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高校武术课程:揭秘武术段位制教程

中国高校武术课程:揭秘武术段位制教程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历年来高校武术教学的学术成果可以发现,多数高校已对武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其中不乏大量基础性的现状调查。高校武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古板、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普遍存在。

中国高校武术课程:揭秘武术段位制教程

武术课是目前开设的大学体育课程中较受欢迎的课程之一,然而武术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仍滞留在掌握套路为主上。纵观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武术课程的发展,虽有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但也仅限于改变套路的内容而已,并未从根本上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从历年来高校武术教学的学术成果可以发现,多数高校已对武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其中不乏大量基础性的现状调查。经过分析整理与筛选,可以归纳出以下若干问题。

一、高校学生对武术课程热情锐减

由于中华武术具有独特的攻防技能和动感优美的技术魅力,已成为天性好胜的青少年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同样也深受高校大学生的喜爱。以往在体育课选修课中许多学生争相选择武术专项课,但不久不少学生却开始厌倦武术课。在与学生交流中得知根源在于大多数学生受书籍影视武侠文化的影响,对武术充满向往,认为武术是一项内涵丰富的运动:有诸多门派,有十八般兵器,有内家拳、外家拳……又具有格斗性和观赏性。然而面对教学内容的刻板单一,无论有无武术基础,只能学习难度较大的套路动作,学生经过一学期的紧张学习,对其套路的动作含义、攻防技能也最多是一知半解,这样很多“酷爱”武术的学生在考试后不久,就抛弃了所学的“武技”。更多的学生热衷于自身“前程”而重文轻武,在体育课上往往“出工不出力”,更谈不上认真去锻炼,造成动作模仿能力及协调性较差等现象。从心理上分析,此年龄层的学生好胜心强,求知欲广,对“武侠”类很感兴趣,而大学武术教学内容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却是套路繁、动作杂、攻防技能弱,体现不出中华武术所特有的风格和特点。因此,这类武术课程与大学生对武术的期望相去甚远,给许多“酷爱”武术的大学生们带来很大的遗憾。

此类现象在全国高校几乎普遍存在。在对内蒙古师范大学一至三年级284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79.2%的学生喜欢上武术课,但令人深为忧虑的是他们课后却又厌恶武术课。尽管近几年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在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1]另有学者在调查的100所高校中,学生选球类运动的为38.03%、武术为31.1%、田径为17.6%、体操为13.27%,武术项目位居第二,表明学生开始是很喜欢武术的。[2]在武术选课中学生因喜欢才选武术课占35%,因为好奇才选的占40%,由于无其他项目才选的占20%,其他占5%;但对武术教学的整体评价:满意占27%,一般占35%,不满意占38%。[3]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学生起初是喜欢武术运动的,然而期末近40%学生对武术课程表现出不满意而放弃了进一步的武术学习。

“双累”现象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比比皆是,即学生学得累,老师教得累,这样的问题正制约着高校武术教学的开展和发展。学生对当前武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师教法的不满意率均超过半数以上。有学者表示目前武术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是对学习的运动技术、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在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中,过分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考试体系中,武术运动技术、技能的评分占90%,甚至占100%的比重。这在教学中不难看出学生个体的创新能力直接受到限制。然而,武术成绩的优良,不仅仅取决于运动技术,还需要专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换言之,武术对人的教育作用不仅应使学生学会技术,还应使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发展。[4]

二、高校武术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考核形式是高校武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武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武术学习兴趣的培养。高校武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古板、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普遍存在。

首先,教材老化已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要。据了解,全国大部分高校所采用的主要教材是武术基本功(包括五步拳)、初级拳三路、简化太极拳、初级剑和少量的攻防技术等。由于内容陈旧,学生对教学内容不太满意。现代大学生更倾向学习散打、攻防格斗、防身术等技击性强的项目,尤其是女同学对防身术情有独钟。也有很多学生对传统套路及器械也非常喜欢。他们认为应充分开展具有特色的民间传统套路,因为基本功要求不高、简单易学、攻防技术强,较适合大学生的需要,而且对场地、器材方面的要求也不高。(www.daowen.com)

其次,武术教学模式单一、方法手段老套。目前武术教学基本上是以模仿套路中的动作为主,学生感到枯燥、难学、易忘。由于教材内容的规定主要是以长拳类为主,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良好的基本功,而基本功必须以长期的锻炼作为基础,这对于一般大学生而言是无法达到的。因此,目前的武术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调查数据表明:74.3%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陈旧而感到不满意;72.2%的学生更喜欢的是攻防格斗、防身术等技击性强的项目,还有相当多的大学生热衷于传统套路,渴望了解八卦掌、形意拳、醉拳以及“十八般兵器”等。再有,课程考核方式上也不能满足学生对所学“功夫”的客观评价。[5]由于体育课教学长期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以传授套路技术为主的教学手段已在体育教学中根深蒂固,并直接影响着高校武术课教学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时,只讲解和强调套路的表面动作,忽视了练习套路动作的目的和实用价值,从而使学生只会机械地模仿,学习乏味枯燥。[6]

目前许多高校有多名武术教师,而这些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项目,但就因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这些教师自身的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师只能按大纲要求,年复一年教着枯燥无味的几套套路,几乎丧失创新与接受挑战的积极性;学生被迫接受同一套路动作的教学,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和自身的风格特点,使整个教学过程过于死板,气氛沉闷。这样还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磨灭了学生对武术原有的崇敬之情,也压制了教师积极探索与创新的精神,滋生了教师们的惰性,降低了教学效果。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各高校体育课程已相继实施了学分制与学期制,而武术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仍采用的是传统模式,这让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面讲解、传授相关的武术技术、技能,更会给广大武术“痴迷者”带来困惑,误认为中国武术不如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那么好学实用,甚至把中国武术彻底看成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的体操套路。由此看来,武术课程若照此长久发展,必然会陷入生存危机。因此,类似“老三套”的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应该加以摒弃,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短小精悍、灵活多变、不断进取、攻防兼备的套路“功夫”,这才符合当前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三、硬件设备改善,但仍未满足学生习武的需求

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随着各高校学科建设的日益发展,在体育设施条件、教师队伍的年轻化、高学历化以及业务进修普及化等方面已有所改善。根据数据统计,目前被调查的高校平均拥有高级职称的武术教师比例占38.97%,中级职称占38.97%,初级职称占22.06%,硕士学历以上也提升到18.49%;在人才培养上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二级学科,相继筹建了体育专业教育的硕士点(民族传统体育等)。

从武术教学训练使用的场馆设施及器械设备的调查情况来看,目前高校武术教学一般都在相对固定的教学场地及使用一定的教学材料,但是有武术教学专项场地的学校只占少数。在大数据时代,网络资源成为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武术教学亦是如此。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已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管理手段,多数高校在本校网站下相继建立了二级网站,但是网站内容的更新与增补的情况不是很好,学生往往无法从“正确渠道”获得课程教学知识。由于受高校武术教学传统模式的束缚以及设备硬件的限制,不能发挥其优势,尽管师资条件有了充分的改善,但仍满足不了学生对武术课程学习的需求。

综上所述,高校武术课程教学虽在不断地改革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须我们探索一条适合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新路子。高校武术教学应该在这种新形势下,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高校武术自身发展规律,继承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求兴趣、创意识、勤锻炼的新理念。因此,创建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新模式,使学校武术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能真正成为一门育人、育体、育心的精品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