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德性教育: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大学生德性教育: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认为,在对大学生德性教育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价值。社会公德是大学生理应具有的道德基础,包括遵守公共秩序、明礼诚信、具备公民意识。当前,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是大学生德性养成的宝贵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纵贯古今深厚绵长的道统,这就是儒家思想。中国古代文化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以儒家表现得最为充分,这对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重要启示。

大学生德性教育: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郑召利

大学的面貌是社会状态的重要指征。大学之所以被社会所瞩目,是因为它是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是延续文明传承的精神家园,它关系到每个个体与家庭的未来,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辐射地和推动源。大学教育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尤其在大学生德性教育方面的问题更突出,其面临的任务既艰巨又迫切。我认为,在对大学生德性教育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价值。

在古代,人们的价值追求非常崇高,儒家所提倡的内在超越的圣贤人格和道德完善都具有崇高意义,而且曾经被许多人认同。但是,在当代中国政治功利主义的实践中,千年德性论的人生价值追求有所失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的迅速推进,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观念、新追求和新现象,一方面,为大学生在道德发展、价值取向和人生观等方面提供了多元的选择;另一方面,思想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一些在核心价值观方面相互冲突的道德同时存在,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带来了冲击。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大学生理应具有的道德基础,包括遵守公共秩序、明礼诚信、具备公民意识。

第二,人际交往的困境。不遵守基本的人际关系准则。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于强调个人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求权利,不尽义务;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缺乏对他人的理解,缺乏团结、协作、互助精神;注重个人职业理想,但集体意识、服务意识淡薄。

第三,诚信观念淡薄,道德标准偏低。部分大学生受急功近利思想影响,在诚信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剽窃论文、考试作弊、假造个人履历、伪造证书、不归还助学贷款、采用不正当手段竞争、违法乱纪等现象。

第四,缺乏精神信念和社会责任心。不想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功利倾向较明显。此外,一些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利用网络行为主体相对隐蔽和角色虚拟的特点,在网上制造、散布和传播各种非法有害信息,严重缺乏社会责任心。

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对“大学之困”进行深入反思。大学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精神?

由此,我想到了复旦老校长马相伯先生。1912年,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先生在严复辞职后代理北大校长,在他的就职演说中有这样一段话:“诸君皆系学生,然所谓大学者,非校舍之大之谓,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亦非教员薪水之大之谓,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也。诸君在此校肄业,须尊重道德,专心学业。庶不辜负大学生三字。”我想这应该是我们需要坚守的大学教育之精要。

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先生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实例:1960年,有学者对哈佛大学的1 520名学生做了学习动机调查,只有一个题目:你到哈佛商学院上学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理想?结果有1 245人选择“为了赚钱”,占81.9%,有275人选择“为了理想”。有意思的是,20年后,人们对这1 520名学生做了跟踪调查,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受调查的1 520名学生中有101名成了百万富翁,其中100名当年是选择“为了理想”的。

这个结果发人深思。我想,理想主义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就会感到学习的困苦。反之,理想主义是深藏于个人心灵深处的精神源泉,不断地支持其在现实世界中的生活。在受到俗事纷扰时,能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重新出发。理想主义者不会被一时的挫折所打败,因为有理想和信仰。所以历来理想主义者面对挫折,面对死亡,都是泰然处之的。

当前,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是大学生德性养成的宝贵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流,以伦理为主要类型,涵盖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的构成体系,主要包含儒、释、道。

那什么是人文呢?《周易》中有这样一句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天文,即自然,特别是天象的变化;所谓人文,即文明,特别是社会制度的建立。“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各种象征性符号,以及文物典籍、礼仪制度等;“化”的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亦可视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为多数人所接受领会,对广大人民具有熏陶作用;二是具有激励、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只有具备这两方面的表现,才可以成为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纵贯古今深厚绵长的道统,这就是儒家思想。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君子型人格,为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所追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重视内省和践行的道德人格养成途径,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建构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儒家的理想人格实质是一种道德型理想人格,“仁”与“礼”是其根深蒂固的主题。“仁”是人格主体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社会制约;理想的道德人格,就是“仁”与“礼”的统一。儒家理想人格理论中追求道德内圣、注重道德修养等理论对当代大学生健全道德人格的建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具体阐述如下:(www.daowen.com)

