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能被周围绝大多数的人喜欢,甚至仰慕,众人都以能和他交往而感到荣幸和愉快;而有的学生却非常不合群,总是被周围的人所嫌弃和疏远,孤零零地被排斥在群体活动圈子之外。被群体所排斥的当事人除了个人品质因素外,往往还存在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构建和谐校园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现状并不令人乐观。汪雪莲等报道,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总检出率为47.8%,其中轻度人际关系困扰者达32.1%,较严重人际关系困扰者达15.7%,具有明显人际关系障碍者为4.4%。大学生人际交往质量及形成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了在他们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乃至身心健康。
(一)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
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是对交往对象真实情况的歪曲和错觉,反映了人在人际认知中的非理性和主观性,并且由于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和可变性,这种认知偏差往往不易被人觉察,但它却可能严重地影响到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和人际关系的良好建立。大学生刚刚脱离父母的怀抱,渴望自我表现,对未来生活充满过于理想化的追求,缺乏科学的社会认知,容易偏离实际水平,产生主观偏差或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自我的认知偏差
对自我的认知偏差是指没有摆正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具体表现在自恋、自卑和自我中心三种形式。自恋者常常表现出过分关心自我,过高地估计自己的重要性;自卑者是因为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我评价过低,封闭自我,不愿与人交往;自我中心者则是处处表现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对他人的感情虽然了解,但漠不关心。
2.对他人的认知偏差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通常受到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定式效应、投射效应和社会刻板效应的影响。这些心理效应造成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表面性和片面性,丧失了对交往对象的全面认知,产生一定的认知偏差,进而产生猜忌、嫉妒、孤僻和羞怯心理,而这些负向心理的产生,严重地阻碍了人们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甚至造成心身疾病。
(二)人际交往中的情绪障碍及调适
大学生富有朝气,个性较强,情感丰富热烈,让人羡慕。但激烈的表现也容易引发情绪障碍,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常见的情绪、情感障碍有以下几种。
1.猜疑
猜疑心理的产生主要源于对环境、对他人甚至对自己的不信任,在特别注意留心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的基础上无限度地夸大事实,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一个人一旦对他人开始产生猜疑,必定会由怀疑别人发展到对自己心存疑惑,从闷闷不乐到自卑、怯懦、消极,不仅会拉大与他人间的心理距离,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也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猜疑心理的学生应多看到事物阳光的一面,不要盯着一些细枝末节不放,同时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
2.嫉妒
嫉妒是对他人的优越地位或优势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是一种主观臆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当嫉妒心理萌发或有一定表现时,大学生要注意积极主动地调整心态,理性认识自己与他人,将嫉妒转化为羡慕,以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较,努力追赶,最终将嫉妒变为催人上进的一种力量。
3.愤怒
大学生年轻气盛,愤怒是在愿望不能实现或行动受挫时产生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反应。比较常见的表现是以激烈的言辞和肢体语言表达不满,这样容易刺伤自己也刺伤他人,严重时会失去理智,后果无法挽回。另外,极力地压制愤怒情绪也是不可取的。大学生应当清醒地认识愤怒,以暂时改变环境、转移注意力、选择正确途径发泄等方式合理宣泄愤怒情绪,保持心平气和的态度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恐惧
恐惧是人在感到危险时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而产生的心理体验。这里所指的恐惧主要是指对公共社交活动的恐惧心理,在与人交往中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生怕自己“出丑”惹人笑话,感到紧张、拘谨、害怕,于是从心理抵触、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引起社交恐惧。要克服恐惧心理首先要注意放松心态,客观认识自己和他人,同时通过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树立自信心,循序渐进改善社交质量,必要时可以借助心理咨询等科学手段来缓解。
