+3”文件制定实施的《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8〕2号),从人才、资金、土地三方面加大对民办学校的分类扶持,为包括龙岗学校在内的民办学校的发展营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有灵活高效的办学机制
作为一所民办学校,龙岗学校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在校长和学校委员会之上设立董事会。立足“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人做”,学校董事会坚持“三管三不管”,为学校发展创建了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龙岗学校涵盖幼小初高四个学段,一体化办学可以让学校更好地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教育教学规律,促进不同学段教育思想、课程设置与实施、发展特色的贯通与衔接,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校品牌的形成和增值。
(三)有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汉中是汉文化的根脉,文脉悠久,底蕴厚重,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汉中地区民风朴实,居民重视教育,学生富有向上向善之心。从家长问卷中可以发现,一方面,龙岗学校学生家长接受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对教育发展很关注、对学校的教育改革很支持,超过九成的家长愿意(如图1所示)加入校本选修教材的编选或评价中。另一方面,龙岗学校学生家长对子女“成人”的期望值很高,除了身心健康,七成的家长对孩子未来最主要的期望是“学会做人”(如图2所示),重视在课程学习中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并且重视在课程学习中加强思辨力的培养。
图1 家长对参与教材编写或评价的态度
图2 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期望
(四)有“三高一好”的教师队伍
第一,教师队伍基本结构较为合理。学校教师性别结构(如图3所示)较为合理,男女教师占比分别为40%、60%。学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较优,教师平均年龄34岁。第二,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普遍较高。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100%,职称结构合理(如图4所示)。教师发展梯队合理(如图5和图6所示),现有特级教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先进(劳模、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23人,市级先进(劳模、311人才、优秀校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汉中名师)48人,县先进(优秀教师、班主任、教学能手)178人。此外,龙岗学校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近三年来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24篇,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10篇,获区级及以上奖项284人次。
图3 龙岗学校男女教师比例
图4 龙岗学校教师职称比例
图5 龙岗学校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
图6 龙岗学校省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
这支“三高一好”(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师德好)的教师队伍,是龙岗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主要经验
(一)一所年轻学校如何建设形成自己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发展积淀并成为师生共识的价值体系,包括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其在学校发展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作用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学校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龙岗学校在短短的十年中,其学校文化已经初具形态,文化的各个要素不仅齐备,而且在学校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1. 明确办学理念,唤醒文化认同
学校文化的形成或建设主要有历史积淀和实践创造两种途径。这两种途径往往是并存交织在一起的。历史积淀,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自然形成的一种文化传统,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实践创造,是指学校在办学实践中自觉选择的价值取向、自我规范的行为方式并长期坚持而形成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个自觉自主建构的过程。显然,对创建仅仅十年的龙岗学校来说,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更多的不是对已有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而是自觉选择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自主选择的价值取向至关重要,尤其是办学理念,它回答的是“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学校”这两个最核心的问题。龙岗学校“为中华民族培育时代英才”的办学理念兼具科学性、前瞻性与可操作性,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形成奠定了扎实根基。
