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立德树人: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课程实践研究

立德树人: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课程实践研究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突出德育时代性,突出思想政治课关键地位,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积极开展党团组织活动和主题教育、仪式教育、实践教育等活动”,构建以学科德育为主要推进渠道,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为实践载体的立德树人新落实机制。这样的传统一直保持下来,成为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学生德育的资源宝库。

立德树人: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课程实践研究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突出德育时代性,突出思想政治课关键地位,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积极开展党团组织活动和主题教育、仪式教育、实践教育等活动”,构建以学科德育为主要推进渠道,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为实践载体的立德树人新落实机制。

(一)学科德育,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素养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科德育的主渠道,课程在学科德育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是需要教育者认真思考、用心抉择的。任何学科知识、学科技能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内涵,只有每一位学科教师都有“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初心,都有把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价值体系、学科内容体系和学科方法体系、学科素养培育体系和立德树人要求体系相结合的育德能力,都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都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垂范意识和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理性的素养和对新时代学生应该具有的理想信念的认同。

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梳理了学校课程发展的历史脉络,整合了已有的优秀课程资源,又结合时代要求赋予课程体系更大的张力和校本的特色,从而进一步丰富、深化三类课程形态,为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挖掘学生研究创新潜质,创设整体性课程框架支撑。

其中主题研修课程就是一类旨在集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于一身的课程,主要指向“基于问题”与“基于项目”的研究型课程,包括三个模块:一是经典导读课程(侧重于价值引导、体验反思和表达交流);二是立德修身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各有侧重的德育要求,由浅入深,分层递进;逐步形成自律自爱、自立兼爱、自我发展的育德课程);三是综合特需课程(理科实验操作、文科社会调查,暑期短学期课程)。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借助社会资源,开发建设了一批既能体现学生人文情怀又能锻炼学生研究能力的社会实践基地,提供学生选择,让他们在参与实践基地志愿活动的同时完成自己的研究性学习任务。

例如,“社会调查研究”课程,这是一门学生参与度最高、成果最为丰富的课程。教师通过发挥教学的自觉主动性,逐渐形成一套前期“理论铺垫+灵感激发”、中期“方案把关+技巧提升”、后期“规范强化+情志养成”的指导机制,从而使“小课题”展现“大智慧”,“小课题”起到“大作用”,涌现出一批弘扬正能量、关心身边事、思想有深度、数据有信度的优质调查报告。学生锻炼了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生涯规划,培养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生规划

立德树人,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选什么样的专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受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对学生来说,求知的力量在哪里?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来说,兴趣在哪里?怎样才能培养兴趣?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以学涯生涯辅导为先,在探索和培育学生学习动机,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做出了探索和实验。

学校对每位学生都从性格、能力和兴趣三个维度进行个性化测评,形成详尽的测评分析报告,从各个维度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学校组织学生填写《生涯规划表》,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特点自主选择生涯发展实践途径,用于回答“我对什么有兴趣?”“trigger the spot in life?”“我最擅长什么?”“我的才能在哪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什么?”“我能为民族复兴做些什么?”等问题。

学校通过知识传授、实践体验以及感悟反思三条路径,开发形成有创意、有特色、有实效、可操作的学校生涯辅导系列课程,引导学生设计体现“光华人”理想情怀、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致的人生规划。

比如,大学先修课程,这是为孟宪承实验班量身定制的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生入学期间的大学校园参观,感受大学科研氛围,领略大学教师形象,形成初步的大学印象;第二阶段是大学提供的报告讲座,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形成初步的研究方向和人生规划;第三阶段是大学暑期通识课程,积累大学学习经历,形成初步的大学课程学习经验。最终,在华东师范大学基教办与教务处的协助下,依托华东师范大学暑期课程的教育资源优势,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学生可以与华东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以相同的方式选课、上课、考核、获得学分,由此探索大学高中无缝衔接、整合贯通的人才培养新策略和新途径。

该课程的实施,体现了高中大学衔接教育特色,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学导帮携,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选派了三位在校学生学导,在生活、学习等多方面帮携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学生;二是独立生活,为创建与大学生相同的学习模式,安排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高中生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住宿两周,进行暑期课程学习;三是同学同考,直接安排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高中生自主选择暑期课程,与大学生进同样的班级、参与同样的考核。

