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者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大多有反复发作倾向,治疗缓解后或发作期间精神状态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分为: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相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的为抑郁发作,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抑郁症。
抑郁症,也叫忧郁症,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饮食睡眠障碍。抑郁症的发病率为3%~5%,是现代社会常见的心理疾病,被称为精神病学上的“流感”,也是日常生活中“原因不明”的自杀行为的重要诱因。
小敏的成长烦恼
小敏(化名)今年22岁,大二学生。最近家人发觉小敏总是闷闷不乐,一点也不开朗,还常说一些想死的话。有时候,小敏脾气非常大,动不动就为小事暴跳如雷,不可理喻。在学校里同学也反映她与大家关系不好,都说她反复无常,很怕与她做朋友,因为她太爱生气了,甚至就是没有满足她一点小的需要,如没答应给她打饭,她就会很歇斯底里地骂人,样子很可怕。虽然生气后会道歉,但反反复复,朋友们觉得很难受,都远离了她。有时候,她又一个人待在一个地方,不愿意与人说话,也不愿意参加活动,情绪低落。
(一)症状表现
1.心境低落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
2.思维迟缓
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3.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为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严重时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但仔细精神检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绪。伴有焦虑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4.认知功能损害
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认知功能损害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障碍,而且影响患者远期预后。
5.躯体症状
主要有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躯体不适的体诉可涉及各脏器,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病前躯体疾病的主诉通常加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发作具有特征性意义。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体重减轻与食欲减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数患者可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二)主要病因
抑郁症的病因比较复杂,发病常常与多个方面的综合影响有关。
1.遗传因素(www.daowen.com)
大样本人群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与患病者血缘关系愈近,患病概率越高。一级亲属患病的概率远高于其他亲属,这与遗传疾病的一般规律相符。
2.生化因素
儿茶酚胺假说:主要指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大脑突触间隙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下降有关;由于很多抗抑郁剂,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或者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使用后,虽然大脑突触间隙这些神经递质的浓度很快升高,但抗抑郁的效果一般还是需要2周左右才会起效,因此又有了5-HT和NE受体敏感性增高(超敏)的假说。
3.心理—社会因素
各种重大生活事件突然发生,或长期持续存在会引起强烈或者(和)持久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导致抑郁症的产生。迄今为止,抑郁症病因与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也无明显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异常,概括地说就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应对措施
1.科学诊断,接受心理治疗
当出现抑郁症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到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或医院精神卫生门诊寻求科学诊断,切忌根据个人的主观经验或心理测试结果随意给自己或他人贴上“抑郁症”的标签,以免凭空制造心理压力。经专业诊断确患有抑郁症的个体,应坚持接受心理治疗,比如认知矫正、行为训练、生物反馈治疗等。
2.药物治疗为主
抑郁症患者(尤其在重症情况下)通常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动能力下降,并伴随一系列饮食、睡眠和行为障碍,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改善情绪状态,提升认知行为改变的动力与活力,调整日常生物节律,一般需要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辅以抗抑郁药物治疗,如丙咪嗪、阿米替林、多虑平和氯丙咪嗪等三环类抗抑郁剂。
3.坚持自我调整
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疗效巩固需要患者本身做一些努力和尝试。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创立的“森田疗法”对于抑郁症患者的自我调整和生活应对有很好的启发,按照森田疗法中“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核心生活理念,抑郁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在省思的同时坚持完成基本学习和工作安排,保证正常的生物节律和生活节奏。因为心理的困扰随时随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那么我们就应该“带着症状去生活”,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生活失败带来的交互影响,还可能在顺利完成某些任务时获得正向的强化和对症状的领悟。
忧郁的男子
一个神情抑郁的男子坐在咖啡厅角落的一张桌子旁,一个人闷闷地喝着咖啡。在他不远处的另一张桌子旁坐着一位老人,老人一直在关注着这个人。
终于,老人走上前去,对这个人说:“您一定遇上了什么难题,如果您愿意告诉我的话,我希望我可以帮助您。”
这个人看了老人一眼,冷冷地说:“你帮不了我,我的问题太多了。”老人掏出名片,递给他,接着说道:“如果您相信我的话,我想带您去一个地方。”这个人没有拒绝,随老人坐车来到了郊外。下车后,老人指着一排排的墓碑说:“你看见了吗,只有躺在这里的人,才是没有问题的。”
这个人的眉头开始松了,他把他的难处向老人娓娓道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