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他们既是改革浪潮的推动者,又是新观念、新的行为方式的积极践行者。社会变革不仅使整个社会发生一系列历史性的新变化,也使社会成员在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这些在他们的人际交往中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1.迫切性与开放性
迫切性是指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需求方面具有急切性的特征,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活泼好动,进入学校后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每个学生都希望去了解社会、了解他人,都希望获得友谊,成为别人的朋友。随着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上学要自费,就业要自谋,已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寻求勤工俭学和就业的门路,几乎从一入校就开始了,这些更加剧了大学生的交往迫切性。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与异性的交往上。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来自多方面的相关因素的影响,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随着生理的成熟以及性意识的产生,对于爱情特别关心和敏感;加之大学生对校园里广泛的异性交往大多持认同态度,并呈现出明显的开放性特点。
2.广泛性与时代性
广泛性是就大学生交往的内容和范围而言的。他们除了寻求友谊,交流学习工作体会外,还常常在一起探讨人生,传递各种信息,开发智力和技能等,并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使得交往活动越来越广泛。以某职业院校的调查结果为例,50%的学生认为“以寝室为中心”是最有效、最现实的社交方式,而在另一半的学生中,“社会工作”和“QQ、贴吧、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社交”分别以18%和26%的比例占了主导地位,远远高于6%的“好朋友为主的小圈子型”的传统方式。这一结果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时代性特点主要通过交往方式的改变体现出来。大部分的学生不再抱有狭隘的交友观念,转而追求建立更加广泛、多样的人际关系。现代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为当代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开辟了超时空的广阔天地,因此,以非直面性,身份隐蔽性,思想情感表达的随意性、自由性、超时空性为主要特征的网络交往已成为学生们时髦的、新型的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和主要选择。
3.平等性与不平衡性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独立自尊的要求高。他们期待交往的双方彼此尊重,相互容纳。他们不能接受一方委曲求全,一方居高临下。即使是师生,他们也期待对师长的尊重得到师长平等的回报。实践证明,平等交往的需求使得那些谦和、真诚、善解人意、通情达理、乐观向上的人成为大学生乐意交往的对象。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贫富的差别上。由于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学生的学费大幅度提高,有些学生特别是下岗职工和贫困家庭的学生,和那些家庭、经济等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两个不同的群体。有调查显示,经济上的拮据使得前者在人际交往中较多地表现为被动、性格内向等,甚至个别学生还会由此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
4.理想性仍存在,实惠性需求上升
大学生正处于求学阶段,经济压力相对较小,人际交往的动机相对较单纯,情感的因素占绝大多数。他们在交往中真诚、坦率,注重的是精神方面,因此,对人际交往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并将其理想化。但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毕业自主择业的要求,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又显示出了新的变化。上海某职业院校的调查问卷显示,有过半的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是为了“结交更多的朋友、丰富校园生活”,但有18%的学生把“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作为社交的首要目的。并且,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目的也呈现出年级差别,低年级学生是为了丰富大学生活,而高年级学生则更加注重寻求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的社会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实惠性需求增加的特点,这表明他们交往的社会化特征有所强化。
5.不稳定性
由于大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自我意识不断地增强,在关注自我的同时,对社会和人生问题也比较关心,善于思考人生的意义。在交往中往往注重思想上的交流,感情色彩浓厚,讲求情投意合。但是,他们的心理发育还没有成熟,自我意识的增长与认知能力发展不太协调,情绪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自己意愿得到满足时可以欢呼雀跃;一旦失败,又可能垂头丧气,情绪一落千丈,陷入焦虑、悲观的情绪状态。因此,这种情绪波动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类型(www.daowen.com)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个人发展及将来适应社会都十分重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由同学交往、师生交流、老乡交往、舍友交往、恋人交往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组成的,比中学时的人际交往更加复杂、广泛,而且独立性更强,更具有社会性。
1.同学交往
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友好的,并且具有亲情化的趋势。大学生大都十分重视同学关系,崇尚相互帮助、相互照顾、相互倾诉的学友情谊。尽管有时候也会和某个同学闹点小矛盾,但通常能够理性地解决问题,很快恢复友谊。现今学生的交往呈世俗化的特点,体现出排斥政治文化,更侧重个人亲情性交往倾向。比如,关系亲近的同学经常用“哥们儿”“姐们儿”等来相互称呼。
2.宿舍关系
宿舍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一个最基本的环境。同宿舍的同学关系可能亲密如同手足。宿舍中,大学生常常因为距离过分接近,一起共同生活,随着时间的延续,彼此优缺点展露无遗。这样,极容易因为来自不同的地域和家庭,个体的性格、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等存在差异,从而造成不和谐的宿舍关系。宿舍关系是大学生最常处理的人际关系,也是最难处理的人际关系。
这个宿舍没有我
进大学之后,大一的时候寝室同学关系还好,也许一开始大家还不太了解,所以都比较客气。大二一开始大家学习都比较轻松,室友她们也不怎么关心学习了,只顾玩,找男朋友什么的。最讨厌的就是那个所谓本地的女孩子,老是和我针锋相对,上个星期一天晚上熄灯后时,我用台灯在看书,她觉得影响了她,就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上课呢。我就关了灯了。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我就说了她小声点,她就很冒火地和我吵起来了。这件事过后我觉得也没有什么,本来就是她不对。还有一件事就是班上的同学竞争入党,本来寝室有几个室友也申请了,但是后来人数有限制,我得到了入党的机会。一天我回寝室发现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好像说“什么就会讨好老师,拍马屁什么的”,我一听就知道在说我,从那天以后她们几个变得更要好了,我心里特别不舒服,我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已经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感觉自己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很失败。
宿舍人际关系一直是困扰大学生的重要问题,由于出身不同,性格的差异,难免会出现一些小摩擦,但如果长期宿舍矛盾激化,则会影响同寝室多个学生的学习及个性发展。案例中,该生与宿舍同学缺乏共处艺术,而且性格敏感多疑,不会求同存异,造成人际发展的挫败感。
3.师生关系
老师与学生是高职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学生应该尊重老师,而老师应该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并非一味地强调所谓的“师道尊严”。师生间应彼此尊重理解,缩短心理距离。
4.网络关系
网络人际交往是信息时代人们在网络空间里进行的一种新型的人际互动方式。QQ、贴吧、微博、微信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交往工具,网络交往为他们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平台及丰富的共享信息。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