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立德树人:伙伴关系视角下的德育探索

立德树人:伙伴关系视角下的德育探索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育中,儿童也不是单个的抽象物,儿童是一切教育关系的总和,儿童还站在一切教育关系的中心地带。人学是教育学的基点与核心,伙伴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强大的纽带,凸显其重要作用,是所有教育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朋辈文化强调的是交往中人与人平等、合作、共享、互助关系的建构。在伙伴关系中,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对伙伴的认知是相互依赖、互惠互利的,这就意味着每个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是自我成长与影响他人的双重主体。

立德树人:伙伴关系视角下的德育探索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教育中,儿童也不是单个的抽象物,儿童是一切教育关系的总和,儿童还站在一切教育关系的中心地带。人学是教育学的基点与核心,伙伴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强大的纽带,凸显其重要作用,是所有教育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

(一)伙伴关系是儿童道德成长的重要基础

一群孩子的智慧和力量可能是无限的,而这种无限可以为孩子的发展带来无穷的可能。从人的社会性、关系性去看儿童的成长,他们天生就需要小伙伴,单一的个体是不能得到完满发展的。儿童的道德学习和道德成长一定来自直接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和各种人生体验。因此,为儿童创生更多伙伴交往的空间,并建立自己的一个个伙伴圈,直接感受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爱与被爱、理解与包容、合作与互助等,就可以让每个儿童积累丰富而又充满道德意蕴的生活阅历,增加道德成长的原始发生资本。

(二)朋辈文化积极影响儿童道德成长

朋辈不仅限于同龄人,是因为关系的平等而成为伙伴、朋友,成为共同成长的群体,所以其可能是同学、是同龄的伙伴,也可能是家长、是老师。朋辈文化强调的是交往中人与人平等、合作、共享、互助关系的建构。而这样的关系,因为对等的意愿,更具有趋同性;因为相同的地位,更具平等性;因环境的自由,更具开放性;因信息的共享,更具互动性,真正实现把所有的能量统整起来,实现“1+1>2”的良好效应,从而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促进力量和教育资源。(www.daowen.com)

(三)儿童是自我成长与影响他人的双重主体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把儿童称为“上帝的种子”,“上帝的种子”意味着儿童是宝贵的生命个体。但是,一直以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多的是教师、家长的“独白”状态。“独白式”教育背弃了儿童个体生命,违反了德育本性。而网络化、数字化和虚拟化技术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主体,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得以增强,人与人的交往空间得以扩展,个人活动的实践方式得以丰富。这也是对教育的巨大挑战,学生每天都可能会接触各种各样蕴含多元价值判断的道德事件,是教师、家长无法通过单线灌输去完成学生对道德知识和道德概念的学习,实现道德成长的。在伙伴关系中,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对伙伴的认知是相互依赖、互惠互利的,这就意味着每个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是自我成长与影响他人的双重主体。

(四)教师也是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伙伴

马丁·布伯认为:“‘我—它’不是真正的关系,因为‘它’(客体)只是‘我’(主体)认识、利用的对象。”而“我—它”的关系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学道德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状态,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马丁·布伯认为,“我—你”的关系才是本真的关系。在“我—你”式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主体“我”,学生亦是主体“你”,学生是具有鲜活生命特征的个体,教师关注的不再只是事实与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怀每个学生个体的生命品性,引领生命不断发展完善。双主体的师生关系才能建构平等、理解、共生、善待生成的学校道德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