例如,在育人目标上,学校将汉中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有机结合,设定为“为中华民族培育时代英才”。这一目标立足当下而志在将来,根系汉中而胸怀天下,展现了小地方有大教育、出三秦而观天下的办学气魄和社会担当。同时,学校对为中华民族培育的“时代英才”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即培养既有报效祖国的民族情怀,又有服务人类的国际视野的时代栋梁和民族骄子,重点培养五个方面的特质:热爱中华文化,维护国家利益;心理健全,情商良好;人文知识全面,综合素养卓越;科学知识扎实,创新思维突出;具有国际眼光和国际交流能力。通过对“时代英才”的内涵界定可以看出,学校对育人目标的设定,强调成“才”先要成“人”。成“才”的核心在于思维、在于创新、在于综合。这不仅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也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能够更多地被社会、被家长、被师生所认同。只有被广泛认同,理念目标才能更好更切实地发挥引领学校发展的实际力量。
2. 依托发展愿景,激励文化践行
学校愿景,是一所学校的教师共同希冀与持有的学校未来发展的景象,体现了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大家愿意看到的、愿意为之努力的、通过努力可以一步一步接近的学校发展目标。从2008年创校之初,龙岗学校提出用三个“十年”进入学校发展的“初级阶段”,明确了这三个“十年”的奋斗目标,即从创业期的汉中一流,到发展期的陕西一流,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再到伟大起来。三个“十年”的发展目标,既透射出从“民校”到“名校”的雄心壮志,又蕴含拾级而上稳步前进的求实精神,感召和点燃了全校师生心底里蕴藏着的能量和激情,有效凝聚了师生的人心和智慧。三个“十年”的发展目标,既融合了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又体现了学校发展的价值追求,全校师生为实现目标努力奋斗、将愿景变成现实的过程,成为一种文化践行的过程和一种文化创造的过程。
3. 营建环境氛围,增长文化自信
龙岗学校校园优美,其建筑布局与环境布置更是别具匠心,处处镌刻着学校文化的印记,无声地将学校文化融入龙岗人的血液中。
离龙冈学校还有几百米,博雅楼上醒目的大字“建中华名校,育民族英才”就映入人的眼帘,就像一个坐标,定格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格局和办学品位;就像催人奋进的号角,激励和警示着每一个教师和学生。校门口竖立着十几米长两米多高的巨大宣传海报,介绍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校友。走进学校艺术综合楼,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卷轴,卷轴上雕刻着战国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劝学》,这种无声的传递胜过无数教条的言语。学校的每一座建筑都有自己的专属名字,如博雅楼、博艺楼、拔萃园……学校的每条路都有别具匠心的名字,如清华路、勤思路……教学楼的每一面墙壁、走廊上的每一个横梁、食堂的每一根柱子上、男女寝室的床铺边、树荫下、花丛中、过道旁,都能看到《行为习惯三字经》《班级公约》《学习方法指南》等内容,真正做到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育人。师生共同参与、精心设计的校园建筑布局和环境布置成为凝聚和承载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身处其中的师生始终浸润在这样一种文化环境与氛围中,逐渐形成文化认同和自信,激励着师生更好地践行和创造。
(二)一所民办学校如何破解师资建设的瓶颈
师资是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师资流动是制约民办学校发展的重要瓶颈。龙岗学校多措并举、综合治理,逐步构建一支优质而稳定的教师队伍,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
1. 聚焦师德和师风,夯实党建,增强凝聚力
民办学校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龙岗学校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与监督保障作用,在确保办学方向正确的同时,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在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充分发挥了统一教师思想、汇聚教师人心的作用,凝聚起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1)围绕中心抓党建工作
龙岗学校党委委员会下设幼小初高四个学部和后勤共五个党支部,党支部下设党小组,每个党支部设支部书记、副书记和若干名委员,完整的组织架构与人员配置,为调动全体党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密切联系广大师生员工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学校党组织实施“一三五”党建工作法,即紧盯“一个目标”,坚持“三个同步”,做好“五个强化”。“一个目标”是指:办高品质有思想的教育,育高素质有智慧的人才;“三个同步”是指:党组织的发展与学校发展同步壮大;党的工作与教学工作同步过硬;党员队伍与教师队伍同步建设。“五个强化”是指:强化组织建设,提升规范化水平;强化阵地功能,提升党组织影响力;强化教育管理,提升党员素质;强化表率作用,提升党建引领力;强化社会认同,提升龙岗美誉度。“一三五”党建工作法,确保学校党组织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始终以学校办学思想、发展目标及学校重大项目推进为工作重点。在指导思想上推进学校发展;工作目标上保证学校发展;开展活动上紧贴学校发展;用学校发展的实际效果来体现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