5.冷漠
冷漠是指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人所传达的信息,表现出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态度,似乎毫无反应的情绪状态。冷漠的人往往比较孤僻,缺乏感情,我行我素。一般是从小缺乏关心和爱,或者在情感上曾受过重大打击,形成了冷眼看世界的特征。在他们眼里,这世界是灰色的,人是自私的、尔虞我诈的、不可信赖的。所以总是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人们封闭自己的大门,很少主动了解他人,关心他人。同样,别人也无法了解,接近,进而去关心他们。
克服冷漠的关键是改变其不正确的人生观,故可用认知疗法。为此,首先,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正确分析社会、分析他人,得出社会上还是好人多的正确信念;要多接触具有优良人际关系的人群以坚定正确信念。同时,正确分析自己,明确自己原有的观念是错误的,必须意识到,愤世嫉俗、与世隔绝的生活是自我毁灭、绝无快乐可言的,一定要下决心改变自己。其次,要强迫自己以热情的方式待人,逐步开放自己的心灵。在人际交往中,人的感情具有互动性,当自己待人友好时,别人也会对自己友好。诚然,有时也会有些例外,但必须认识到,那并不是主流。然后,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了解各种不同事物和不同类型活动的知识开始,积极参加活动,加深理解,提高情趣,增加对生活的热爱,从而改变对人生的消极看法,克服冷漠感情的存在。
6.自卑
自卑是由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社交自卑感,一种表现为忧郁、孤僻、退缩、避让,不敢主动交往,怕当众出丑,怕失去自尊与面子,从而封闭自我;另一种则表现为过分地争强好胜,因怕暴露内心的软弱和自身某些欠缺,而总喜欢采取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来加以掩饰。这都是由自卑感引起的。大学生成功欲望非常强烈,在做一件事前满怀信心,但因对失败没有心理准备,一旦出现差错,遇到困难和挫折,便灰心丧气,产生自卑。严重的自卑会给学习、生活及为人处世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长期处于极度的自卑状态会造成心理变态。在日益开放、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社交自卑感是影响大学生成功的最主要的心理障碍之一。(www.daowen.com)
(三)人际交往中的不良人格表现及调试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品质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时期,真诚友善的态度、不畏艰险的意志品格、以大局为重的胸襟、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作风等人格魅力能极大地增强个人人际吸引力,从而结识多层面的朋友,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学习、发展机会,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护和发展。同样,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也会促进个人品格的完善,人格方面的缺陷会损害健康的人际交往和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有以下几种不良的表现。
1.自私自利,缺少责任感
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利益,不愿承担责任,交往的目的是谋求所谓的入党、评优、就业等“好处”,事前百般示好,事后立刻离开,不再正眼相看。在利益发生冲突时昨天还是好友,今天就是“敌人”,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古训,造成人际关系缺乏恒常性,助长校园坏风气,也造成个人道德的缺失。殊不知,人际交往应遵从平等、公平、互惠的基本原则,在交往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双方共同的利益,满足共同的心理需要才是建立、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大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应当设身处地多为他人考虑,以宽广、无私的胸怀赢得尊重与理解,这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进步与提高。
我究竟有什么问题?
王明是大二的学生,是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优秀,但人际关系较紧张,不仅与寝室同学相处不好,就连与班上的许多同学也无法正常交往。在同学们心目中,他是一个清高、傲慢的人,实在不好接近,虽然优秀,但对他的其他方面则不敢恭维。王明也为此很头疼,只要是他主持的活动项目,同学们似乎都有意不参加,好像故意和他作对,而他本人长期坚持的做人准则就是:我行我素,万事不求人。他几乎不接受别人的帮助,也认为自己没有帮助别人的义务。他成绩好,可每当班上同学向他求教时,他要么说不知道,要么就在给别人讲完之后,将别人奚落一顿,有时还要加上一句“拜托你上课时认真听讲,下次不要再来问我这么简单的问题”。时间一长,同学们都不愿意与他交往,人际关系越来越差。王明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十分不满意,感到孤独、没有归属感,有时孤独感令他窒息,他焦虑甚至恐惧,但不知如何入手改善现状。因为他自己也纳闷:我究竟有什么问题?
