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图谱是通过图形和文字说明来传授、学习和记忆武术套路与动作。武术图谱分为图解与拳谱。图解是把武术动作画成图像,再加上手脚及其身体各部位的走向虚实线来表述武术动作攻防技能的来龙去脉。拳谱是通过文字形式以自然界的各种表象来反映武术动作技术含义,也就是用来表示各种技术动作的组成、结构、攻防含义等信息,是武术界共认的技术语言,是指导习练者掌握动作、修炼技术的重要技术资料。阅读武术图谱是习武者的一种基本能力,因为只有看懂了武术图谱之后,才能进一步对武术套路动作及攻防技能进行了解、掌握、完善与提高。因此,具有一定的读懂图谱本领,是培养识图和解谱能力以及进一步习练武术的基础。
一、解谱
老拳谱、拳论等原始资料,皆来源于口传笔录,以致一些论述失去了原来的面目,本来意思皆非,不知真意为何,使习拳者不知如何遵从。
下面举例说明读谱常常遇到的不同情况之处理方法。[1]
1. 音同字异,一字之差,境界天壤之别 中国字的读音相同而字不同,常给我们正确理解拳谱精华带来很多麻烦。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习武者当年随其父练“打展手”,“展手”二字从其父口中说出,到他头脑里就变成了“斩手”。他那时年纪小,也不知深究,就想当然地“斩”了起来。下的工夫可就大了,几乎进入了熬功夫的状态。“斩”来“斩”去,总觉“斩”得不够狠,不够味。与父亲打出的劲势形态总不一样,认为是自己的功夫不够,还要加强多练。其父偶然见他“打斩手”之情景,也觉得不对劲。有一次父亲问他:“这打展手是哪个‘展’字?”他脱口而出说:“不就是斩杀的斩? 腰斩石人的斩吗?”其父亲笑了,说:“怨不得你的气力是放在手掌上,而不见身上的展放之势。‘打展手’是指舒展开自身之展。又有‘丹田’一口气放到四肢指梢及躯体皮毛,自觉丹田内气炸之势摧涨到全身,全身同时舒展放开,便是打展手的意境。此法与收束势,乃吞吐之法势。谚语云‘束展二字一命亡’、‘闪展无全空’。‘展’,乃各种拳招攻势之大法。而‘斩’只是一个具体的攻防手法而已。‘展’与‘斩’二字读音相同而字不同,但无‘展’之‘斩’,施招用手的拳艺境界可谓天壤之别。”自此以后,该习武者牢记其父教诲,习拳观谱,听人论拳,每字必究,对许多读音相同而字不同的拳学概念仔细分辨,最终受益匪浅。因而,在习拳练艺时一定要先清楚是哪个字,莫要想当然,才可不失其真传!
又如,“蠕蠕之动”和“如如之动”。前者是形容“形体的缓慢之运动”的状态,是拳术中外形的借喻之“蛇动、蚕动、蠕动、蛹动”的几种,大动如蛇之动,小动如蚕、如蠕虫、如蚯蚓之动,及根不动梢动的蛹动,皆是比喻外形运动状态的。后者是说明“拳道”的“道体”之运动状态,是“以静用动”法则的本质。
而上述之“蠕蠕”二字和“如如”二字,亦是读音相同而字不同的例子。然“蠕蠕”和“如如”二字含义有天壤之别,两者不能替代,不能相等。如果不知道这点,谈拳论艺,就有可能因混淆而闹出笑话。因为确有人曾将“蠕蠕之动”来替代“如如之动”而论拳,今特此辨明。
2. 传抄字误,搭配不当,意思全非 曾有一篇《三皇炮捶传抄老谱》,序文第3段写道:“唯有三皇炮捶表里精细,内中有情理,下步有圈筋。此拳以气为主,以理当先。气者君也,理者臣也,君臣相配,乃能制胜。”
本段文字论述的重点是“气”、“力”,以及君臣主从匹配的道理、法则。只有“气”、“力”君臣主从匹配得当,才是制胜的关键。文中“以理当先”,明显是“以力当先”的笔误。虽然传统拳术理论中确有“一理二气,理者为君,气者为臣”的说法,但这是对“理”、“气”的主从认识,而序文中的这段文字显然讲的不是这种关系。在这段文字中“气”是指内劲,因序文中还有“气道”一说可证。“力”是外形的代名词,因序文中尚有“身法”一说可为证。可知“气”、“力”二字,实际上讲的是“内气为君,外形为臣”的匹配,也就是“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意境。这也可从古拳论的“神、意、气、力”由内致外的主从匹配顺序的说法得到佐证。
试以上述观点改动原文,则成:“唯有三皇炮捶,表里精细,内中有情理,下步有圈筋。此拳以气为主,以力当先。气者君也,力者臣也,君臣相配,乃能制胜。”这样是否更顺理成章且使练法有准则了呢?