(2)与时俱进强师德师风
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立校之本。龙岗学校在引进新教师时就注重德能兼备。校委会专门把关,不仅重视专业能力与水平,而且重视品格和素质,层层筛选,优中选优,不拘一格,广纳贤才。保证新进教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把好建设优质师资队伍的首道门槛。教师进入龙岗学校后,党组织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坚持“导人心、聚人心、暖人心”工作方针。通过组织学习、开展活动、有效评估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教师价值观和思想政治的引领,并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改进方法,丰富载体,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针对性。
(3)党员示范聚教师智慧
稳定党员教师队伍,提升党员教师师德水平,有益于学校师德水平的整体提升。党员教师的师德模范作用为学校师德建设提供了表率。学校党组织利用创先争优活动、各种评优评先活动,宣传党员教师的先进师德事迹,为学校师德建设提供了表率。严格规范对党员教师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在各个环节上为教师做榜样,强调落实党员教师教学质量的责任机制,党员教师要率先实施课程改革,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进性、模范性体现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 聚焦参与与服务,人本管理增强归属感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实现自身价值,这正是作为生命的人的主要特征。龙岗学校在管理中,立足这一特性,在注重管理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尤为注重以人为本,把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作为管理的首要任务。
(1)鼓励教师参与管理
图7 龙岗学校管理架构图
龙岗学校不仅有完整的管理架构(如图7所示)和完善的规章制度,而且注重搭建平台,给教师提供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机会与场所,鼓励教师建言献策,形成了以职能部门和专职管理人员为主,其他部门和全校教师工作同参与的管理工作新机制。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不仅有利于化解管理中执行难、落实难的问题,而且让教师从心底里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在有效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同时,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做好服务教师工作
龙岗学校把“服务”作为学校管理的关键词之一,提出“服务是品质”,不仅确立了教育服务的四大内容(即学习服务、发展服务、健康服务、生活服务),而且通过实施“六必人文关怀工程”(即有困难必帮助、有问题必解决、有矛盾必化解、有进步必肯定、逢生日必祝贺、凡生病必看望)将教育服务落到实处;不仅充分研究各类教师的不同需求,兼顾教师的事业与家庭、身体与心绪,而且注意需求的发展和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服务措施,极大地满足教师的情感需求,促进教师愉悦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3. 聚焦成长与发展,职业提升增强幸福感
(1)注重学习培训
由于民办学校普遍存在师资流动大的问题,一般民办学校在师资培养方面不投入或少投入,龙岗学校则非常注重教师学习培训,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到基础教育学校学,也到高等院校学,不仅到民办学校学,也到公办学校学,不断创设和丰富学习方式与途径,增强教师学习意识与能力,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2)搭建成长平台
面向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龙岗学校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等项目,打通专业教师成长通道,不断优化教师梯队;开设“龙岗大讲堂”,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在讲堂上畅谈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资源,讲堂逐渐成为教师展现自我、激励自我、发现自我的重要平台。(www.daowen.com)
(3)用好评价激励
龙岗学校的教师评价制度有三个特点。一是评价内容多维,既关注教师业务能力,如《四级质量法人制》《龙岗学校中考目标责任书》等;也关注教师基本行为规范和心理素养,如《阳光教师“十个一”》等。二是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性评价,如《中考奖励办法》《学期质量评价方案》等;也关注过程性评价,如《龙岗学校教学视导备课情况评价表》《龙岗学校教学视导听课笔记评价表》《龙岗学校教学视导校本研修成果评价表》《龙岗学校教学视导作业检查情况评价表》等。三是评价主体多元,除了学校评价、教师自评,学生和家长都参与评价。多维的评价内容、多样的评价方式、多元的评价主体,确保教师评价的客观公正、科学有效,营建良好的教师工作环境与发展空间,成为学校有效“留人”的重要因素。
(三)一所西部学校如何实现素质与成绩“双高”
1. 尊重个性,课程设置凸显“选择”
(1)挖掘课程资源
