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是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铸育学生理想信念的第二课堂。
(一)借力社会实践活动,在理论联系实际中锻造理想信念
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中学生思想生活实际更贴近,教学需要打破课堂围墙,把讲台搬进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感受理论的魅力,进而上升为理想信念。近年来,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调整了“指挥棒”,将社会实践情况纳入高中生素质评价体系中,校内外合力育人,开门办思政的力度越来越大,这些都给理想信念教育增添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撑。
比如,在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时,笔者就组织学生去观摩市和区人大会议、采访人大代表、模拟代表履职,实行学生和代表“结对”,协助人大代表做调查、写议案,以提升学生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又如,围绕落实习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三大任务,组织学生成立课题组,研究能否把学校所在的区域增设为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学生将学过的理论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大大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的信服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人翁态度。(www.daowen.com)
(二)结合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理想信念培育良好氛围
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养德行,文化引领风尚。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高中生活多姿多彩,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活跃,理想信念教育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比如,思想政治课教育与共青团的青年马克思工程相结合、与校园读书节中原著选读活动相结合、与志愿者行动相结合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才能在学生心灵中埋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的“大先生”。教师要把知识教育与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结合起来,在青少年的“拔节孕穗期”,用马克思主义铸育学生心灵,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