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激相关障碍,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临床上常见三种类型: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由于现今一些自然灾害和事故发生比较频繁,在大学生群体中,当亲人或家园遭到重大损伤后容易诱发创伤后应激障碍。(一)症状表现1.意识模糊状态受刺激发病后,对周围事物感知不清,迷惑,注意力涣散,有定向力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一般起病急骤,持续时间长,失常程度严重。临床上常见三种类型: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由于现今一些自然灾害和事故(如地震、泥石流、海啸、车祸等)发生比较频繁,在大学生群体中,当亲人或家园遭到重大损伤后容易诱发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症状表现
1.意识模糊状态
受刺激发病后,对周围事物感知不清,迷惑,注意力涣散,有定向力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表情呆滞、不语不动、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2.抑郁状态
在强烈的精神创伤下,情绪低落、沮丧、兴奋降低、悔恨内疚、应答反应迟缓、低声细语、消极悲观。
3.偏执状态
发病后敏感多疑,捕风捉影,表现出紧张、恐惧,继而出现牵连观念及被害妄想等。妄想具有现实性和易露的特点,也可能伴有幻觉和错觉。
(二)主要病因(www.daowen.com)
该病的发作与精神刺激因素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个体的性格特征可能较为脆弱、敏感,倾向于内归因。
(三)应对措施
1.迅速消除或避开刺激情境
患者的症状表现常反映患者的内心矛盾和精神创伤的内容,消除刺激原因,及时治疗能较快康复,且很少留后遗症,如无重大精神创伤,无复发之忧。
2.心理疏导
引导患者宣泄情绪,仪式性地完成未遂心愿(比如亲人丧失没有送终引起的内疚、自责和悲痛,需要补充完成祭奠仪式来表达哀伤),做好日常生活安排等,有助于患者尽快调整情绪和精神状态。
3.药物治疗
适当应用精神药物,针对不同的病症可服用抗抑郁、抗偏执、抗兴奋药物,解除精神紊乱状况,重症患者最好住院治疗和观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