第一,文化资源。汉中地区人杰地灵,风景秀丽,历史积淀深厚,文脉源远流长,自然、历史、人文等资源极为丰富。龙岗学校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开设了“茶文化”“三国文化”“校园小农田”“汉文化探寻”等系列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建立了系列社会实践基地。这些课程的开设和基地的建立,既是对本土文化的“寻根”,又是对学校“为中华民族育时代英才”育人目标的回应,更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培养。以“我是汉中人、我为汉中代言”课程为例,充分体现了家乡文化精髓,让学生在传承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体验,并通过组织项目化学习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由感性体验深入理性思辨,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升华。
第二,家长资源。学校依托家长资源和社区教育开发了系列课程,如“龙岗讲坛”课程,由家长开展美食、理财、安全、卫生伴间、疾病防控、汽车发展史、气象知识、法律常识、城市规划、全域旅游、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主题讲座,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自然讲堂”课程,借助家委会力量,在班级家委会的带领下,组织家长和学生去植树、敬老、采茶、联谊、野炊、义卖、献爱心、放风筝、做手工、参观城市规划、瞻仰革命先烈、组织职业体验、进行农耕体验……
第三,教师资源。教师不仅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也是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龙岗学校鼓励教师从学生兴趣出发,基于自身特长与爱好开发课程,如汉中美食、汉文化、名人杜甫、种植、传统游戏,等等。
(2)丰富课程内容
龙岗学校在规范实施国家、地方、校本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立足学生的个性特长需要,实施“1(国家课程)+7(学校课程)”的课程模式,构建“活动课+选修课+特长课+心理课+德育课+写字课+阅读课”七位一体的校本课程体系,力图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整合和融合,以多元化的课程为不同学生的特色发展提供可能。中国舞、健美操、拉丁舞、芭蕾舞、钢琴、古筝等68门精品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53门社团课程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重视体育艺术
失以体育课程为例。多年来,学校始终坚守“爱上体育课,学会一门终身受用的体育技能,培养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铸就健康体魄”的理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科学整合校内外体育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每一位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确定教学项目,开设了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舞蹈与健美操等课程,形成了“爱上体育课,运动有特长”“无足球,不青春”的校园体育锻炼热潮,跃动的青春成了龙岗校园里最明媚的风景,学校被评为汉中市青少年足球运动普及推广示范学校。
再以小学学段的实践活动课程为例。该课程包括传统文化活动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创新活动课程等。传统文化活动课程围绕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开展,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了他们对中华文明的了解,落实了培养民族情怀的育人目标。少先队活动包括升旗仪式、入队等活动,用充满神圣仪式感的过程播种国家意识和政治认同。创新活动则是根据学生成长的需求,结合家长资源、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开展的一些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例如,历史文化遗迹探寻之旅、龙岗志愿者在行动、电视台小记者踏青等。创新活动的开展,开阔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丰富的课程推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近三年,龙岗学生在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获省级及以上奖项662人次,市级奖项65人次。学校先后获得陕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汉中市规范化学校、陕西省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等荣誉。
2. 遵循规律,课程实施凸显“有效”
(1)基于学段特点,加强课程纵向衔接
第一,课程内容设计体现衔接性。龙岗学校在德育课程的设计中,基于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注重学段衔接和知行统一,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的一致性养成。学校系统构建了德育主题内容,由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网络育人等模块构成。这种系统性既体现在内容体系的完备上,更体现在对教育本质规律性的探求和把握上。例如,小初衔接方面,小学阶段从行为习惯入手,强调感性经验,侧重“健康习惯”“生活习惯”“处事习惯”“礼仪习惯”“品德习惯”“安全习惯”等习惯养成,编写了系列丛书,引导儿童会生活、爱生活。初中阶段逐步增添理性成分,做好初小衔接,如“享受成长的幸福”“用诗意温暖心灵”“点亮智慧的心灯”等校本学习包,从学习、生活到青春期教育,再到社会责任教育,体系上较完整地覆盖了初小衔接时期学生的各项德育主题;内容上注重行为准则、心理健康、价值认同的学段递进性;板块设置上摒弃简单说教,通过故事说理、温馨提示、案例思辨引导学生自我感悟、同伴互育,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第二,课程实施方法体现衔接性。学校德育活动在具体实施时,充分发挥学校幼小初高一体化办学的优势。例如,举办尊师典礼、孝敬典礼时,小初高三个学段同时举办,学长与学弟学妹之间相互观照,共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文化递延和理念共振效果。又如,凝结团结拼搏竞争精神的歌咏比赛,先年级比赛,后学部比赛,接着全校比赛,既彰显学校唯先必争的文化,又将这样的德育活动呈现分合有致的良性态势,既展现不同学段的特殊性,又以整体呈现的方式,展现德育教育的一贯性、连续性和普遍性,使高年级自觉成为示范榜样,使低年级自觉产生学习意愿,这种生生交互的过程恰恰是德育实效性最为显著和有效的落地途径。
