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提高学生参与度的体验式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参与度的体验式教学方法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ABV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选课,每个课堂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高度的学生参与和互动,意味着学生的跨学科交流成为可能。作为“可持续发展”课程模块的管理部门,柏林自由大学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管理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柏林自由大学校园的能源管理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

柏林自由大学通识性专门技能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课程在教学方式上也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理论课程的显著特征,那就是高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这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教学法,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维度值得注意:

第一,深度交互式的教学互动行为。这种交互性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有不同的体现形式。在大型讲座课程“改变我们的世界”中,可持续与能源管理部通过在线问题让学生以现场登陆填答的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同时这些问题又能够与讲座内容紧密相关,让学生通过事实性回答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B2)。在“席明纳” 式研讨型课程中,教师作为讨论的主导者,会设计一定的环节加强学生的参与度,结合每个学生的学科与文化背景,进行有侧重性的引导和提问,注意提升非活跃学生的参与度(A6、B1)。在B1的课堂上最为活跃的是一位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但课后访谈中教师表示,她在课程初期几乎不主动参与任何讨论,但教师作为主导者,每个环节都注意针对她的特殊背景(学科、国籍、文化)等进行提问,这位学生在课程后期成为讨论中最为活跃的学生(B1)。

第二,推进学生参与过程中的跨学科互动。由于ABV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选课,每个课堂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高度的学生参与和互动,意味着学生的跨学科交流成为可能。同时,教学管理者和教师们也都普遍注意到,“可持续发展”本身是一个跨学科议题,超越学科视野的交流对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A2、A3、A5、A6)。通过“目的—行为”架构课程设计,教师们通常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并不限制学生使用的专业方法,只是注意将其控制在课程目的的框架下。在进行小组任务时,不同学科的学生会自然展现出不同专业思维的特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碰撞和交融。“他们在一起会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提出解决方案,这对彼此会有很好的启发,使他们能够看到其他专业的人是怎么去思考同一问题的。”(A6)在“未来食堂”课程中,来自戏剧学院的学生和来自数学系的学生合作,用统计的手法去分析学校生活数据,然后用艺术手法创作一个影片去进行巧妙的展现。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既认识到了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去阐释问题的路径,又认识到了通过艺术手法去进行大众传播的视角。这些方法实际上都在回应课程本身的问题及其背后的教学任务,即如何将复杂的可持续问题转化成可执行的项目。(www.daowen.com)

第三,与校园生活深度交融的学生参与。作为“可持续发展”课程模块的管理部门,柏林自由大学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管理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柏林自由大学校园的能源管理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这使得他们在课程设计中的着力点与学术单位有所不同,也使得课程设计者有更多机会看到校园生活中与课程内容息息相关的部分,并将其融入讲授与实践的环节中去。但这种学生参与的关键问题是能够真正在“目标—行为”的框架下,促成学生基于新知识的刺激对日常行为的深刻反思,单纯的校园生活参与,就变成一种简单的社团性活动,失去学术目的。在目前的课程中,“未来食堂”课程较为成功地实现了这种融合,这与教师在设计思考工作室(design thinking workshop)环节的主动引导分不开(A2)。但相较之下,与大学植物园合作的一门课程,虽然学生每周都有一次温室花园的实践,但在“知识—实践”的转化环节并不太成功,对于可持续理念教育的促进性收效不明显(由于当时并未进行该学期课程评估,主要是通过课程管理人员的观察得出这一结论,见A1访谈)。希望在未来通过生活实验室(living lab[6])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学校行政管理中涉及的可持续项目列表,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可持续管理和研究中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