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是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他们有着自我发展的需求,有着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获得成长的要求,他们有着获得爱——一种个性化的对“人”的关爱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带有物化倾向的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要求。因而,教育应该是一个对学生作为一个个具体的“人”而实施全方位关怀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一个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养成过程。教育只有真正成为这样一个过程,才可能是全面和谐的,才真正体现了完整教育的要求。
完整教育对人的关怀,首先是素质关怀。全面关怀人的素质,这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人们开始认识到现代教育的危机与困窘,意识到现代教育必须以关怀人、培养人、以人的健康成长为本,以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以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前些年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争议,其根本意义就在于表达了这种“认识”与“愿望”,要求教育由外在的规范性转向教育自身,转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真实的成长需求与个性发展需求,回到教育原本“应该”的轨道,由“培养社会的后备劳动者”转变成对每位学生与教师个体的生命状态与他们终身发展的关注,由对知识与技能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全面素质养成的关注,由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转向对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谐一致的关注,从而使生命在整体上得到全面关怀。其核心就是由关注“物”转向关注“人”。
完整教育对人的关怀,其次是教育关怀。教育关怀是素质关怀的具体与深化,它着眼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具体要求、实施途径与方法,它指导我们的具体操作。教育对素质的关怀是十分必要的,但如何使素质关怀在具体的教育进程中得以实现,其根本途径就是把素质关怀引向教育关怀。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抽象的素质结构出发,去建构理想中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和素质教育模式,很容易忽视人的具体性、整体性以及不可简单分割的特性。因此,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关怀,必须回到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并且从素质关怀转向教育关怀不是对素质关怀的否定,而是对素质关怀的提升,即把素质关怀真正渗透和还原到真实的教育过程中,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素质教育的深入与发展。
完整教育对人的关怀,最终要落实到人文关怀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从人生的完整需求出发,为人与现代生活、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应该体现在对每一个个体生命获得完整与幸福的人生追求的帮助与关怀上,体现在使每一个个体生命实现其理想人生价值的帮助与关怀上。一方面,教育要帮助其拥有发展自己与实现自我所必需的方法与能力,这就要求不仅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开启灵明的钥匙,而且要激发学生追求未知的渴望,在内心建立起自我教育的意念,使他们一生都追寻与维护生命的灵性、激情、想象力与创造力;另一方面,帮助其拥有一颗丰富饱满的心灵,帮助他们抵制种种诱惑,承受种种打击,能把持并守定自己的信念,以及给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意识,教会他们从关心一枝一叶到关心整个世界,从关心身边的亲人朋友到关心整个人类,从关心自身的发展到关心集体、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总之,人文关怀要给学生丰富的精神境界与高尚的思想情操。(www.daowen.com)
完整教育的人文关怀要求由单向的灌输转变为双向的平等对话。灌输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把教育对象当作“物”,教育实施的是居高临下的单向影响,师生之间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因此,灌输也就违反了人的本性,违反了道德的本性。人文关怀的教育要求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满足其内在成长需要,使他们充分认识自我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这样,由单向灌输走向双向对话,从而构建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教育者在尊重、理解、爱护受教育者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学识、言行、境界、风范来启发、引导、帮助受教育者,使美好的道德与情操在受教育者身上得到内化,而不是代替他们的思考、理解、体验、选择与行动。这样,从灌输走向对话,由教育与被教育关系转向相互教育关系,教师与学生就能在教育中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上述这种着眼于对“人”的关怀的教育,才真正体现教育中人与人、人与教育的和谐性,体现人、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才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当代教育基本目标的真正实现。这构成了和谐教育的根本途径。
我们要从“德育”走向“育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前者把人的素养发展需求化为准则、规矩、标准、原则等物化的静态物,成为碎片化的各自独立的品质要求,多年来这使德育始终外显甚至独立于教育,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教育;后者才是着眼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着眼于生命的成长——让人成为完整的人,从而建构活的教育,也是人的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