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非综合性大学提升课程质量:研究与思考

非综合性大学提升课程质量:研究与思考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南财经大学在这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设想与探索,主要包括:(一)以学科建设促课程建设,建立专门的通识教育教学机构以保障核心课的开设目前,大部分非综合性大学开设通识课程主要有两种方式。通过宣传教育,目前各专业学院基本认同了学校的安排,意识到学生一年级在通识教育学院集中教育管理的必要性,对一年级学生的干预明显减少了。学生和家长逐步树立起通识教育的意识,树立起全面发展的观念。

“核心+选修”的通识课程体系的建立,只是给通识教育画出了一个“大写意”,要画好“工笔画”,即提升通识教育的质量,还需要更大的努力。西南财经大学在这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设想与探索,主要包括:

(一)以学科建设促课程建设,建立专门的通识教育教学机构以保障核心课的开设

目前,大部分非综合性大学开设通识课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教务处来负责协调建设。教务处并没有相应的通识师资,师资通常来自校内各个专业学院和职能部门,或者是邻近的综合性高校和一些文化艺术机构,由一些有“特长”的教师开设相关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教师以兼任教师的身份来参与教学,难以投入足够的热情来开展教学。而且,这样做还增加了依附性和不确定性,一旦这些兼职教师的本职工作任务加重,他们首先会放弃“副业”的通识教育课程。

另一种是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中心,把一些有人文艺术学科背景的教师整合在一起,以“专任”教师的身份开展教学,这种做法虽然解决了依附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但通识教育课教师的热情还是很难被唤起。美国学者霍兰(J.L.Holland)结合人格心理学的一些观念,认为在职场中的成功和获得满足感,是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人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他/她就会对其失去兴趣,工作的成效也就大打折扣[15]。通识教育中心的专任教师,没有自己的学科,没有科研任务,也不能带研究生,仅以专职讲师的身份存在,在学校里感觉“低人一等”,在校外学术圈子中也难以找到立足点。没有学科依托,这些教师很难评上高级职称,上升通道狭窄,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育质量的提升。而且,通识教育是需要“大师”的。梅贻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曾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6]教师不做科研,又如何能够成长为“大师”,如何能用科研来反哺教学?

为了解决通识教育课程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存在的以上问题,西南财经大学尝试用“通识教育学院+人文学院”的办法来解决,一个学院两个牌子,其中通识教育学院是基础学院,负责通识课程的建设和学生的集中管理教育,人文学院是专业学院,负责人文学科建设,作用是给通识教育学院“输血”。为了开设出相应的通识课程,目前西南财经大学的人文学院建有经济哲学、应用社会学民俗学、新闻与传播、国际汉语教育、媒体经营与管理等学科点,还正在筹备建立艺术金融学科点。“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对应的是民俗学;“沟通与写作”对应的是新闻与传播;“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科学技术史”对应的是经济哲学,其中“科学技术史”的师资主要来自科技哲学专业;“社会学思想与方法”对应的是应用社会学;“中外文学经典导读”对应的是国际汉语教育;“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则对应筹备中的艺术金融专业。每一位通识课程的教师,同时也是相关学科点的专业教师,他们的主业是上好通识教育课,但同时也在各个学科点带研究生、做科研,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如学院的青年教师潘斌,他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组负责人,也是民俗学学科点的负责人。他牵头建立研究团队进行中国礼俗文化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特色,在国内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影响。2018年,潘斌老师的著作《宋代“三礼”诠释研究》入选人民出版社十大好书,本人也在这一年晋升教授。潘斌老师在学术上的成就,反过来促进了通识课程的教学,学生评价他的课程有很深的人文底蕴,甚至有学生在毕业时发表感言,认为潘老师的课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由此可见,“通识教育学院+人文学院”的方式,相当于让通识教育有了肥沃的土壤,这种做法初期相对艰难,但长期却向好。有了一支自己的队伍,课程开设就有了保障。

