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洪祥,1984年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88年毕业进入福建电视台工作,并曾到乡村担任村支部书记,现为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总监。
问:现在的电视台太多了,浪费资源,比如我们浙江,有多少省市频道啊。现在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了,为什么还要搞这么多频道?
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做大做强,另一种是不断细化,就是专业化。比如说,我们现在有钓鱼频道、围棋频道等,这种就叫做精准受众。
问:增加频道的这种做法合适吗?有效果吗?
每个省拿到的电视呼号,就像是报纸拿到刊号一样。一份报刊的订阅数不超过1000份,按道理应该停掉,但他们就算是贴钱也要保住刊号。那对于我们电视台,呼号很值钱,就比如说我当台长,我接手时是10个频道,我当了以后变6个频道,那就不行了,下面的员工肯定对我意见很大。
问:钟总,你当时为什么要报考杭州大学中文系的新闻专业?
我当时是移民到福建来的,我觉得杭州不错。我当时心里想考哲学和新闻两个专业。我们那时候也没有人作指导,学校里面也没什么老师会指导,我们都自己看。
问:当时,你们班里有多少同学?
31个,不多。
问:你们那时候,正是把大学生捧得很高的时候,大学生很值钱。你们在新闻专业读书,感觉怎么样?
我们当时羡慕政治经济学的同学,那时候的政治经济学非常红,还有计算机系,还有旅游经济系、财经系。
问:你们那时候读书用功吗?
我们那时候读书肯定是用功的,非常重视的。我们那时没有手机玩。具体一点,比如说,我们会抢图书馆的位置,谁先去,谁就先帮忙抢位置。弗洛伊德之类的自由的思想也出来,诗歌、文学的地位在那时候是不得了的。
问:钟总,你们那时是很热爱新闻专业的,也很注重练笔,你们那时候是怎么练笔的?
那时候,俞月亭老师搞了一个西湖通讯社,主要是邬武耀老师在那边弄的。西湖通讯社主要是校内采访,给校广播站投稿。我们新闻专业的所有学生都是西湖通讯社的社员,当时,每个人都发一个西湖通讯社的证件。在那个年代里,我们比较活跃。
照片由何春晖提供。当时何春晖任中文系学生党支部书记兼新闻专业1985级的辅导员。照片中有老师张大芝、郑择魁、王兴华等。
问:你们在西湖通讯社,有没有遇到过难忘的事情?
我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去萧山的监狱采访,我们采访犯人、狱警都有。采访回来以后,大家就写文章,各种各样的文章都有。
问:外界对你们的评价怎么样,包括学校、业界的评价?
我们基本上是练笔,老师教的5个W,一个都不能少。
问:你是西湖通讯社的活跃分子吗?在你印象里,谁的文章写得比较好?
我不算。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叫廖春宝同学比较会写,他是《浙江工人报》的社长,因为他年纪比较大,比较会写。
问:你回过头想想,西湖通讯社对你们有什么影响?
那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西湖通讯社还办了一份杂志,也叫《西湖通讯社》,那时候有“铅字”情结,能印成铅字就是很高的荣誉了。后来我们同学聚会的时候,还会提起西湖通讯社,因为这是我们的第一个阵地,那时候,我们写的东西如果投到《杭州日报》、《浙江日报》,那刊登的机会比较少,新闻本身是很小的。在我们心中,西湖通讯社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问:你当时在西湖通讯社写的稿件多吗?
我写的不多。那时候,我们疯狂地看国外的小说、文学,看了之后,你就会发现,一件事情还可以这样说,我们看到了很多和老师讲的不同的观点。总之,那时观点开始多元化了。(笔者补充:1986年12月15日的《杭州大学报》的第1版上,有钟洪祥与同学用“钟歧”和“芳子”的笔名写的题为《新闻专业举办模拟新闻发布会》:“中文系八四级新闻班这学期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专业课。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邬武耀老师把全班同学安排到各系,让他们进行课外采访实习,经过半个学期的采访实习,同学们已采写了不少新闻,模拟新闻发布会就在此基础上举行。每位同学都扮演新闻发布官的角色,把采访来的新闻向本班同学发布,有的同学一个人就发布十几条新闻,发布的新闻由同学们写上评语,打上分。模拟新闻发布会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兴奋地说:这种活动有效地培养了我们的新闻敏感性。”)
问:你觉得我们新闻专业的老师负责吗,你们当时是怎么看待老师的?
很负责,比如黄旦老师就很负责,还有邬武耀老师。那时候的老师和现在不一样,我们那时候的老师就像是权威,我们对老师很尊重,在我们心中,老师说一不二。比如有个教文学史的老师,他用很浓厚的地方口音来教我们,光听口音的话,我们都听不懂,但是,他当时加上黑板字,我们也都听得好好的。现在的老师都和学生成为朋友了。我也很想去当老师,给学生讲讲实践知识。
问:你是在大学读书时,就想毕业后去电视台工作吗?
