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李寿福带领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

李寿福带领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寿福,男,汉族。杭州大学党委宣传部与新闻系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才流动与业务交流方面。成立董事会还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学生们提供固定的实习单位,其实本来学生就很吃香,杭大新闻系一枝独秀,学生出来各类新闻单位都抢着要,只是有固定实习单位后工作更容易开展。在这段时间我觉得杭大新闻系没有什么太大的进步,在全国排名上也有所滑落。

李寿福带领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

李寿福,男,汉族。1955年考入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59年毕业,留校任教。1961年进入人民大学文艺理论研究班学习,1964年毕业回杭州大学中文系任教。1984年任杭大科研处副处长、1991年任杭大党委宣传部长、1993年改任杭大新闻系主任、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獎,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退休。2000年3月任浙大城市学院新闻系执行系主任、2004年任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问:新闻系是从原来中文系的新闻专业独立来的,在原来中文系的时候,对它有什么印象?对它了解多吗?

1958年杭大建立新闻系,1962年国家困难时期,新闻系被撤销,并入中文系,当时新闻系在中文系里面没有太多存在感的,人数只有30人左右,没有什么影响力,了解也不多。等到后来新闻系重新建立起来,影响才逐渐产生。

问:在杭州大学党委宣传部时,与新闻系常发生关系吗?

我是1991年进入杭州大学党委宣传部做部长,此前从1984年到1991年我在科研处,当时都是“双肩挑”,既做中文系教师,又在这些部门做兼职。杭州大学党委宣传部与新闻系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才流动与业务交流方面。人才流动方面,党委宣传部陆续有3位老师调到新闻系,一个原来是在宣传部编校刊做校报的,后来调到新闻系做副主任,叫宋建勋,不久后调到省委宣传部,任新闻处处长;一个是女同志叫钱永红,从宣传部调到新闻系做教师,她后来读博士,后来做了杭州市宣文广新局的副局长,又应聘到广东省新闻出版局任副局长;另一个是钱诚一,做过新闻系党总支副书记。他们后来的发展都很好。另外,党委宣传部工作和新闻工作是紧密联系,我们党委宣传部有校刊和广播台,里面的大多数参与学生来自新闻系,我们有专门的老师管理这块进行指导,这也是我们学生大一期间进行校内实践的重要平台。我记得自己之前在科研处的时候,就专门有新闻系的学生过来报道部门动态,当时学校各部门都有新闻小组进行动态报道,学生们都很积极地挖新闻,所以我们彼此的了解也会多一些。

问:你是什么时候进入新闻系的?有什么样的特殊机缘被学校调至新闻系任领导的?

我是1993年9月进入新闻系的,当时省委高校工委的领导找我谈话,让我去新闻系工作,我就服从组织安排。当时进入新闻系我自己想想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张大芝老师快退休了,需要有人接班,新闻系需要更有力地进行发展;另外一个方面是我在党委宣传部工作,宣传部各方面工作都有所接触了解,包括校园文化政治舆论等工作,而且我本身是中文专业,学的是文艺理论,其实文学和新闻有很多共同性,包括都要反映现实,都要具备真实性,所以上手也比较容易。我到新闻系后,用一年的时间听完了新闻系的所有课程,然后自己开始上课。其实我们这代人就是铺路石,这条路铺好了去铺下一条路,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

问:你来到新闻系后,觉得新闻系与原来的了解和想象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我来新闻系之前,其实对于新闻系的了解程度不深,因为我在宣传部的工作范围很广,宣传业务只是其中一块,对新闻系的认识就是一个小系的概念。进入新闻系之后,我发现新闻系规模不大,教职工加起来十几个人,科研领域几乎没有什么内容,没有钱给学生买各类设备,每个学生自己要用200元钱买海鸥的照相机,院里没有摄像机供学生拍摄使用。(www.daowen.com)

问:你采取什么方法来发展新闻系?也就是说你采取了哪些具体的事情或作出了哪些贡献?

我从学院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管理3个方面来发展新闻系。首先,我带头提出了新闻系与新闻单位合作的想法。因为我在科研处的时候需要与外界合作,认识了一些新闻单位的领导,形成了学校新闻工作应该与新闻单位紧密合作结合的想法,所以进入新闻系之后我们就决定与在杭州市的18家新闻单位合作成立杭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学院董事会。当时每个董事会成员出5万元来支持学院的各项工作,这是很实在的资金支持,我们就用这笔钱买了一批摄像机,基本做到了每2个学生能有一台的配置量。成立董事会还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学生们提供固定的实习单位,其实本来学生就很吃香,杭大新闻系一枝独秀,学生出来各类新闻单位都抢着要,只是有固定实习单位后工作更容易开展。另外,我们还能免费邀请业界的记者来个学生们上课,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而对于这些董事会成员单位来讲,5万元的赞助其实是很小的一笔费用,与系里共同培养新闻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才储备是一个很平等的合作方式。我们在和18家新闻单位谈这个事情的时候都非常顺利,到后来地市级单位也要参与其中,数量增加到三四十个的规模。再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积极引进了外省市有名气的教师。当时学院里有3个专业,分别是新闻、广电和广告,有许多外校的老师慕名前来,包括邵培仁老师是从江苏来的,还有李岩老师从兰州大学来的等等。我们会定期组织老师进行科研报告会和读书会,努力营造温馨的集体氛围。我们有了董事会的支持后,就支持老师出书,推进科研成果的产出。最后,在学生管理方面,我们通过几年的摸索努力,形成了成熟的模式。在学生大一的时候要参与校内实践,在大二和大四的时候分别进行为期2个月和半年的实习,之后就是社会记者的实践了。在1996年的时候我们的这个“新时期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模式申报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了二等奖,证明了模式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问:新浙江大学成立后,你是如何看待我们新闻系或新闻学院的情况的?

我是1998年退休,2000年进入城市学院做新闻学院的执行院长。在这段时间我觉得杭大新闻系没有什么太大的进步,在全国排名上也有所滑落。我们现在叫“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其实我们私底下讨论的时候,觉得“国际文化”的概念太广了,新闻学院应该办得纯粹一些,国际文化可以自己另外开辟一个学院。

问:你在任上的时候,我们新闻系获得了独立的硕士点,请你谈谈这个硕士点如何得到的?你去北京参加硕士点设立的会议时,途中受了伤,请谈谈当时是怎么回事?

硕士点在2004年的时候就开始申报了,因为按照硕士点的要求,有3个正教授以及一批副教授以及一个完善的体系队伍,还要有科研成果,当时我们的情况完全符合条件——5个正教授还有一批副教授,已经具备了申报条件。所以我们组织申报,那个时候在全国有硕士点的单位就是人大、复旦和武大,我们想争取第4个硕士点,当时四川大学也在申报。我们把材料整理好以后,为了能够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的评审,我和张梦新老师带着材料去北京走访评委,当时也没想要准备什么礼品的,思想很单纯。受伤的事情是这样的,我和张梦新老师是坐飞机去的,下了飞机赶到北京城,坐了公交车以后可能有些晕机,跨台阶的时候没有跨过去,被绊了一下跌倒了,脸上、眼睛啊都受伤了,包也丢掉了,之后马上送医院了,脸上包扎起来很难看,回过头来发现包也没捡回来,幸好机票还在兜里。第二天就这样去拜访评委,人家可能会感觉很奇怪,这个同事怎么这个样子哈哈,就是样子很奇怪。

(何扬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