(二)通识教育学院的集中管理教育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西南财经大学于2007年建立通识教育学院,从这一年开始,所有本科学生在进校的时候,都进到通识教育学院集中管理教育,在第一学年结束后,学生再进入专业学院学习。

通识教育学院的集中管理教育形式,防止专业教育对通识教育的弱化。西南财经大学不允许专业学院在第一年参与学生的教育管理,专业学院不能在大一学生中招学生会干部,不能让大一学生参与专业学院组织的各种活动。过去,有很多专业学院并不认同这一做法,甚至会在大一结束时,打出横幅“欢迎学生回家”,认为通识教育学院抢走了他们的学生。通过宣传教育,目前各专业学院基本认同了学校的安排,意识到学生一年级在通识教育学院集中教育管理的必要性,对一年级学生的干预明显减少了。另外,迎新工作由通识教育学院承担,学生从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天起,就开始通过网络平台接受通识教育学院的服务、管理和教育,一入校就进入通识教育学院,接受的也主要是通识教育。学生和家长逐步树立起通识教育的意识,树立起全面发展的观念。学生和家长都知道,第一年就是专门接受通识教育。上述这些做法都使通识教育得到了强化。

通识教育学院的集中管理教育形式,还打破了学科专业壁垒,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学生在大一的一年中,只能说自己是通识教育学院的学生,不能说自己是某专业学院的学生,目的是淡化他们身上的专业色彩。我们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引导学生自觉形成跨学科的认识视野。比如,学生在大一时是混编宿舍,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住在同一个宿舍中;学生跨专业组成党章学习小组,学生在选择通识课程时,打破专业组成课程班和学习小组;学院鼓励学生跨专业组成社会实践队伍、创新创业团队;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博雅大讲堂、文化素质讲座和工作坊中。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后,学生对专业有了新的认识,学校也提供了转专业和辅修第二学位的机会,学生可以修改自己的专业选择。

通识教育学院的集中管理教育模式,还有利于学生实现从中学生大学生的身份转变。通识教育学院的教辅和学生管理人员十余年来一直专门服务和管理一年级新生,“专业只做大一”,逐渐积累起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有特色的“1+3”新生管理教育模式。新生拿到通知书后,就在辅导员的召集下,“打印登机牌”,了解大学、了解西财、了解校园,做好启航的准备;在进入学校后,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突出对学生“梦想、适应、创新、领导力”这四方面的引导,重点是让学生适应大学新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学会听课,学会记笔记,学会利用图书馆,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院还特别关注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适应新的环境,学会离开家庭和中学教师的羽翼,一个人面对新的生活。通识教育学院的集中管理和教育模式,在把学生由中学生转变为合格大学生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建立同城(区域)联盟,促进资源共享

尽管人文学院的建立让学校通识教育有了基本的课程资源,但相对于综合性大学丰富的学科资源和深厚的学科底蕴而言,非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资源还是显得薄弱。西南财经大学目前的师资,仅够支撑通识核心课程的开设,通识选修课程的师资还是明显不够。为了缓解这一困境,2013年,西南财经大学联合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了涵盖川渝12所高校的“川渝地区通识教育联盟”。川渝地区交通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资源完全可以共享使用。这些年来,联盟采取了课程共享、讲座共享、学生教师互换等资源共享方式。如通过学生互换这一项目,重庆大学的学生可以到西南财经大学来学习金融、会计课程,西南财经大学的学生可以到电子科技大学学习IT类课程,到西南大学、四川大学学习新闻和汉语言文学的课程。5年来,联盟内已经交换学生数百人次,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和视野。2018年以来,联盟还着力打造了一门精品慕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由每一所大学最优秀的教师来共同讲授。在资源共享之外,联盟还建立了通识教育的交流平台,每一年,联盟都要召开常务理事会和联盟年会,出版文集,让各高校从事通识教育管理和教学的教师能够相互交流经验,学习提高。