如果进一步,想证明“拳本一家”,需要再细致地分析、认识、考证。对于文中“表里精细”中之“细”字,可能是“粗”字的笔误。传统拳术各家历来认为,“内气功夫为精,外形的功夫为粗”,故应为“表里精粗”才是。既然有“气”、“力”的君臣内外主从之匹配,必然是“表里精粗”才合情理。这可在《杨谱·太极轻重沉浮解》中:“然有方圆四正之手,表里精粗无不到,则已大成,又何云四隅出方圆矣”的说法,得到证实。各家的认识是何等的一致,由此可见,各家论拳不一,然其功夫意境不二。即拳本一家之事实,已不可质疑!
3. 谐音讹用,一种功夫,几成两家 拳术中有“靠法”。有一种功夫叫“金背铁山靠”。何为金背? 何为铁山? 教者讲不明白,习者难以体会把握。一说:背如金坚,肩似铁硬;一说:靠如铜墙铁壁,无坚不摧;一说:以金背、铁肩之势靠击,最具威力。如果习拳者还不明白,就干脆说:“此功夫失传了。”是否是这样呢?
其实,所谓的“金背铁山靠”就是“近臂贴闪靠”的谐音,而谐音讹传或误传夸大其说,成为“金背铁山靠”。教者不知如何而教,学者不知如何而练。而拳家真传是“近臂贴闪靠”,其名所立,就是在讲靠法的练、用之要领。此正是“名与实相符”的佐证。
靠法之用:当对手进到“我”的“地盘”范围内时,“我”的手、肘击打方法不便施展,必须用肩、胯的靠法击打。此法即时最敏捷而效果极佳,用时必近臂贴住靠击或微闪蓄势靠击,属于贴闪连环、生生不已的靠击,或左右肩连环靠击,皆可迅速击败对手。又如:“我”攻击到对手的“二门”内之范围时,亦要运用“近臂贴闪靠”的方法,才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战胜对手的良方。但凡攻击或防守而实施运用“近臂贴闪靠”的方法,必须要“泼皮、胆大、功夫纯”,才能达到运用精熟的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的意境,效果绝佳。故较技攻防中所实施运使的“近臂贴闪靠”,名与法叙述得贴切、清楚、明白,教者好教,学者好懂,容易领会,按法修炼又容易掌握,是一直在拳家中承传的真功夫,何曾神秘地失传了呢? 这就是“金背铁山靠”和“近臂贴闪靠”的实情。
4. 以误(讹)传误(讹),难明其义,知者能知 武术大师李紫剑所著《狂生谈拳录续二》第142页中记有“通背捶”歌诀:“因上盘昔宝自当,仙人背后把人匡,卧牛摆头身出力,金于斗林来本堂。”笔者读后莫名其妙。后得知他手中原件即如此,虽知是当年记录之人笔误,但为保留原作,只字未改,广泛征求知者指证,以期恢复原谱的原貌。于此可见紫剑先生治学态度之严谨。复读上文,隐隐约约有似曾相识之感,反复默读,不由地记起留传的“八步近缠身”拳法歌诀中的前4句,与上述4句颇相近。录出并分解如下:
阴手盘虚兹固裆,
仙人背后把人伤,
卧牛摆头神出力,
歌诀第1句是“圈拦手”,即阴回保护自己少腹裆部不被对手击中,同时下身坐马,另一手立掌击打对手腹部。此招防中有攻、攻防同时存在,以防守手法立法,妙哉!