“多元·开放·个性”的暑期课程,让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的高中生从各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大学生活。华东师范大学的暑期课程,对高中生来说,绝不仅仅是普通课程,这是带领他们走进大学校园、走进大学课堂、走进大学生活的一次良好契机。

(三)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继承发展实践新平台(www.daowen.com)

早在大夏大学时期,学校就有利用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习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品格、文化的熏陶。比如,通过各种学术演讲,拓阔学生视野,树立学习的榜样,共享人生感悟,如通过校报校刊,介绍师生的研究成果,展示优秀学生成就;举行各级各类比赛,表彰优秀学生,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成立戏剧社、文学社等学生团体,扩大学校影响,宣传学校文化……这样的传统一直保持下来,成为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学生德育的资源宝库

进入新时代,借助新知识、新观念、新科技、新媒体的力量,学校更是积极探索和创新活动实践课程建设,定期举办校园文化“光华读书节、大夏科创节、世承体艺节”,放手学生自主办节,引导学生“爱书乐读,终身学习”“研学创智,启迪未来”“知美善艺,健体强魄”,使学科从课堂走向生活,由知识活化为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活动中体验创新,在活动中传承文化,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建立自信、培养能力、验证知识、点亮梦想。

例如,2017年3月学校举办了第一节“光华读书节”,当时的主题是“为一附中振兴而读书”,希望借此坚持廖世承校长“积极研究、勇于尝试、艰苦卓绝”办学思想,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光华大夏优秀传统,集聚大家名家,论道理想现实,实现“培养研究型学生、造就研究型教师、建设研究型学校文化”之理念,彰显“科研领先,教有特点;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办学特色。

2017年光华读书节设计了7项内容(见附表),每一项内容都由一名行政干部、2—3名教师和若干名学生组成项目小组负责整个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和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起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2017年光华读书节项目一览表

(四)德育评价,为德育效能提供多样化支持

任何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评价上,当我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学生德育时,必须思考效能何在?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从两个方面开展德育评价,让学生和教师感受德育的效能。

1. 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省反思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人一开始就设想学习失败,人人都想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是每个学生开始进入学习领域时的初心,所以作为教师,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永远是第一位的。研究表明,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往往是最准确的,虽然有时候未必会表达出来,但实际上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和价值取向,而教育者的作用就是让学生表达出来并加以引导,这就是学生德育的作用。所以,这里的自我评价即是学生对自我道德水平的预测以及自己对提升道德水平的行为方式抉择,并通过同伴间的讨论、榜样人物的观察获得自省和反思。

例如,学校每年在全校学生中间开展“光华人”形象大讨论,组织学生学习一附中历史上的优秀人物,这里既有光华附中、大夏附中的地下党员,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优秀建设者,引导广大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附中学生应该具备的特质,在此基础上全方位、深层次地挖掘优秀光华人的品质、特点及感人事迹。学校同时设计了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风尚人物评选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评选标准的制订、“光华人”内涵界定、评选流程等。整个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即:动员阶段—初步推报阶段—宣传评审阶段—评选表彰阶段,最终评选出3名学生为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风尚人物“标兵”,7名学生为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风尚人物,每个学部(年级)风尚人物8名(原则上每班一名),全校共计学部(年级)风尚人物24名,每个班级评选出不超过20%的班级风尚人物。所有的各级各类风尚人物都需要公示并无异议后,才能得到认可,并参与上一级评选。

“光华风采”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风尚人物评选活动,让学生对自身建立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同时,榜样的树立,也让优秀光华人成为校园最亮丽的风向标,成为校园文化价值的引领者,为构建和谐校园,打造格致诚正、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数字画像,让学生德育改进更精准

学校利用信息化平台,借力新高考改革下的综合评价,提供多样化的数字评价工具,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从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四个方面给学生数字画像,准确刻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这种评价贯穿整个高中学段,是一个动态记录、螺旋迭代的过程,它注重激励和导向,具有调整行为和促进矫正的作用,这是一种不仅关注“成绩”“表现”的评价,更是一种追踪“过程”“成因”的评价。

这样的客观评价方式已经成为实现学生德育真意的有效载体。

自从新高考改革以来,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学校精神、学校文化,在新高考改革指导下开展的学生德育改革实践,极大地挖掘了学校的内生资源,改善了学校进一步跨越发展的外部条件,得到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高度肯定。在新时代,形成了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关键能力培养为指向的德育课程体系和行动策略,不断探索教育改革之路,培养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光华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