我当时是学报纸编辑的,我们那时是分配工作的,我当时给俞月亭老师写了一封信,俞老师同意了,我就过来了。很简单的,我们当时毕业是没有选择的。(www.daowen.com)
问:你觉得你们当时的老师合格吗?
当然合格,你看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在媒体的,很多都已经是中层以上了。
问:你读大学的时候,刚好是改革开放初期,政治环境也逐渐宽松起来。今天,你如何看待当时的形势,当时的形势对同学们有哪些影响?
那影响很大,主要就是我们接受了很多的新思想,对我们思路的开阔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那时候没有百度搜索引擎,我们去图书馆借一本书还要等着,这一批书被借完了,比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梦的解析》,学校图书馆当时就进了50本左右,当时这本书都借不到了。我们当时借书有借书卡,工作人员还要进去检索,我们本人是不能进去的。我记得我们杭大当时建的图书馆还是很漂亮的。
问:有没有感觉当时教科书上讲的东西,和现在听到、看到的有不一样的地方,在新闻方面,体现在哪里?
现在的大学生估计体会不到了,特别是新闻史方面。我们当时还讲阶级斗争的,任何一个观点出来,都要讲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你们要找到原点,才能延伸出来。比如说我们进到省级媒体,我们不会犯错误——小资产阶级的错误,至少你给领导看,要让领导觉得你是中规中矩,还不错,确实是新闻专业毕业的,稿件还可以用。那时候,教材不太全,教材和现实还是有脱节的,比如说新闻写作学,你只能学到一些基础的东西。按我的想法,教科书只是一个学派,一种理论体系,你不能说它好,也不能说它不好。
问:你觉得当时老师讲的那些东西,完全正确吗?
我们有个新闻管理局的局长,他说,你们在大学里学的东西都是正确的,你们到社会上去,要讲政治,你如果想吃这碗饭,必须讲政治。我们教科书上也教我们讲政治,也许当时,你会反驳他,排斥他。但是到现实生活中,你就会知道新闻是讲政治的,你不讲政治,就别吃这碗饭。因为我们媒体的属性是:我们媒体是党办的媒体。不管怎么说,在我看来,我们学新闻专业的学生,第一就是讲政治。不讲政治,你永远成长不起来。
问:你觉得俞老师讲政治吗?你怎么看待俞老师的?
他讲也讲,不讲也不讲,他的书生气太重,他在政治大的方面上还是讲的。我觉得我们福建电视台能有今天这一步,他打下了最深的基础。我们也曾辉煌过,在全国可以排到第六位,那时候,你们浙江台和我们福建台在同一层次上。以前,拍电视剧非得有拨款,福建台是全国第一个电视台没有钱就能把电视剧拍成,就是通过合作,这是俞老师搞成功的。你们现在听听是很简单,只要有钱,就可以跟你合作,但是在那个时候是不行的。他拍了《聊斋》,搞了《新闻半小时》,就是现在央视的《焦点访谈》都不如它。那个时候,福建一到周五晚上城镇就会出现空巷的,福州街上就少掉一半的人,大家都去看《新闻半小时》了。
问:俞老师在当台长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我在当记者,我在厦门当驻站记者。
问:你毕业以后一直在福建电视台吗?工作变动多不多?
我毕业后都在福建电视台,调动的话也都是在内部调动:广播站、新闻中心、经济中心等,我还当过村书记。我们这个村书记跟浙江的村干部是两个概念,浙江的村干部下去的话,在村里还是起不到主导作用的。我这个村干部一到村里去,就是这个村里的第一把手。就是这个概念。
问:你毕业那年,刚好是杭大新闻系恢复那年?
是的,新闻系是我离开的时候恢复的。我们中文系新闻专业的功底比较深厚,前两年,我们都在学中文,把中文系4年的课程压缩成2年,让你快速地学完,给我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他们都说我们的学生好用,一去写东西,至少领导会说写的是像模像样的。我们当时进去的时候是从汉语拼音开始学的,叫汉语拼音理论,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这个和那个放在一起拼。然后,我们还学怎么样组词造句的原理,就是为什么这个词语能和那个词语组合,老师就是从这些东西开始教起的。我到现在都记得拼音字母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能够这样拼,还有组词造句的原理。现在的大学生,我就告诉他们:你要把标点符号标清楚,特别是给报纸供稿,有很多人都盯着你的文章看。
问:你4年的新闻专业的学习,对你的生活、工作有哪些影响?
