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实施教育新概念:心理素质教育提升青少年整体素质

实施教育新概念:心理素质教育提升青少年整体素质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看来,通过心理素质教育,使青少年保持健康心理状态,具有充足的心理能量,就能为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众所周知,心理卫生状况是心理素质低下的一个标志。为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是发展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性工作。生理素质是青少年素质结构中受遗传影响较大的因素。不言而喻,心理素质不仅是人的整体素质中的核心,而且,心理素质教育是青少年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

实施教育新概念:心理素质教育提升青少年整体素质

从“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因素”来看,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的基础。关于这一点,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很早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过相同的论断,“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现象领域内进行的。”即是说,青少年整体素质的形成、发展与提高,必须以心理活动为基础,并且是主体心理活动的结果。由此看来,通过心理素质教育,使青少年保持健康心理状态,具有充足的心理能量,就能为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注: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1页。)为了强化这种认识,我们将从心理素质教育对提高社会素质和生理素质的角度作些具体分析。

思想品德是社会文化素质中的重要内容。而思想品德中的诸多成分又都是心理的内容。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心理素质的提高。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心理成分中的性格与思想品德的关系上得出结论。性格是个性结构中表现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个体对现实比较稳固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有优劣好坏之分,这是因为有些性格导致的行为危害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而有些性格导致的行为则维护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性格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不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包容,而且它也具体标志着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水平。良好的性格,诸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助人为乐、遵纪守法、自制果断、乐观热情、开拓进取等,有些是形成先进思想和优秀品德的基础,有些则是它们的具体内容。不良的性格,诸如狂妄自大、残忍暴虐、居功自傲、自私自利、胆小怕事、怯懦自卑、畏惧困难、悲观厌世等。有些是落后思想和低劣品德的基础,有些则是他们的具体内容。由此可见,青少年如果不具良好的性格,就很难形成先进的思想和优秀品德。(注: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1页。)关于性格与思想品德的关系,有些学者从青少年违纪违法及犯罪的角度也作过深入研究。(注: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1页。)有些青年学生上课迟到、旷课、考试作弊、打架、偷窃等行为都与不良性格有关。他们都有盲目从众、极端虚荣、强烈嫉妒、懒惰成性、自私虚伪等不良的性格。我国学者陈家麟等人对违法犯罪少女的研究发现,他们的性格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现实态度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好吃懒惰;极端自私;好结群;毫无羞耻感;不诚实;自暴自弃。其二,性格的情感特征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多端,极不稳定;好奇心强;轻浮;易感情用事。其三,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为:任性;毫无自制力。其四,性格的理智特征主要表现为遇事不能深思熟虑,不善于独立思考,易受暗示、勾引,易上当、受骗和轻信别人。这些研究从另一角度说明了性格与思想品德之间的密切关系,证明了性格对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作用。

文化科学素质也是青少年社会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文化科学素质主要以青少年的学业成绩来体现。张远平等人的研究表明,(注:“心理素质”教科书编委会:《心理素质教育论》,开明出版社,第271页。)一部分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低下是由于心理素质造成的。他们曾使用《中小学生气质量表》、《中小学生12种性格因素量表》、《瑞文联合型智力测验》等工具对初中生进行心理测试,发现学业成绩与智力有一定关系;在性格特征中,与独立性、自制力、坚持性、果断性、思维水平、求知欲、灵活性、权衡性有关联,这些特征突出则成绩好。众所周知,心理卫生状况是心理素质低下的一个标志。而心理卫生问题对青少年的学业成绩更有重要影响。关于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夫兰德森(A.N.Frandsen)也有过论述;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达到的心理健康与学习中的成功是极其密切相关的。在它们之间,或在它们的反面,即在情绪的适应不良和智力的低效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因果关系。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而各种学习的兴趣和自我提高则是心理健康的一种标志。(注: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1页。)陈家麟等人曾对1095名中小学生进行研究,也证明了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在那些学习成绩好的青少年中,心理正常者占的百分数高于有心理卫生问题者;相反,在学习成绩差的青少年中,心理卫生状况不良者占的百分数高于心理正常者;在学习成绩中等的青少年中,有品行障碍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数高于心理正常的学生。这些研究证明,青少年的心理卫生状况严重影响其学习质量。为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是发展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性工作。(www.daowen.com)

生理素质是青少年素质结构中受遗传影响较大的因素。但生理因素也受后天环境,特别是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从健康的角度来看,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对于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大量的科学研究和生活实践都证明,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的。不存在无生理活动的心理活动,也不存在无心理活动的生理活动。当一个人的生理或心理方面产生疾病时,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为因果的。青少年的心理正处于脆弱性、冲动性和不稳定性突出的时期,对外界刺激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当这些不良情绪反应时间过长时,将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造成机体各系统功能紊乱,最终导致生理疾病。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在应考期间,因精神负担过重,思想过度紧张,焦虑甚至恐惧,身体过度疲劳,正常饮食规律被打破,容易导致急性胃炎,急性胃溃疡。(注: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27页。)据耶鲁大学门诊部统计,在所有求诊病人中,因情绪紧张而致病者占76%。为此,有些专家指出,人体内有一种最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力量,即良好的情绪。若能善于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可以起到未病先防,有病早除的效果。

以上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的关系。不言而喻,心理素质不仅是人的整体素质中的核心,而且,心理素质教育是青少年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为此,在面向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时,应当抓住心理素质教育这一根本点。如此会在全面素质教育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