第2句是对手左直拳击“我”面部而来,“我”起右手内架拦,进右步插在对手左足前,同时左手由己右小臂外侧上摘对手左肘外,左足跟进落实,右手下回环至对手后背,击打对手背部,同时左手左踩,右足根后趟其左腿,使对手随我左旋身而跌扑在地。上述接手变势攻击动作瞬间一气呵成。招法剪打之妙,歌诀已自传神。接手变招之妙,在于“交手法”之纯熟。
第3句是对手拽“我”长辫(清朝以前,男人皆留长辫,故有是法),“我”缩身化力,侧身上步,用头击打对手的胸部、面部。顺势借力,头击之巧妙,自显笔端。
第4句是对手右手直掌、立掌击“我”胸部而来,“我”起左手斜领其右腕外侧,同时上左步微右转身形起右手,由己左小臂外反手接其右肘外侧,左手顺势入己右怀内,以左肘顺势横击对手右腕窝或胁肋部,此名“金鱼斗鳞肘”。如以右手领截,左手内反摘其右肘弯内,上右步,使右肘击打对手胸部,名叫“钉心肘”。一抢里、一抢外,招法名称不同。然“交手变招”之势相同,皆妙不可言。
以上即为四句歌诀的招法名称及实施运用的大概解释,未必很准确。把这四句歌诀同上文提到的河南竹林“通背捶”谱中的那四句歌诀相对照,似可以推测出那四句难以理解的话说的是什么了。同时亦可以知道,笔者家乡河北与河南竹林,虽隔千里之遥,但两地各自流传的“八步近缠身”拳法歌诀与“通背捶”拳法歌诀中的四句歌诀极其相似。两者虽异地出现,但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今日已不可知! 然“拳本一家”的说法,实不谬矣!
5. 注意标点,句读之中方见真谛 古文书写的老拳谱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行文用字一气贯穿到底,如不明句读乱加标点,原本明白的话也可能念成糊涂账。
如一歌诀中有一句话:“让中不让乃为佳。”我们在练太极推手时,有的师父就说:“让中不让”或“让中有不让”。什么叫“让中不让”? 人们不好理解。是说让的过程当中有不让的内容吗? 让的是什么? 不让的又是什么? 师父讲不明白,只是笼统地说。不能理解的话,就不好把握,也不知要把握什么。修炼时的概念模糊了,如何能按法出功夫呢? 也就不知如何应用了。
原来,在推手或动手较技过程中,始终贯彻的是“顺人之势,借人之力”的法则。走化,粘逼是两大攻守方法,而具体到“掤、履、挤、按、採、挒、肘、靠、近、退、顾、盼、定”这十三势的施招用手的基本法则,就是“让,中不让”。“让”是不对争的顺势走化;“中不让”,说的是在顺势走化的过程中,“我”的中轴、中枢、自身的中心位置,不能让对手拿住控制,“我”才能得中用中而得中之用,“我”才不失主动权和控制权,才能时时处处“我”顺人背之粘逼势成。在“让中不让”这4个字的合适位置加上了一个“,”而成“让,中不让”。其中练、用的技法,功夫之准确意思,立即就可以让人明白了,技术、功夫的真谛立现。可见,在读谱时,标点符号的作用亦不容忽视。
二、识图
武术图解是记载武术动作和套路的重要方式,它是由文字说明和插图两部分组成。文字说明是指讲解动作的详细过程、方法和要领。插图是指描绘动作姿势和身体各部位(包括器械)的运动路线和方向。[2]
中国传统武术在历史上早就有使用画图和识图记忆与学练动作的传统。从民间武术广泛使用的武术拳谱和秘籍到如今的武术教材和音像资料,以及现在多媒体教育手段的广泛使用,都是通过文字、画图和动画影像等形式来记忆和传承武术套路动作,这些都为学习、记忆和熟练武术套路动作提供着越来越方便、生动、快捷的自学途径和方法,从而保证和促进了武术能够得以系统地传承和发展。
武术图解的一般知识主要是指武术学习中常见的识图方法。一般包括运动方向、动作路线、附加图、往返路线、运动方位、动作名称、术语的运用、要领说明、常用叙述词等内容。正确地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不仅方便自学,而且对熟练记忆动作以及在武术教学中突出武术学习和传授的重点,提高教学效果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运动方位 武术图解中一般所指的运动方向,是以图中人的躯干姿势为准,并且随着躯干姿势所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图中人的身前为前,身后为后,左侧为左,右侧为右;此外,还有左前、左后、右前、右后之分。如各种套路开始的预备势,前后左右的方向是以图中人躯干姿势为准。转体时,则以转后的身前为前,身后为后,以此类推。武术的动作多而复杂,身体变化较大,但始终以躯干姿势来确定方向,不受头部和视线的影响。
