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过食物链和事务链的串接来满足各自生活所需,每个人都是链条上独一无二的环节,既有追求自己欲求的一面,也有服务他人、满足他人需求的一面。这种客观现实,决定人类在生存过程中的彼此依赖,若能让所有人彼此扶持,就是对人类整体生存环境的提升,而“仁慈”正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天性。
“仁慈”是人的天性中自我德性的散发,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是一种平等对待的态度,人类能将“仁慈”遍及其他物种生灵,就可以减少很多的杀戮行为,这是仁慈的博爱行为。每个人天生具备仁慈本性,再怎么残暴不仁之人,总会有少许仁慈德性,只是没有彰显出来,隐藏在内心深处,这就是人性的矛盾之处。说一些人残忍吧,但是,在这些人遇到悲伤之时,也会哭得一塌糊涂,为何会这样?就是因为人的天性中就具备着仁慈本性,只是看每个人是否彰显而已。
古语“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见他人受难即心生不忍,这就是仁慈天性的外在表现,再将恻隐之心升华为“仁慈德性”,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所指的人性本质。一切良好行为皆是以“恻隐之心”为基础,符合“仁慈德性”,“仁慈德性”与“恻隐之心”只是对人性不同表现的称谓,是人类天性中原本就有的特性,不同人的区别仅是在于对待他人或其他物种时,是否会用“恻隐之心”及“仁慈德性”行事,如果所有人都能施行仁慈德性,那世间就会减少很多的不良行为。“仁慈”是人们最能够感受与接受的行为,人类世界本应如此,以仁慈作为行事准则,将会利益子孙后代及万物众生,也是博爱行为的根本,可以让所有人、所有生灵有更大的受益。
“道德”“仁慈”和“博爱”等观念和行为的串联施行,是遵循纲常伦理规范的体现。每个人都能彰显天性中的“仁慈本质”,就能让彼此有相互提升的基础;每个人都有仁慈的一面,人之仁人,就是以“仁”为行为准则,将“仁之德性”由人来发扬,而产生“仁之行为”。(www.daowen.com)
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相互成全的关系,遇到事情,需要双方沟通、相互辅助来促成事情顺利进行。每个人天生具备仁慈之心,只是部分人受环境影响而埋没了自己的良知,对于这种缺少仁慈心的人来说,在生存过程中,已经给自己埋下了太多不良的种子。
仁慈之心是人类良善行为的基础,彰显了“仁心”,才会具备“德性”,才能有“道理”的施行,即常说的“公义”,“仁心、德性、道理、公义”加起来就是“仁德道义”。人生都是因为自己的作为而形成未来的不同结果,如此,就要看个人是否能以发扬“仁德道义”来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了。
“仁德道义”是每个人生来具备的,仁德是人的基本作为,道义是人的情感相扶,人生如果能有仁德道义的知心朋友,正是因为自己有良好表现,人生中能交到这种知心良友,是很难得的,是值得恭喜的事情,好好努力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