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内涵要义、武德修炼及民族精神的重要讲话

内涵要义、武德修炼及民族精神的重要讲话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武德”是习武之人所需修炼的第一课。“礼”还包括制裁制度,对违背“礼”的人要给予处罚。“礼”是“仁”与“义”向行为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对民族精神的一段重要讲话。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加强民族精神的熏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

内涵要义、武德修炼及民族精神的重要讲话

一、概念解析

武德,即武术道德。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历来重礼仪、重伦理。“武德”一词于3000多年前就已出现。专门记载自西周至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史事的典籍《国语》中,也有“有武德以羞正卿”的说法,意思是说有武德的人即可做得高官;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有记载:“武德有七:禁暴、戢兵、保土、公定、和众、丰财。”[1]武术的生命力在于击技,从它的表现形态来看是以拳脚和器械进行对抗的运动,稍有疏忽便会伤及他人。然而,武术的文化也在于对人德行的熏陶。古时训练兵勇或教习徒弟都十分讲究武德教育,在习练过程中需点到为止,不能伤人。武林各个门派的拳谱、家法,开宗明义都要阐明武德,并且都有自己的武德标准和戒约,历来视不守武德者为恶人,各门派均有“未曾习武先修德”和“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的训条,认为“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为正人君子”。少林戒约中提出“习此术者,以强体魄为要诣”,倡导“济危扶贫,匡扶正义”和“不可逞强凌弱”的德行。到了近代中央国术馆也曾把“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作为武德规范。不仅如此,历代武术家都将“德”作为武术之根本,也把“德”视为通向高深武功境界的精神航船。由此可见“武德”是习武之人所需修炼的第一课。

中国传统的伦理精神是儒家的德性、道家的道性和释家的佛性构成的三维结构。武德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道德精神实质上还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在武术领域的具体表现。它的内容虽然也随着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和丰富,但其本质仍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

1. 仁 “仁”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同样也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境界。“仁”的本意就是用广博的爱心去爱所有人。而在武德修养中“仁”的核心是孝悌,也就是要求武林中人具有师慈徒孝,兄友弟恭,朋亲友爱。忠恕则是为人之方,要求习武者忠于师门,推而广之,就是要忠于事业、民族和社稷,要与人为善,以爱人之心宽恕他人。

2. 义 在一般意义上讲,“义”为行善之本。在武德中还可以理解为“仁”是通过“义”的环节过渡到人的道德行为。“义”是依“仁”而行的方法、途径和标准。“义”还根源于羞恶之心,所以它还有裁断性的道德判断,是羞耻与否、善恶与否的标准。此外,在武德中还把“义”理解为秩序、等级。“义者,宜也”,就是要求习武者的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君臣父子”、“师徒兄弟”的纲常不能乱,这是武林中人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伦道德。

3. 礼 “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武术界对“礼”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定,并由此而衍生一系列具体的、形式化的礼仪,直接付诸于习武者的道德践履,以作为其行为的文饰。“礼”还包括制裁制度,对违背“礼”的人要给予处罚。“礼”在武德中具有实践的意义,它不但告诉习武者“应该做什么”,而且还告诉其“应该怎么做”。“礼”是“仁”与“义”向行为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

4. 智 当习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礼节规范后,还必须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就是“智”。“智”的功能就是认识“仁”、“义”,并保证其实践。它根源于人们的是非判断之心,其功用就在于“体人生,知人伦,明是非,辨善恶”,唯有如此,才能进行坚定的行为选择,才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侠义之人。

5. 信 “信,诚也”,“诚,信也”。“信”、“诚”互训,自然是说诚实可靠就是诚守诺言,二者一也。守信用,重然诺是武林的传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武林俗尚。实践诺言,不失信于人,不畏艰难险阻,甚至甘愿牺牲生命,只身赴死的事迹,历代多有所闻。著名武术家佟忠义所著《武士须知》一书中说:“信义为立身之本,进德之源。……深望武门同志,各自振拔,务须一言既出,努力躬行,大义当前,致死不顾,则矫正颓风,庶有望乎。”守信重诺是武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6. 勇 武德中的“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但“勇”有“大勇”和“小勇”之分。武德中提倡的是“大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为国为民,匡扶正义,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弱济困等,即为“大勇”之举,在武林中是被极力推崇和仿效的。为私利或意气用事而逞强斗狠,则被视为“小勇”,也被称为“匹夫之勇”,为武林中人所不屑。

