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育目标分析及挑战-通识教育评论.2019 年

教育目标分析及挑战-通识教育评论.2019 年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问的终极目标如北宋大儒张载所说:“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概言之,中国古典学术是一个以继圣绝学为旨归的经学传统、信仰传统和修身传统。其结果不仅造成德性与知性分离,而且导致学术研究越来越专业、艰深、复杂,乃至只有少数专业权威才能参与,人文学术本应承担的教化使命萎缩,学术距离大众生活越来越远。

教育目标分析及挑战-通识教育评论.2019 年

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思想方式是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思潮。笔者的授课难度,也在于如何应对古典价值观、生活方式、学术方式与现代性的冲突与张力。举其大者而论:

在古典时代的儒家士人那里,人生的终极目标是成圣成贤。孔子不是一个仕途失意的“丧家犬”,而是一位通过艰苦磨砺和修养,最终道德与智慧臻于圆融的千古大圣。这种人生价值对于现代人而言,是所受教育和生活经历中完全不曾有的经验,因为现代性的基本观念之一就是解构神圣,主张没有圣贤,只有普通人。因此在人性观上,现代性的“人”是一个活在当下感性生活中、张扬个体的永远大写的“I”,而在古典时代,东西方文明都能自觉反省尘世肉身生命的局限性,个体之“我”是一个有缺陷的“小我”,基督教谓之“原罪”,佛教谓之“无明”,宋明儒者谓之“气质之性”,等等。故孔子强调“克己复礼”,宋明儒者强调“存天理,去人欲”。学问的终极目标如北宋大儒张载所说:“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2]在生活方式上,现代人追求“放肆”“放松”“秀出我自己”,以追求个体小我(气质之性)的不受拘束为自由,很难理解古代士人那种对小我的约束,那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式的“主敬”“慎独”功夫。再如,现代性信奉文明的进步就是不断对社会进行合理化改造的历程,并坚信这种改造是合目的的和进步的,改造是否合理成功的标准则是以市场为基础,以效益为导向(知识就是力量)。若以现代性的眼光来看孔子,他处处以德性为依止、复兴周礼的理想,必然成为代表“没落阶级”的落后的、退步的历史观。笔者在讲课过程中,学生常常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又穷又短命而且没有明显的事业成就的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第一传人?为什么孔门第一传人不能是官商兼得、为孔子争取地位做出巨大贡献的子贡,或者其他有事功的弟子?换言之,在现代性的观念中,获得世俗世界的成功才是最高的人生价值标准。

同时,中国古典的学术传统、治学方法也和现代学术范式大相异趣。比如,古人读书主张熟读、玩味、自得、笃行,古人从小将经典反复背诵,背得滚瓜烂熟,经典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古人的生活中,构成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治学与做人融为一体,炉火纯青的功夫涵养出深造自得的境界,人格的完善和境界的提升才是理解经典的根本保证。概言之,中国古典学术是一个以继圣绝学为旨归的经学传统、信仰传统和修身传统。而现代学术中,学术是一种以知识积累、理性思辨为工具的对象化的知识性工作。其结果不仅造成德性与知性分离,而且导致学术研究越来越专业、艰深、复杂,乃至只有少数专业权威才能参与,人文学术本应承担的教化使命萎缩,学术距离大众生活越来越远。专业知识的壁垒,也造成了非人文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对于本来是自家文化基因的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应有的、最基本的理解和领会。(www.daowen.com)

这些前人已经总结过的传统与现代思想的巨大差异,也正是笔者在教授古典思想时无法回避的底蕴性背景,也是经典解释的难度所在。这门课程的基本目标,就是如何在古典与现代的紧张感以及对古典价值观的隔膜感中,尽可能“复原”“复活”古典,并与现代生活和价值观进行对话与反思,让儒家心性之学的修身传统在现代社会加以创造性转化,获得新的生长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