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校的导师制度以导师课为平台,实现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与个性化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受到充分关注,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固定课程、个性指导、整体关注,构建学校全员德育的导师工作体系。
(一)导师的来源和数量
任教该年级的教师只要愿意担任学生导师,均可加入导师候选名单。通常一位导师指导8—12位学生,这个师生比例与高中学段师生比例基本一致,因此实现了教师队伍全员参与的目标。
(二)导师的选择
学生入学半学期后,每位导师候选人在全年级学生大会上进行宣讲,学生填写导师志愿,每位学生可以有三四个志愿,由年级组综合调剂。导师任期通常为一个学年,第二学年是否连任,由学生决定。
(三)导师的工作内容
导师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内容:建立集体意识、开设导师课教学、指导学生生涯规划。
1. 建立集体意识
以导师为核心建立的师生集体,在我们学校中称为导师组,为了增强导师组的凝聚力,每位导师和自己组内的学生一起给导师组起名字。例如:
化学吴老师的“炼油小分队”,李志老师的“励志团”,于萌老师的“书香萌第”等。校内的寝室文化节、优秀寝室评选、职业体验、校园志愿者活动等也都以导师组为单位组织开展。导师组内的学生在共同目标的驱动下,催化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
由于导师分小组,而学生上课是交叉进行的,所以一个导师组的学生课表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希望建立的“集体意识”也不是十个人的小团体意识,而是个体处于不同的群体中,都能有积极参与、主动归属、为之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以,除了自己的导师组活动,所有的导师还承担年级大会的工作,每周一由各位导师轮流执掌年级大会,主讲不同的课题。(www.daowen.com)
2. 开设导师课教学
导师课程是我们的新开拓,主要是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导师课教学中,我们也有分层分类目标。
例如,高一年级培养目标为“正心”:欲修其身,先正其心。高二年级培养目标为“立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高三年级培养目标为“成才”:终身之际,莫如树人(君子不器)。
分层目标体现在对学生个体的关注,给不同能力的学生不同的训练机会,不同阶段给不同学生不同的训练目标,如有些学生需要从朗读开始,有些学生可以直接进入指导和示范的角色训练,培养多角度理解问题的能力,包容帮助他人的能力等。以上目标在学生个人身上的表现特征为:能在任何一类人群中流利地陈述自己的思想,语言清晰,行为妥当,可以多角度、多立场思考问题,表达的观点条理明晰,立场端正,不惧怕另类观点的挑战,敢于质疑不同立场,平等对话权威。在任何场合都要有竞争力、有上进心、有宽容度、有价值观。
导师在准备课程时先建立不同的备课组,让所有教师明确教育方向,促进同一年级不同学科教师的育人经验交流,推动全员育人的教研氛围,提升教师的育人信心和能力。
3. 指导学生生涯规划
导师制是我们日常校园生活学习的重要载体,导师除了导师课,每周要与学生一起共进午餐和晚餐。每月要在学生宿舍住宿值班一晚,了解学生寝室生活情况。实施导师制后,学生寝室不再以班级划分,而是以导师组划分,这样就把导师的工作根据地建立在寝室中。
在学生调整班级、选考科目、志愿填报、外出社会实践、研究性课题报告等各项工作中,导师都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领者。导师还要充分关注每位学生,参与学生在校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事项,如社团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参与学生会工作,挖掘学生潜力,并指导其全面综合发展。在这样一个比传统班级规模小许多的集体范围内,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更有针对性、更细致、更互信。
全员德育的导师制为我们的育人工作注入哪些新要素呢?首先是共情的教育方式。导师组以更小的集体结构,建立了紧密的师生关系,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达成教育和引导的目的。其次,有效落实了全员德育。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每门学科都有育人价值,所以每位教师都能发挥育人作用,培养育人能力。传统的班主任管理40名学生的方式,有管理效率,但缺少个性化指导,班主任要做到全方位个性化指导,工作量会非常大。小范围的导师组既保证了个性化指导,也分担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制也给了教师成长的机会,真正形成全校教师一致育人的机制。第三,完善了综合培养体系。理想的德育应该是具体到一个人的有效教育,我们希望通过学校有规划的课程和引导,让每位学生体现一种共同的教育特质。这样的特质是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凝结和积淀的校园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