(2)立足全面发展,加强课程横向贯通
第一,开展“跨年级”活动。龙岗学校实施推进“阳光德育”课程,这些课程既体现了全员德育、全面德育、全阶段德育的要求,又在时间维度上展现了一个循序渐进、逐级递进的过程。例如,学校现已形成的五大校本活动——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合唱节,关注综合素养培育与全面育人;学校的六大主题教育——生命教育、养成教育、信心教育、感恩教育、礼仪教育、责任教育,与核心价值观自然衔接;富有特色的七大典礼——开笔典礼、青春典礼、成人典礼、入学典礼、尊师典礼、孝敬典礼、毕业典礼,展现了学校致力于为学生从儿童到成人,打造一体化的生命体验和价值观建构过程。这些丰富多彩的课程与活动,提升了学生智能、志向、品格、意志、健康等方面的全能素养。
第二,开展“跨学科”活动。德育活动需要全员行动,必要时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展现德育的跨学科渗透和整合功能。龙岗学校进行跨学科德育整合的主要有以下途径:研究型学习主题周,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科教师为主要力量,将不同学科的课程统合在一个主题下,将一个团队的资源统合在一个主题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如“橘子周”“汽车周”“石头周”“中秋周”“邓小平周”“戏曲周”“年俗周”“南瓜周”“走进春天周”等班级主题周活动。为了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主题周活动的开展与班主任绩效考核挂钩。教师在原有主题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主题周一年比一年内容更丰富,规模更盛大,展示更精彩,收获更丰富。做好融合课程。融合课程就是各个学科互相融合,共同完成一个教育主题的中长期活动。为了做好融合课程,学校确保物质支持。以“南瓜周”为例,有两个班级申报关于“种植”的班本课程,学生处就把12块小植物园交给他们,春种秋收,各个阶段的学生亲手实践播种、搭架、施肥、除草等,植物成熟了,他们又做美食制作与分享,尤其是南瓜成熟后,他们就联合科学、音乐、数学、语文等学科教师,以南瓜为主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主题活动展示。
(3)关注学科育人,倡导课堂高效教学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是截然不同完全对立的,育人与育分作为一个统一体,回应了国家、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面需求,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龙岗学校将育人目标常态化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生态中,展现了一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画卷,课堂是龙岗学校促进“育人”和“育分”的主阵地。
第一,高效课堂。龙岗学校在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形成了以“先学后教、精讲巧练”为核心的“课堂五环高效教学法”,明确了教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练习课的运行标准和运行流程,获陕西省科技厅基础教育成果奖,被汉中市人民政府评为科学技术二等奖。龙岗学校的课堂强调自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学习;强调高效,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围绕学生的发展和思维活动展开;强调优质,追求全面品质的提升,注重过程绩效与附加值。
“高效课堂”中教师精教、学生乐学。在教学中,要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及时矫正和反馈,创设有效情境和问题,带着微笑和激情进课堂。在练习中,要求教什么练什么,限时练习,注重规范和准确控制容量和难度,让学生独立练习,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循环纠错,错点再练。这里的教师精教是从细节入手精心准备过程中的精致,是规范教学过程中的精准,是在更高思维要求中开启教育教学智慧动脑的精彩,是三秦大地和龙岗文化十年孕育,深植于教师价值观的更有爱心和责任感的精华。
“高效课堂”中教师引领、学生主体。在课堂管理方面,提出尊重永远是管理的第一要求,要求先定要求后管理,对不同学生用不同方法,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让学生尽可能参与管理。一方面强调课堂属于学生,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个性发展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展现学校文化对课堂教学管理的渗透影响,体现公正公平的价值追求,符合管理学和事理学规律。高效课堂还从开放性、思维性、高效性出发,要求带着学生走向课本,对教材进行有效的二次开发,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探究合作的状态下学习。问题的设计和习题的选择要突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让学会、会学、乐学成为课堂的第一目标。按照这种要求组织的课堂教学,是活的教学,是动态的生成,是主动经历后的获得,是学习幸福感产生的源泉。