2. 运动路线 插图中一般用虚线( )或实线( )表示该部位下一动作行进的路线。箭尾为起点,箭头为止点。有的插图上、下肢的运动路线都用虚线表示;有的插图右上肢和左下肢用实线表示,左上肢和右下肢用虚线表示;有的插图上、下肢分别用虚实线表示;有的插图左、右肢体分别用虚实线表示;有的插图中还标出了足迹图,用来表示脚在运动中的路线变化。虽然插图的用法不一,但作用则是一致的,都是指明下一动作将经过的路线(图9-1-1①②③④)。
图9-1-1 拧腰翻身
3. 附加图 有些身体背向的动作,图示中无法表现,应附加一幅正面的动作图(图9-1-2①②),与文字说明相吻合,运动方向和路线应以原图为准。有些重要的技术细节,如左手左脚方向、位置等动作,在整体图示中看不清楚,应附加一幅局部动作图。
图9-1-2 马步切掌
4. 往返路线 武术套路是由若干段(趟)构成,各段的往返路线,一般是单数段向左,双数段则转向原来的右侧方向。弄清每段的前进方向之后,即使在前进中有转身的动作变化,转身后仍朝着原来的方向前进。这样每段的方向就不容易搞错。在学习比较复杂的套路时,每段的前进方向经常变化,这时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一段分成若干小节来学习。套路的起势和收势应在同一方向,并且位置接近,如果练习中出现方向相反或不能基本还原,说明练习中运动方向出现了错误,则应对照图解,逐一检查和纠正。(www.daowen.com)
5. 动作名称 为简化文字说明,方便记忆与交流,武术图解常使用动作名称。动作名称多以下肢的主要动作结合上肢的主要动作来命名,如“马步顶肘”、“弓步冲拳”、“提膝点剑”、“提膝截棍”等。有的根据动作形象命名,如“白鹤亮翅”、“手挥琵琶”、“乌龙盘打”、“金鸡独立”等。掌握动作名称的含义,有利于我们阅读图解和理解动作。
6. 术语运用 为了简练,文字说明中常用术语来表述动作。比如,步法中的上步、退步、插步、盖步、击步等;步型中的马步、弓步、仆步等;腿法中的正踢腿、弹踢、侧踹腿等;各种平衡、跳跃动作等。有的书中从简说明,有的直接用术语;有的在文中第1次涉及可能详细说明,以后再涉及均用术语。掌握术语对正确认识和理解动作是十分重要的。
7. 叙述顺序 文字叙述过程中,一般先写下肢(步型、步法、腿法等),继之写明运动方向(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等),再写上肢动作(手型、手法、肘法、持器械方法及运动方法),最后注明目视方向。个别情况下,也有以身体各部位运动的先后顺序来写。另外,文字说明中有“左(右)”或“右(左)”的写法,表示左右均可或左右互换的意思;有“同时”的写法,则表示无论先写或后写的身体各部位都应一齐运动,如上、下肢同时运动,先写下肢后写上肢。“上动不停”一词,常常是指由于一个连续完整动作,因需要而分解为几个图解,为表示动作的连贯完整性而采用的,以免看图解时造成理解的分割。“紧接上动”一词,多属在节奏上两个动作连接要紧凑,中间不应有太长的停顿。
8. 要领说明 有些武术图解中,在动作的后面附有“要领”或“要点”之类的文字说明,提示该动作的技术要领,或者说明应注意之处。例如,“冲拳”的要领是拧腰、顺肩、急旋臂;弓步的要领是前弓、后蹬、挺胸、立腰等。阅读时须认真领会,只有掌握了要领,并反复练习才能正确地完成该动作。
图解中的运动方向,是以图中人的躯干姿势为准,并随着躯干姿势所处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图中人的身前为前、身后为后、左侧为左、右侧为右,向地心为下,离地心为上。此外,还有左前、左后、右前、右后、左上、左下、右上、右下之分。转体时,则以转后的身前为前,身后为后,以此类推。如各种套路开始的预备势,前后左右的方向是以图中人体躯干姿势为准。
三、识图自学的方法与步骤
1. 个人自学法 个人自学法是指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借助一定的条件进行自学套路和动作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有一定武术技术基础和基本知识的学生,须具备基本的武术技术自学基础,如常见的基本身型、步型、手型等。另外,要掌握正确的武术图解知识和具备一定的基本能力,即文字阅读能力和识图能力。
1) 看图和动作名称:按动作出现的先后顺序将3~5个动作划为1个小节,先看动作图和动作名称,基本领会动作路线、方法以及动作间的相互衔接,接着将它们依次模仿、试练,建立初步的动作概念。