二、武者涵养(www.daowen.com)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是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对民族精神的一段重要讲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也遭遇到外来文化和思想的猛烈冲击,民族精神的“市场”正在被急速蚕食。高校武术教师们都有如此这般的直接感受:许多学生对老师不理不睬,师生问候无精打采;学生的自私程度急剧膨胀,爱心越来越少,缺少同情心;民族道德理念、风俗民情淡薄;过分崇拜西方文化,将民族的东西视为“老土”;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等逐渐丧失。因此,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培养民族尊严和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热情,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头等大事。

武术作为国粹,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习武先习德”、“尊师重道”、“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可以说,对于培养弘扬民族精神,武术有其独特的功能。在推广武术段位制过程中,要求每一位参与者都遵循学习武德、遵守武德、崇尚武德的进程,不断提高个人的武德修养。在对段位申报者进行武德考评时,既要明确不同习武阶段应该达到的武德修养水平,又要注意武德要求的基本门槛。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加强民族精神的熏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武术段位制在高校教育中不仅促进大学生的体能素质,也是对其德行品格的塑造。[2]

1. 从“抱拳礼”开始学会做人 “学拳先习礼”、“为武师,须教礼”,中国武术素有重礼节、讲礼法的传统。武礼是武术活动中礼节的一种重要标志,亦是习武者品德修养和武功素养方面的重要体现,历来被武术界所看重。由中国传统“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中提炼、规范、统一得来的“抱拳礼”,已成为中国武术段位制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礼法之一,并被赋予新的含义:即左手为掌,四海为家莫称大;右手视拳,以武会友皆兄弟;两手环抱胸前手心向外前推,意在严于律己、宽容他人的胸怀。一个看似简单的抱拳礼,其中真切地蕴涵了深刻的武术精神,同时起着规范行为举止的作用。

坦率地说,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如诚信意识淡薄、团队精神欠佳、自私心理膨胀等。中华武术把诚实守信作为立身处世之本,“言必信,行必果”是习武之人的基本守则。因而要在武术段位制教学活动中积极为学生创造优良的教育环境,使他们认识到,看似简单的一个“抱拳礼”却能传达出更多深层含义。为此,无论课前课后的师生问候,还是切磋交流、递接器械、教学考核等都须互敬“抱拳礼”。尤其是在晋段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应加深对武术“抱拳礼”的动作内涵与文化底蕴的领悟,培养从我做起、学会相处、竞争向上、乐于助人的精神,从而反思自己“唯我独尊”、“对他人漠不关心”等自私心态的表现;还要树立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懂得民族自尊,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学会做人,从而引导、启发与培育新时期民族精神的新思想,最终起到树人、立人、正人的作用。

2. 领悟武德内涵,学会做事 “文以德彰”、“武以德显”、“少艺以德立”,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中华武德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上位文化的优秀成分,是精华的积淀,并已在历代社会的各阶层习武者中普遍实施。尚武与崇德的高度统一,影响及造就了武术界成千上万的志士仁人。

学会做事,首先要充分发展个人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当代大学生大部分生活安排与自理、社会交往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较显薄弱,有的甚至还在依赖父母长辈,具体表现在大事不会做,小事不愿意做,缺少奉献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这对于将来走向社会是一个大问题。为此,武术段位制教学采用了武德教育特点,使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武德的外延与内涵,在段位技能不断晋级的同时,让学生道德品质的修炼不断得到提升。强调勤习武、善交心,突出体育人文环境,使学生深感通过武术技能的学习懂得中华传统美德,明白与人共事不妨碍别人,要处处给人以方便的道理;要做到先人后己,舍己为人;还要做到用以理服人、讲究用诚信的武术精神去感化他人,学会做事,树立以德服人才是真本事;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做大事,不仅要光宗耀祖,更要报效祖国。

3. 深化武术文化,学会审美 武术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其中蕴含的体育文化实则融入了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医学、法学和宗教学等文化之核心,武德便是中华武术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

学校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场所,而武术文化的自身发展,始终是以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传承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武术的风格、礼仪、伦理道德等民族文化观念而走向学校,走进课堂。在武术段位制教学中正是以此为基础,利用武德、武礼的文化特性,不断拓展“习武先学德”、“打拳先行礼”的武术精神,使学生体会到尊重师长、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德,领悟并吸收于个性之中,从而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同时,本着以“审美树信、廉检美真、和诚爱人”的理念,表现出心灵美、语言美、仪表美的优秀品质,真正发挥武术道德的审美价值和功能,使武术精神的美感能激发学生积极求胜的斗志,达到启发与提高大学生新时期民族精神审美观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