那影响大了,那个时候,4年学下来,我大学毕业了,觉得自己挺棒的。那个时候,我看的书非常多。那时,除了教科书,老师还会给我们开其他的辅导书。那个时候,我们能借的都把它去借来看,根据老师的要求去读。现在回过头去想,老师给我们开的书单是最有用的,那些书都是老师自己研究过的。
问:你对我们今后办好新闻系有哪些建议和期望?
我觉得学生还是要有功底的。我这里每年都会有两种学生进来,一种学生是一进来就可以上手用的,但他往往是两三年就埋没掉了;还有一种是功底比较深厚的人,他刚进来的时候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但是两三年以后,后劲就来了,他一旦掌握新闻写作的技巧,就会脱颖而出,包括写文章之类的。在我们学生当中,有一个北大哲学系的,刚开始你没感觉怎么样,但一旦爆发了就不得了。还有一个就是,学生做新闻要有自己的思路。在现阶段,不管是做网络媒体还是其他的媒体,学生要树立一个观点,就是思想政治的观点。这个不是我说套话,在现实社会中还是存在的,特别是主流思想。一个人毕业后不符合主流思想,就会一直碰壁,作为一个孩子的话,就会非常痛苦。我就遇到过这么一个例子,就是一个做新浪微博的,我跟他说,我要是做微博,思想比你还激进,但是,你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放在心里,不一定要通过大众媒体传播出去。还是要跟学生讲清楚,你如果要在国内从事新闻,还是要遵循宣传纪律,如果你是其他方面的错误,比如节目做差了,我都没有理由对你怎么样,但是你一旦犯政治错误,我想保你都保不了。
问:当时《新闻半小时》节目出来,但是后来被毙了,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那这个是一个度的问题。我们那时候的思想是很超前的,哪里有线索就去哪里拍。现在回去看的话,那个度根本就没有过。《焦点访谈》比我们深刻多了。我们那时候开《新闻半小时》的节目,群众的围观心理比我们强多了,那时候口子刚开,现在通过网络,从各种途径都可以获得消息。但那个时候没有其他途径,只有电视这一个途径。现在看那个节目,就会觉得太粗糙了。
问:那你们福建电视台是开了风气之先?
是的,我们开了好几个风气之先,原来的那个选秀节目《银河之星大擂台》,就是东南卫视做的,后来《开心一百》等,还有那个相亲节目,我们最早做相亲节目,然后再有《非诚勿扰》,就像我们评论林则徐所说的“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现在,我们由于很多因素就往下走。现在,注重互联网思维,重资金,没有钱做不了。湖南台搞了个《爱上幼儿园》的节目,总共是12个小孩,一共有100多部机子在拍,光人力、物力就承受不了。
问:对于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上,你有什么样的建议?
我觉得最好先去新媒体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再去做传统媒体。因为传统媒体有很多约束性的东西,你的思维如果固定在传统媒体上,就很难创新。如果你先去新媒体,然后再去传统媒体的话,就能用互联网思维的东西来改造传统媒体。我们现在都是这样的,我去江西南昌开会,从早上讲到晚上,讲的是广告、户外媒体等方面的内容,整个现场坐得满满的,有1000多人,讲到晚上8点都没有饭吃。现在不管做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一定要有互联网思维,如果没有新媒体思维的话,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新闻人。
问:你们现在电视台有没有互联网思维方面的表现?
我们电视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以前的传播渠道变成一个营销的渠道。我们电视现在是一个传播渠道,传递信息。我们要把电视变为营销渠道,比如我们要经营电视这块屏幕,我要跟受众的手机互动起来,比如说,新闻的互动,我在播这个新闻专题,你在电视屏幕前摇一摇,你就可以在线互动;你看完节目之后有什么意见,你都可以在这里提出来,我们会有人专门和你互动;你看到我这个,就能在我这个地方吐槽。但是,这个也非常可怕。当时,我们花重金去打造微博,我一个人当时有7个微博,我都可以用微博赚钱了。我当时经营得这么辛苦,很快地,又转到微信了。我之前经营的微博都浪费了。我当时有一个微博,光泽县的所有新闻都通过我的微博发布出去。后来,光泽县的人到处找我,找了5个多月,才找到我。慢慢地,我觉得这样长期远程管理不行,我就把那个微博淡化掉了。但没有想到,微博很快就被微信占领了。微信的传播渠道这么小,没想到它发展起来比微博还要快,微信的可信度比较高,它在互联网和传统媒体之间开了一条道路。传统媒体的威信比较大,互联网的信息量比较大。现在,我们就要求你:为什么不用互联网的语言来写新闻?现在,懂互联网营销的人才,那各大广告公司就等着你去。
(何扬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