2) 看文字说明:形成初步的动作概念后,认真阅读和理解文字说明,以便掌握正确的技术规格,将动作动态姿势和静态姿势(定势)的基本要领弄清楚。同时,对图中比较难以把握的动作细节,尽量通过文字说明的阅读和理解加深对动作规格的掌握。此时可以采用边看边做的方法以加深印象。再将这一小节的动作连贯起来进行反复练习,使之熟练。
3) 深化提高:当完成一个小节动作的学习后,应及时参照动作要领和要点进行深化提高,直到基本达到要求后,再进行下一个小节的学习。当前后小节分别掌握后,还应不断地连贯复习,熟练巩固,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 合作自学法 合作自学法是指与他人结合共同学习的自学方法。这种方法在武术套路动作学习中比较普遍,也比较简单易行。对有一定武术运动基础的自学者,突击学习一定的套路动作或者解决在习武过程中因个别动作难题而进行合作性的学习较为适宜。采用合作自学法时既强调同伴之间相互配合和相互帮助来达到共同学习、提高的目的;同时,必须注意在基本掌握动作的时候,还是要求自学者有独立思维、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提高动作质量,最终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切忌自学中完全依赖别人。学习方法和步骤如下:
1) 明确分工:将自学者分为甲、乙两方。甲(一般为一人)的任务是按照文字说明慢速正确地讲、读;乙方(一至多人)的任务是按照甲方讲、读的顺序和要求进行练习,并注意记忆。
2) 检查学习:乙方学习的同时,甲方对照书上的图解检查乙方的动作路线和方法是否正确。如果两者相符,说明学习动作无误;否则,就应及时查对,找出原因,避免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
3) 互教互学:按上述步骤全部学完后,再由乙方教甲方。这样既简便又省时,而且不易遗漏动作。
四、识图的注意事项
武术的动作多而复杂,身体变化较大,但始终以躯干姿势来确定方向,不受头部和视线的影响。此外,武术套路动作具有自身的特性。一是整体性,即每一个技术动作都蕴含了特殊的内外技术要求,如劲力、精神、节奏、风格的表达与体现,整体上要求身体形神合一、内外兼修,所以说仅仅掌握动作表象是不够的;二是连贯性,即武术套路中的技术动作有承上启下、上下关联的特点,即每一动作都是在一个相对完整套路技术体系中存在,所以练习其中的动作时,还必须注意前后动作和整个套路动作的连贯和变化。学习掌握武术图解知识,看图学练武术动作和套路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必须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先学拳术,后学器械,反复实践,才能逐步掌握武术图解知识的规律。
1. 掌握必备的基本功、基本动作的知识和技能 对于初涉武术的自学者,应在整套动作学习之前,先掌握一些简单、主要的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例如,拳术中常见的手型、步型、手法、腿法和步法练习方法及器械中的一些主要技术特点和技法等,这对于识图自学者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定的专项活动基本功、基本技术知识和技能储备才能使自学过程比较顺利。
2. 了解武术图解知识,采用灵活的学习方法 学习和了解武术图解知识,理解武术动作名称与术语的含义,了解图示中实线与虚线的意义,领会并依照动作要领进行练习。如在遇到较为复杂的动作时,可采用分解学习法,先学上肢动作,后学下肢动作,最后上、下肢协调配合完成整个动作。初学者要固定学习方向进行练习,不要经常变换练习位置,否则,容易打乱方向,不利于记忆,影响学习效果。
3. 注意动作与眼睛的配合,探求技术动作的攻防含义 眼法是武术运动中重要的功法内容。运动时要做到“眼随手动”,静止时做到“目随势注”。在图解的文字说明中,一般对定势动作的眼法都有明确要求,如目视前方等要求。因此,在掌握基本动作后,要特别注意手与眼的配合。另外,在看图自学过程中,一般人均能按照图解比划出动作的始末,但从武术技术要求上讲,这只是掌握了动作的过程,还应进一步琢磨动作的攻防含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不易体现武术特有的基本风格。
