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研究表明,心理疾病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它是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结果。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产生是在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与特殊学习环境以及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据了解,据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抑郁、焦虑、强迫、人格障碍、精神疾病等心理问题的占10%~30%。而由于心理发现、干预机制的缺失,导致学生心理状况严重恶化,已经出现了不少令人痛心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科学研究表明,心理疾病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它是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结果。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产生是在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与特殊学习环境以及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学生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年龄一般为17~23岁,正处于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激烈的时期,面临着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适应课题。处在这一特定发展阶段的大学生们,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极易导致适应不良出现心理障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体心理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自我同一性的危机

在大学阶段青年学生不断地反省自我、探索自我、思考人生,确定“自我同一性”,经历着种种内心矛盾和迷惘,情感起伏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2.个性的缺陷

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体验。这与人的个性有直接关系。性格过于内向的人、心胸狭窄过于斤斤计较的人、孤僻封闭的人、自卑忧郁的人、急躁冲动的人、固执多疑的人、爱慕虚荣的人、娇生惯养而感情脆弱的人,都比个性开朗大度、乐观的人更易产生心理疾病。

3.心理素质的不完备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他们的成才发展,也影响身心健康。从现实看,随着整个社会紧张性刺激增多而带来的应激和压力增加,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不少学生自制能力差,对挫折缺乏应有的承受能力,惧怕失败。一遇到矛盾就自责自怨或埋怨社会和他人,灰心失望、精神不振,由此造成恶性循环而陷入消极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疾病。

4.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

大学生的情绪处在最丰富动荡和最复杂的时期,鲜明的特征是情绪的两极性。情绪起伏过大、左右不定,而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判断。强烈的情感需求与内心的闭锁,情绪激荡而缺乏思考,极易走向极端,使他们常常体验着人生各种苦恼,难以自拔,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而诱发各种心理障碍。

5.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冲突

在大学阶段人和生理发育基本成熟,由于性机能的发展产生了欲望与冲动。但由于社会道德习俗、法律和理智的约束,这种欲望常被限制和压抑。大多数大学生通过学习、娱乐、社交等途径使生理能量得到正当释放、升华或补偿。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能不能正确处理调节,存在性压抑,出现焦虑不安感,甚至以某种变态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性的生理要求与社会约束之间的冲突调适不当,而产生心理疾病的实例在大学生中也时有发生。(www.daowen.com)

(二)大学生特殊环境和任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心理压力是很大的。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学习负担过重

对学生学习时间的调查发现,有的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达10小时以上,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造成躯体不适或焦虑情绪。

2.大学生活不适应

从中学到大学,环境改变很大,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乃至人际关系,都需要重新适应。

3.专业选择不当

学生高考选择专业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对大学专业设置不太了解,所以每年都有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所学专业不满意,不符合个人兴趣和爱好,从而产生调换专业的要求。

4.业余生活较单调

大学生活仍然可以用“三点一线”来概括。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课堂、宿舍、食堂,生活比较单调,缺乏足够的娱乐场所。

据了解,据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抑郁、焦虑、强迫、人格障碍、精神疾病等心理问题的占10%~30%。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普遍得到提升,但是不少学校由于多种原因,心理测试、心理辅导与咨询和心理状况预警、援助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及早发现,及时干预,甚至少数学校对此放任自流。而由于心理发现、干预机制的缺失,导致学生心理状况严重恶化,已经出现了不少令人痛心的问题。心理专家呼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是教书育人神圣职责的重要部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