第二,德润课堂。龙岗学校高效课堂的“高效”,不仅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达成度上,还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度上。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绘本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亲人之间的爱”和“朋友之间的爱”,音乐教师通过音乐让学生感受印度尼西亚的异域风情,引领学生认同多样文化。以一节小学语文课为 例:
刘永健老师执教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在课堂总结阶段,学生谈离家的感受后,教师有感情地朗诵了自己写的一首诗歌《思乡的心情》:“故乡的天空飘飞着儿时的风筝,雨中的水面尽是绿绿的浮萍。故居的老树啊,可曾爬满我亲手栽种的青藤?一个人的夜晚,月亮的影子很瘦很清……思乡的心情是深秋帘幕的千家细雨,是落日楼台的一笛秋风;思乡的心情是别离时父亲长久的伫望,是母亲反反复复的叮咛;思乡的心情是感受得到却说不清……”背景音乐配的是二胡曲《二泉映月》。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教师的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许多学生也感动得泪水盈眶。
这是学校学科德育课堂中的一个生动写照。这样的课堂不再是知识与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个性的张扬,是生命与知识智慧的有机融合,是生命的对话,是情感的互动。在这样的课堂上,成长是生命存在的本质心向,教师的作用在于唤起生命觉醒,激活生命意识,把潜在的成长欲望活化为对课堂幸福的追求。
学校优异的高考成绩只是显示在海平面上的冰山一角,它有着更为坚实的主体支撑——有学习处,有生活处,到处都是德育的泛在,充满了欣赏、激励、唤醒、发现的氛围。这种育德的文化常态浸润,使道德价值能摆脱简单说教,使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能摆脱“短视”,使课堂的生态能走向“活化”,彰显的是龙岗学校的教育智慧。
3. 相融共促,德育管理凸显“合力”
(1)以生为本,科学人文并重
第一,重视制度建设,管理做细做实。制度明确底线,制度确立规范,龙岗学校在德育管理中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见下表所列。这些制度的制定为学校推进德育管理设定了标尺,明确了底线,树立了规范,这些都将最终体现在龙岗人的一言一行中,转化为缄默的文化。
龙岗学校班级管理制度
(续表)
龙岗学校非常注重细节管理,精雕细琢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运转流畅,工作质量展现很高的水准。这些有着丰富细节要求的制度建设,保证了德育活动的有效有序开展。学校制定了《龙岗学校中学生成长指南》,内容涉及成长导航、优秀学生的十大习惯、尊师公约、孝敬公约、礼仪规范、网络文明、安全守则、课堂常规、学习规范、生活规范、激励体系等方面,全面、准确地对学生成长进行规划和指导。在三个学部的年度工作安排中,我们看到的是井井有条的细致、清晰明白的流程、一丝不苟的态度、公正严明的纪律和贯穿始终的德育渗透,保证学校育人育德的各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以养成“健康进取的行为文化”主题为例,学校先后制定了《楼道习惯三字经》《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六项常规评比考核细则》《小学生礼仪规范》《值周生制度》。为进一步做好学生礼仪、常规教育、管理方面的工作,学校又制定了《班主任一日常规》。通过这些制度的解读和考核,班主任明确了自己的职责、任务及要求,管理起来有的放矢。学生也了解了日常行为礼仪等方面的要求,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都能主动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从不自律走向自律。部分管理制度还转化成校本的学习资料包。
第二,重视人文关怀,实施温馨管理。制度不仅是规范和底线,制度也可以成为激励手段,从有形走向无形。龙岗学校的制度不只是一种约束,同时还追求一种人文的解放。龙岗人将“解放、唤醒、发现、欣赏、激励”作为德育关键词,提出“超越教化,心灵耕耘”的德育追求,展现了德育是感染、熏陶、化育,以心灵孕育心灵、以思想引领思想、以道德领跑道德:德育是走进心灵、个体关怀、激励发展、共享成功。这种心灵耕耘绝不只出现在文本中,而是浸入每位师生的心中,发生在实实在在的教育活动中。如学校开展的“六必人文关怀工程”,不仅面向教师,同样也面向学生,为学生创造温馨愉悦的精神家园。校园中有一处设计令人过目难忘——小学部的黑板是弧形的。这是学校为了照顾小学生的视力,不惜成本采取了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要求。龙岗学校赖以取胜的管理存在于细节中,存在于人文中,存在于一言一行显现出的爱心中。在实地学习调研中,小学调研组写下了下面的调研记录:
本次调研我们对34位学生进行了访谈,其中有16位学生都在写给教师的悄悄话中表示了对教师的感谢。
谢谢您对我的关照,每当我考试成绩不理想,您会鼓励我。每个课间我都会到您办公室与您谈心。
谢谢您,陈老师,谢谢您认真细致地教我学做人,让我学会自立,明白了许多大道理,知道了古代文化。
陈老师,谢谢您,您上课幽默风趣,还教我学会自理自立。
我想对谷老师说,谢谢您对我们的关心。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是那么无微不至;我想对田老师说,谢谢您对我成长的启示;我想对陈老师说,谢谢您对我们的教育。
致所有老师——你们给了我许多鼓励,我喜欢你们。
豆老师,很感谢您对我的鼓励和支持。我自知在班级中还有许多不足,但是您没有否定我。
我想对王菊老师说,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教会我怎样做一个好孩子。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是您教我怎样克服困难;当我想家时,是您和我絮絮谈心。老师,您辛苦了!
