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武术段位制教程中的武礼应用

中国武术段位制教程中的武礼应用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礼并不停留于对文化内涵的解释,也实践于武术的各种活动中。在段位制课程内容中,如何恰当、规范、正确地使用武礼自然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师生要用武礼的标准来约束自己,言行有礼。图4-2-4 运动员赛场礼节以上是中国武术协会规定的武礼规范,武术段位考试时武礼行礼不当会直接影响段位选拔,这也是当前武术界比较公认的武礼规则,个别拳种除外。

中国武术段位制教程中的武礼应用

武礼并不停留于对文化内涵的解释,也实践于武术的各种活动中。在诸多武术活动、练习场所等都需要使用到武术礼仪。在段位制课程内容中,如何恰当、规范、正确地使用武礼自然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能够从武礼中学习到与长辈、同辈之间交往的规范礼仪,从武礼做起,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武术活动场所的礼仪及布置

1. 武术竞赛场所

(1) 举行武术赛事或段位考评活动时,若有升、降国旗的仪式,在升国旗时应唱(奏)国歌,全体在场人员应面对国旗肃立,行注目礼。

(2) 若无升、降国旗仪式,也可事先将国旗悬挂在赛场的适当位置。在武术赛事或段位考评活动时,举行面对国旗、肃立唱(奏)国歌的仪式。

2. 武术训练场所

(1) 在适当位置悬挂国旗。

(2) 在适当位置悬挂中国武术协会会徽。

(3) 在适当位置张贴中国武术协会颁布的“武德守则”和“习武十戒”。

(4) 从武人员进入和离开训练馆时,必须向国旗行鞠躬礼;运动员(学生)还必须向教练员(教师)行抱拳礼。

二、教学礼节

武术课堂是一个严肃的教学场所。师生要用武礼的标准来约束自己,言行有礼。

1. 技术教学课堂礼节

(1) 上课铃响时,班长或体育委员整队集合(同学间距约10厘米),清点人数完毕,向老师(教练)报告时,师生均行抱拳礼。在老师向学生问候“同学们好!”的同时,行抱拳礼。在学生回答“老师好!”的同时,也行抱拳礼。老师向学生说“礼毕!”,然后师生落手立正,上课正式开始(图4-2-1①②)。

图4-2-1 技术教学课武术礼节

(2) 课中学生向老师求教时及学生互教互学时,都应行相应的礼节,并正确持械,力争注目聆听,不能将械的尖、刃对着对方。

(3) 技术测验或考核时,学生进场前或退场前,都应向老师行“抱拳礼”或“持械礼”,老师以“点首礼”答诺。

(4) 下课时,老师向学生说“同学们再见!”,学生答“老师再见!”的同时,互行抱拳礼。老师向学生说“礼毕”后老师和学生落手站立,下课。

2. 理论教学课堂礼节(www.daowen.com)

(1) 当老师走向讲台时,班长发口令“起立,敬礼!”学生起立行“抱拳礼”。老师看学生已行礼端正,亦行“抱拳礼”答谢。班长发口令“坐下!”学生就座,开始授课(图4-2-2)。

(2) 课中,学生可举手注目示意,老师“抬手”表示予以答疑,学生先行“抱拳礼”(图4-2-3)。

(3) 下课时,老师说“下课!”,班长发口令“起立,敬礼!”,学生起立行“抱拳礼”。老师看学生都已行礼端正,亦行“抱拳礼”回谢。礼毕,下课。

图4-2-2 理论教学课武术礼节(一)

图4-2-3 理论教学课武术礼节(二)

三、表演、竞赛、考段及社会活动礼节

(1) 表演者在表演开始前,都应向主席台的贵宾、领导、前辈和现场观众行“抱拳礼”或“鞠躬礼”。表演结束后,行“抱拳礼”或“鞠躬礼”(图4-2-4)。

(2) 竞赛时应按照规则中有关礼节的规定,严格执行。

(3) 在段位考评或社会活动中,被到介绍时,应行“抱拳礼”示礼。在交流技术、切磋技艺时,也应行“抱拳礼”或“持械礼”。武林同道见面问候、告别时,也应行“抱拳礼”,以体现尊师重道,礼尚往来。

(4) 递接器械是习武者外在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向对方递交器械时,刀尖、剑尖向下。切忌将刀尖或剑尖指向对方。枪、棍垂直离地约20厘米时递给对方。切忌枪尖朝向对方,勿失礼节。

图4-2-4 运动员赛场礼节

以上是中国武术协会规定的武礼规范,武术段位考试时武礼行礼不当会直接影响段位选拔,这也是当前武术界比较公认的武礼规则,个别拳种(如五祖拳)除外。

四、裁判(考评)员礼节

裁判(考评)员穿着统一的服装,佩带统一的裁判(段位等级)标志。比赛开始,广播员介绍技术监督委员会成员时,起立行“抱拳礼”;介绍仲裁委员会成员时,被介绍者原地行“抱拳礼”;介绍总裁判(考评)长、裁判(考评)员时,被介绍者应左脚向前一步,右脚跟上并步站立,行“抱拳礼”,礼毕,右脚后退一步,左脚向后与右脚并步站立(图4-2-5)。

图4-2-5 裁判(考评)员礼节

在比赛开始或结束时,当运动员向裁判(考评)长行“抱拳礼”或“鞠躬礼”时,裁判(考评)长应点头示意,以示还礼。

[1]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组.中国武术段位制理论教程[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