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心理异常与正常标准判断

心理异常与正常标准判断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往往难于找到一条截然的分界线,并且,由于心理异常表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主观经验、当时心理状态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心理正常与异常,人们很难找出一个统一公认的判别标准。李心天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判别标准。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

心理异常与正常标准判断

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往往难于找到一条截然的分界线,并且,由于心理异常表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主观经验、当时心理状态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心理正常与异常,人们很难找出一个统一公认的判别标准。李心天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判别标准。

(一)医学标准

这种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根据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便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疾患。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他们深信心理障碍病人的脑部应有病理过程存在。有些目前未能发现明显病理改变的心理障碍,可能在将来会发现更精细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认为这种病理变化的存在才是心理正常与异常划分的可靠根据。医学标准使心理障碍纳入了医学范畴,对心理障碍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种标准也比较客观,十分重视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许多医学的概念现在仍为心理障碍学所采用。

(二)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对于人们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显示常态分布,其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显然这里“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所谓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以统计数据为依据。这与许多心理测验方法的判定是相同的。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行,因此,受到很多人欢迎。但这种标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很少被人认为是病态。再者,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呈常态分布,而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样受社会文化制约。所以,统计学标准也不是普遍适用的。(www.daowen.com)

(三)内省经验标准

这里的内省经验指两个方面:其一是指病人的主观体验,即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或自己觉得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需要寻求他人支持和帮助;其二是从观察者的角度而言,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被观察对象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评定行为的标准。但由于接受过专业训练以及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观察者们也形成了大致相近的评判标准,故对大多数心理障碍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而对少数病人仍可能有分歧,甚至截然相反。

(四)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维持着生理心理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原因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产生不适应现象,则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这里的正常或异常主要是与行为的社会常模相比较而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