第一,弘扬儒家“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博爱情怀,培养大学生知行统一的道德认知。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道德理论中的基本原则。“仁”的主要内容是“爱人”。“爱人”不仅是人们在实践“仁”的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也是君子理想人格必须具备的首要品格。当代大学生应具有这种君子品格。

第二,弘扬儒家“心忧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局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中国古代文化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以儒家表现得最为充分,这对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重要启示。

孔子忧人格的颓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忧道义的沉沦,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和孟子的忧患意识,对后世影响深远,“君子有终身之忧”成为一切有为之士的共同人格特征,强烈的忧患意识为爱国情感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成为中华文明不断进取的强大原动力

儒家既有深深的忧患意识,又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和孟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影响了众多爱国之士,培养了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深厚关注之情,从明东林党人所倡言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清初顾炎武所宣扬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不显示了一种心忧天下的责任感和救世报国的爱国情。

今天,我们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肩负着强国富民的重任。为此,大学生必须发扬儒家爱国传统和使命意识,培养自己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第三,弘扬儒家刚毅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子路》)这种坚强之毅力是实现“仁”所不可缺少的品质。在孔子看来,人容易被外在的各种诱惑和自身的欲望所左右而做不到坚持自己的志向。因此,无欲则刚。儒家讲的“自强”,就是“反求诸己”,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兢兢业业,持之以恒。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儒家理想人格所提倡的自强精神的深刻写照,对国家民族而言,这种自强精神重视社会整体和他人价值,重视为国家社稷之大我而克制个人之小我,重视民族的大志大气与大德。

对个人主体而言,这种自强精神即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可使个体达到无私无畏的崇高境界。如若人人都修养到这样的境界,那就是一种民族气节。同时,这种自强精神不仅要有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之志与浩然之气,而且需要砥砺意志和自我磨炼。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孔子和孟子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后世仁人志士百折不挠、前仆后继、战胜困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造就了无数英雄豪杰。

综上所述,儒家的人格理想反映了积极的入世精神。无论君子、豪杰、圣人,都具有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品格,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把经邦济世、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把个人的完善与人类的福祉联系在一起,千百年来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也正是今天我们进行现代化道德人格建构中不可缺少的,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现代理想人格,才能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德性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实际情况并不乐观。现在文化跟传统文化基本是割裂的,而且这个鸿沟非常大。除了西方启蒙心态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占据很高的地位外,反传统的心态非常强,再加上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现实主义,因此儒家人文思想所体现的价值,在我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所占的地位不高,资源比较薄弱。在理论上,儒家的教育理念可以为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文化能力和精神价值,而实际上要使这个理念成为事实,工作非常艰巨,而且道路坎坷而漫长。

当然,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采取辩证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兴衰变迁的积淀,在形成过程中难免带有时代烙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东西未必都是合理和积极的。面对日新月异的21世纪,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的情况,教育的手段、方法、途径以及实现目标必将面临新的调整。就教育对象而言,在全球信息化、一体化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面对世界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冲击,教育对象在价值趋向、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方面必然产生新的嬗变,难免与传统思想文化产生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又集中表现在受教育者对自主意识的提升和主动选择性的发挥上。因此,面对变化了的形势,现代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积极应对因新旧冲突形成的对传统文化的挑战。

当前,个体的生存需求、发展需求成为人生理想的重要内容,尊重自我、关注自我、发展自我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追求的人生理想。对此,在整合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加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对传统文化必须要有辩证的认识。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基础之上,适应时代潮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积极更新观念,善于因势利导。

作为大学教师,我们的任务非常艰巨。然而,我们必须坚守。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有六十余年,用古诗词感染人们,为普及和传承祖国的瑰宝终生奋斗。她说:“我为什么这样做?就是为了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

学习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德性教育的思想资源,“就是为了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