4. 了解所学套路的风格特点 武术中不同拳种的技术要求和演练风格各异,这些在图解中却难以表达。按照图解学完一个动作或套路后,还应该了解这个动作的用意、用法和套路的整体技术风格。如长拳讲究姿势舒展、快速有力、起伏转折、显明多变;南拳讲究步法稳固、拳势刚烈、动作紧凑、发声助力;太极拳则要求动作圆活、连贯、轻灵、沉着,运动如抽丝。总之,在技击方法、劲力方法、节奏处理等方面均有各自的特点。这些对运动技术的整体要求,在每一个具体图解中往往难以表达。因此,了解书中关于运动特点和技术风格的总体阐述,确切地掌握技术风格、要领是十分有帮助的。
5. 初学套路时,应固定好方向 在没有熟练掌握套路之前不要经常变换练习位置,否则容易弄错方向,不易记忆,影响学习效果。遇到复杂动作时,可采用分解学习法,先学上肢动作,再学下肢动作,然后将上、下肢协调配合完成整个动作。有些书中的插图并没有将身体各部位的动作路线全部用箭头表示出来。在学练中,要详细阅读文字说明,以免漏做或错做动作。
五、武术音像教材的自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音像自学法是以视频资料为主要学习媒体的自学方法。武术音像教材自学方法是指学生通过现代多媒体的播放工具,如摄像机、录像机、影碟机、电脑等视频音像进行武术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方法。武术不仅可以借助于一般的音像资料等多媒体进行自学,而且现在的网络远程教学,以及越来越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为武术动作的学习带来更加快捷、新颖、灵活的学习体验。这种自学方法克服了个人自学法边看边做的间断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方向混淆等缺点。利用音像自学更明了、直观,有利于学生尽快的掌握较为完整的技术动作。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到在图解中难以表达的各个拳种流派的运动技术的整体要求和技术风格。
1. 武术音像教材的特点
(1) 直观性和形象性:通过观看音像教材,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形象、直观。
(2) 永存性与再现性:音像教材中的内容具有永存和多次重复再现的特点。
(3) 形象反馈性: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效果借助录像机形象的展现在学生自己眼前,达到全面的及时反馈。
2. 武术音像教材的自学方法
(1) 选择视频图像:所学内容视频图像,应能够代表所学内容的技术要求和拳种风格,示范人的动作应标准、规范,以免引起误导。
(2) 边看边学:视频图像准备好后,先观看所学内容的完整示范,在大脑中对学习内容具有大致的轮廓,建立初步的动作表象,以形成初步的动作印象。使之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应先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可以通过慢放录像,边看边做,逐节进行学习,直至基本掌握技术动作。
(3) 巩固提高:基本掌握技术动作后,反复观看录像,同时还应对照文字说明,加强动作细节,动作要领和要点的领会,注意演练风格的体现,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动作。并将各小节内容连贯起来练习,巩固提高技术动作,熟练掌握学习内容。
以上三种自学方法可根据学生的自学能力、技术水平和环境条件选择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综合使用。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该完整、准确、高效地掌握技术动作以达到自学的目的。
3. 武术音像教材自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根据学习的资料内容合理地安排自学阶段的学习计划、任务和内容。
(2) 了解技术资料中动作的方位和动作的运动方向、路线,确定起势收势的位置,避免因资料中的技术动作的改变、转动而出现技术方向、路线、姿势的错误。
(3) 熟悉自学所使用的工具的操作方法,这样有利于动作的纠正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