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华孝道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中华孝道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舜帝以身作则,带动诸侯效仿,奠定中华数千年的孝道根基古代中华,人生存于部落之中,散居各地,部落首领称为诸侯,诸侯共主称为君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道德观念和纲常伦理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而孝道又是其中基本。这就是中华儿女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代代传承“孝道”的过程,也是将“孝道文化”转化成为“中华文化”的过程。

中华孝道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舜帝以身作则,带动诸侯效仿,奠定中华数千年的孝道根基

古代中华,人生存于部落之中,散居各地,部落首领称为诸侯,诸侯共主称为君王。自部落时代即有孝的行为,但真正将孝道发扬光大的人是舜帝。

部落首领采用禅让制度,为何尧帝禅让于舜帝?是因为舜帝做到了五点:1.发自内心的孝顺;2.不计较、不比较的仁德举止;3.让所在部落具有繁荣昌盛的能力;4.不居功自傲而谦虚为人;5.家庭和谐。舜帝身体力行孝顺父亲及后母、友爱兄弟,化解了父亲及后母的成见,施行亲民、爱民的政策,舜帝继位后身体力行孝道的行为,带动了诸侯效仿,于此孝德普天下,奠定中华孝道根基并传承至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道德观念和纲常伦理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而孝道又是其中基本。百善“孝”为先,人类繁衍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有慎终追远、感恩回馈作为基础,才能有稳定的社会和不断发展的生存环境。

(二)中华以孝治国,代代传承

中华数千年的农耕文化中,需要众多人力建构起庞大的家族体系,“九玄七祖、五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社会人伦体系,孝道传承有着重要的社会作用。自古以来,以“孝”为治国立国的根本,所谓“忠臣出自孝子”“百善孝为先”,都有其现实意义,历朝历代的君主莫不以孝道为根本国策,自古以来,孝道就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基石。

图3-1 孝道在道德观念中的基础地位

古代“五伦”代表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有: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家族宗族是每个人重要的人脉基础,以宗族家族为主的社会体系中,又有以血缘家庭为基础的宗族,自然以孝道传承为最重要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稳定的社会体系。

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孝道传承,但唯有中华文化被称为“孝道文化”,是因为儒家思想以孝道为根基,并留下了世界唯一一部关于孝道的经典《孝经》,将中华文化中有关孝道的内容归纳记载其中,中华文化奠基于“孝道文化”,并将孝道代代传承。

古代能够识字的人不多,想要读书识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先辈将孝道观念通过生活中一言一行,经由“身教”的方式,将“孝道”观念和行为践行于生活中;同时,透过简短的文字(如《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读物),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开始背诵,儿女在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地将“孝道”融入于思想和行为之中。这就是中华儿女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代代传承“孝道”的过程,也是将“孝道文化”转化成为“中华文化”的过程。

(三)孝道源于繁衍(www.daowen.com)

每个人都要经过母亲怀胎十月,才能够出生为人,父母恩情始于怀胎十月,若是没有父母就不会有今日自己。十月怀胎过程由母亲辛苦承担,临盆出生之际更是天人交关的关键,稍不小心母子皆有极大的危险,甚至有可能母或子保不住生命。因此,母亲的恩情比山更高,比海更深。

父母照料子女是其天性,而子女照料年迈双亲,则要看人性德性有否启发;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是无限的,而子女对父母的付出,时常是有限有条件的,这是人类的劣根性。因为人们会记得当下自己照顾子女的辛劳,而忘记当初父母对自己的照顾关怀。当看到怀抱中的婴儿之时,要能想到曾经父母对自己的照顾关怀才是。

子女成长过程中,由父母劳力劳心来哺育教育,不然,每一个子女如何能无拘无束地成长?等子女成年时,父母皆已迈向老年,不像当年那样年轻气盛,身为子女自然会对长年照顾他的父母亲,有反刍之心及行为,这是人的天性,大部分人都有此种优良天性,无论别哪一个人种、民族都是一样的。

“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孝道传承”需要身体力行,从而做到“以孝传家”。“孝道”从人类整体角度来看,就是对生存繁衍的基本保障。孝顺父母是人类天性,自然界动物也是同样,都是由父母哺育关怀长大的,父母对子女如此,子女对父母也是如此,很少有人对其父母不闻不问、当作陌生人的。

(四)古今生活方式不同,孝道文化发生变化

古代孝道礼仪:要每日三次到父母前请安;父母吃饭时不能就座,要等父母吃完才能上座;父母仙逝时要守三年之丧,等等。现今社会虽然已经不需要如此遵行,但是也要了解其中精神所在并传承感恩父母养育的优良传统。

现今社会已从大家庭转化为小家庭,一般都是一家三口,已非古代农业社会时期的家族聚居,往昔一个宗族人口能有二三百人口,现代家庭一般也只有三代同堂而已,父母、夫妻、子女三代人口最多也不超过十人。因此,孝道文化自然而然也会因生活方式不同而发生演变,现今大部分人会将子女照顾得很好,却疏于对父母的照顾。

自古奉养父母衣食温饱简单,但要做到和颜悦色却不容易。现今人一般有足够的能力照顾年迈双亲,使其生活无缺,但和颜悦色来照顾父母仍旧是很难做到,需要每个人好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作为。现代大部分人都会因情绪烦躁等,对长上父母不耐烦,有时以大声怒骂来对自己父母,您是否会常常见到、听到如此情形呢?

现今“代沟”问题更加深刻了,两代之间意见不同、常有隔阂,有时两代之间常有强烈的情绪产生,彼此都不让步,反而因为是父母子女关系,吵得更凶、更激烈,“强爷生将子”的问题更严重,面对外人时,反而不会有此行为。子女要如何面对与父母的思维差异呢?要如何解决“色难”呢?

“孝道”不是有条件地奉养父母,而是要能体恤体谅父母的心理感受,发自内心地感恩回馈父母才是。奉养双亲不只是让他们三餐衣食无缺,更要对父母和颜悦色、体恤父母心意,意见不同之际,至少需要有“理直气和”的态度。当代践行“孝道”的关键,就是看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了,理念可以不认同,但不能失去做子女应有的态度。切不可任由自己的情绪而激烈地争吵,这样就失去了孝道奉养之意义了。父母和子女的心态都要顺应时代发展和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有圆满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