王明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他是一个不懂得接受,也不懂得付出的人。他没有给予和接受的意识,最终将失去支撑,生活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不懂得接受和给予,不仅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也会影响心理健康的水平。
2.不守诚信,缺乏礼貌
大学生人际交往同样必须遵循诚实守信、宽容谦让等原则。以诚为本,言出必行,用真诚的心才能换取对方心灵的响应,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由于在交往过程中要和不同文化品位、不同生活背景的人打交道,一些无伤原则的小误会、小摩擦在所难免,此种情况下大学生应当注意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宽以待人,求同存异,多原谅他人,培养豁达、宽广的心胸,以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在与人交往的具体言行中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感受,不遵循理性、得体的礼节,无论有意所为还是无意之心都将破坏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3.气质、性格差异
气质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虽然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但它使人的行为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使人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出现许多差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际交往的行为模式。如胆汁质的人待人热情,但易于冲动,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易形成交往障碍;黏液质的人为人稳重,但其情绪不太外露使人有冷漠之感,易在人际交往中产生障碍。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气质,扬长避短,并对别人的气质多一些宽容的态度。与气质类型不同,性格有好坏之分。良好的性格如开朗、诚实、善良会有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不良的性格如自私、猜疑、虚伪等则会阻碍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四)人际交往中的网络障碍及调适
1.人际情感疏远
大学生如果长时间与电脑相处,他们在现实中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人—机—人”的交流取代了“人—人”面对面的交往。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而在网上交流时,人的言谈举止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在这种新的语境中,人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方式在屏幕上传播,缺乏现实情感体验,必然导致个体对现实情感的疏远,现实社会中亲朋好友的感情联系淡化。
2.人际信任危机
网络社会中,“人是符号的动物”,网民可以隐去真实的社会身份,难以判断人们的言论是否具有真实性和真实的程度,甚至以多个“虚拟”身份进行网上交往,而不需承担任何责任。这就使很多网民以游戏的心态进行网上交际,从而造成人际信任危机。现实社会人际交往中的诚信制约机制在虚拟社会中明显弱化,网上交往为虚假的甚至带有欺骗性质的人际关系的出现提供了方便。大学生会把这种网上人际信任危机迁移到现实社会。大学生由于在网络交往中已经习惯于以虚假的身份和语言进行交往,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就会缺乏真诚性,从而影响到他们的现实人际交往态度,网络自身的特点带来的负面效应、网络安全方面的缺陷明显、网络立法不健全是大学生网络侵犯行为以至网络犯罪的客观原因。从心理方面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网络情感心理问题以及网络人际交往问题等,导致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受阻,感情冷漠,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脱节。
3.个体心灵封闭
利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不仅淡化了同学与同学之间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也使上级与下级、晚辈与长辈间的交往次数呈现下滑趋势。一些大学生终日与电脑打交道,虽然缩短了时空距离,却造成了他们对近距离沟通的忽视,变得不在乎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对他人总是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迷恋于网络带给他们的快乐,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网络交往。如果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更倾向在信息网络中寻求安慰。网络可改变大学生的情感沟通方式,削弱道德责任感,诱发冷淡、无情、自私的性格。坐在网络终端,通过缺乏社会交往的媒体与匿名的陌生人交流时,会变得与社会隔离,与真实的人际关系断绝往来。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每周上网一小时,会有40%的人孤独程度增加20%。因此,长时间与网络交往,会逐渐丧失与现实交往的技巧,容易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和淡化,使大学生趋向于社会分隔化和个人孤立化。
网络对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甚至形成了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心灵“同居”
小陈是某职校二年级学生,他对记者介绍说,自己有一位“同居”快一年的女友。两人是偶然在网络上认识的,开始因比较谈得来就一直保持联络,后来渐渐熟络就谈起了恋爱。恋爱后不久就“同居”了。小陈介绍说,女友是学艺术设计的,常常将自己设计的“家”发过来给他看,还要他参考怎么布置新“家”,两人常常会因为书房或其他的一处布置争论不休,换来换去、乐此不疲。问到将来,小陈坦言两人都没考虑过,至于是否相爱自己都不清楚,只是两人这样相互倾诉已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平时生活两人没任何关系,周末在网络上两人就俨然是同居良久的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