上述这些文字都来自学生写给老师的悄悄话,这些悄悄话是学生的真情流露,是真的情,是感激的爱,是龙岗学校的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关爱的果实,是教师日常重视对学生思想、品行、心理方面的引导和教育的写照,这就是解放、唤醒、发现、欣赏和激励。
(2)综合评价,内容形式兼备
教育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引导方式。要立德树人,要实现学校“为中华民族培育时代英才”的目标,必然要求学校摒弃传统的一元评价法,杜绝唯“分”是价值导向,从激发学生多元智能、创造潜能、个性特长的角度出发,设计和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每一个不同个性、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能在龙岗学校这片沃土上,获得充足的阳光、雨露和土壤的滋养。
龙岗学校非常重视评价对学生品德素养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评价内容的丰富性、评价体系的完整性、评价方式的过程性、评价目标的激励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等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正在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学校的学生评价项目十分丰富,有“优秀学生”“勤奋之星”“习惯之星”“进步之星”“文明之星”“学习之星”“文明舍员”“文明餐桌”等,这些内容既有行规方面的,也有礼仪方面的,既有个体的,如雏鹰争章、龙岗之星、德育之星,也有集体的,如星级班级等。背后的思路是:每一个项目都是一次机遇,都是一次学生发现自身闪光点的契机,都是一次德育阳光的普照。
学校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等相关制度,从学生“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学校制定了《龙岗学校学生激励体系》,从每天、每周、每管理单元到每学期,按照集体和个人层面进行评价和激励;学校制定了《中学生成长与发展报告册》,从行为评价、学习常规、成功规划、单元发展和学期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评价,既有学生自评,也有班主任寄语、家长嘱托和希望;在评价执行落实层面,学校坚持每天政教处检查评价、每周一次学生自评、每两周进行一次家长评价,每月进行一次学生互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计入《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册》,保证了制度规定的落实和评价的常态化开展。
在评价中,学校淡化量化评价,注重质性评价;淡化评价甄别,注重评价激励,引导学生幸福成长。学校改变了原先单一的“三好学生”表彰方式,构建了以“优秀学生”“勤奋之星”“习惯之星”“进步之星”“文明之星”“学习之星”“文明舍员”“文明餐桌”为评价指标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个体和群体表彰体系,逐步形成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养成教育评价体系,收到了良好效果。
学校还致力于促进德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期形成更加客观多维的观察和激励视角。学校目前形成了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同学、教师、家长、学校及社会全员参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评价队伍,提升了道德教育评价实效。
让每一个学生成为闪光的人,让每一个学生体验道德成功的快乐,激励和引领学生向上向善,是龙岗学校推进德育评价的基本取向。在这些评价机制激励下,龙岗学子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在各级各类书法、绘画、作文大赛、科创大赛、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展现了阳光德育的魅力和生命力。
(3)搭建平台,家校携手共育
学校是小环境,家庭是大环境,学校是阶段教育,家庭是终身教育,全方位育人离不开家校合作。从调研结果分析得出:
第一,龙岗学校家校共育基础好。一方面,家长的育人价值取向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方向较为契合,家长对国家政治认同度高,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注人格养成。这为学校开展立德树人的德育活动创造了价值观共鸣的可能。另一方面,家长有较强的主动参与德育的意愿,多数家长每天能抽出一定时间进行亲子沟通,参与教材编写的意愿较强,学历越高的家长参与教材编选和评价的意愿越强烈。这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支持。
第二,龙岗学校家校共育平台多。龙岗学校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家长和社会的需求,结合相关的优势条件,以“家校携手,共赢未来”的理念,积极搭建更为开放的家校共育交流平台,使学校与家庭形成了一体化的共育环境。学校成立了各学段家委会,举行常态化的家校开放活动,正在逐步形成有平台、有体验、有课程、有评价的家校共育新格局,在校内校外都让学生沐浴在阳光下。学校定期举办家长会,定期邀请家长举办仪式教育,家长和教师一起携手育苗。班级根据自身情况与家长进行点对点交流。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分别从德育、智育和身心发展等方面和家长进行交流,并通过送感恩卡、为家委会颁发聘书、优秀家长介绍经验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家校交流,为家校共同营建立德树人环境奠定合作基础。学校鼓励家长共同开发德育课程,如共建书香家庭、共同参与以孝亲为主题的校本活动等,正在逐步形成一门又一门家校共育特色课程。这些课程既体现国家社会所倡导的共性价值,又结合每个家庭的特点,让学生感同身受,具有良好的感染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