在川渝联盟中,非综合性大学显然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可以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丰富资源,补齐通识教育的短板。同时,综合性大学也实现了双赢。非综合性大学的专业类课程,对其他综合性和非综合性大学来说也就是通识课程。如西南交通大学的高铁相关课程和讲座,电子科技大学的人工智能的相关课程和讲座,四川音乐学院和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类课程和讲座,西南财经大学的财经管理类课程和讲座等,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也是非常好的通识教育资源。

(四)统一课程标准和教学规范,加强教学督导,提升学业挑战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的质量,消除“水课”,通过课程组的多次研讨和集体备课,加上专家的建议,西南财经大学还统一了课程标准和教学规范。

每一门通识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与规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课程设置标准。包括课程培养总目标和各部分章节的分目标,为实现相应目标所需要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所用到的理论和概念、用到的素材和案例、相应的教学资源等,还应有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比较,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要求,阅读的资料和书目等。这个课程标准也是一个课程教学大纲,它把教学的内容统一起来了。二是教学规范。包括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学生作业的要求(要求每门课不少于5次平时作业)、实践教学的要求、课上要进行的练习、学生在课前应该完成的预习内容、要阅读的内容(不仅要有书目,还要求细到具体的页码或者章节)、总评考核的标准和方式等。这个教学规范也相当于课程的实施方案,它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过程统一起来。

课程标准与教学规范明确了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外应该完成的规定动作,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统一执行的。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为例,在第一讲导论部分,课程标准和教学规范明确了以下内容: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记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之定义;知道文化的三个层次。

2.能力与方法。通过本讲,培养学生用历史的、文化的眼光分析和认识历史事件、社会现象、人生理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培养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改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见。

【重点难点】

重点:本讲的重点是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难点:文化的三个层面。

【教学方法】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以当今世界开办250余所孔子学院的事实、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体现的道教精神、百家讲坛于丹等人的演讲等作为引子,引发学生的思考: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

除教师讲授的内容外,课程标准和教学规范还明确了课堂学生讨论的内容,示例如下:

学生讨论:

1.作为财经院校的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何意义?(www.daowen.com)

2.结合今天的社会现状,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的意义。

3.你如何评价各种媒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所做的宣传?比如《百家讲坛》《金沙讲坛》及各地举行的恢复古代礼仪的活动。

课程标准和教学规范明确了学生在课后应完成的作业,示例如下:

完成一篇小论文,主题是学习中国文化的意义。

还规定了下一章学习的预习阅读书目,示例如下:

阅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二章,如何是东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上)第三章如何是东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下)

教师必须要在一丝不苟地完成这些规定动作之外,才能加上自选动作。为保证课程标准和教学规范得到执行,还加强了专项教学督导,教学督导人员会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规范,检查教师是否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来实施教学,该讲的内容是不是都讲了、讲正确了,该做的实践是不是都做了、做到位了。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始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7]。这给通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通识教育更丰富的内涵。非综合性大学还需要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做出更多的有益探索。

Exploration on Construc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Non-Com prehensive University—A Case Study of General Education Experience in SWUFE

Wang Min Yang Haiyang

Abstract:Deficiency of integrate general education resources is currently common in non-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in China,where academic disciplines are usually tend to be centralized in specific professions.Such incomplete curriculum often results in consequence that courses are arranged due to specific scholars,and further,study of undergraduates is often tend to be highly specialized butnotgeneral enough.Combining this situation and our own demands,we have explored and established a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of“core&elective”in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SWUFE).The core curriculum meets the basic needs of students'general education,while elective curriculum meets their needs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interest cultivation.Meanwhile,through establishment of school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SWUFE,we realized education and centralized management of students,and established network with universities of city-wide or regional.Besides,we unified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eaching regulation,as well as strengthened supervision,etc.By means of which,we raised the level of academic challenge of curriculum and improved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Key words: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non-comprehensive university;quality of curriculum;level of academic challenge

【注释】

[1]王敏,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杨海洋,西南财经大学人文(通识)学院院长、教授。

[2]张琪仁:《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内容的嬗变》,《学园》,2011年第2期。

[3]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纲与目》,《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4]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纲与目》,《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5]季诚钧:《试论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3期。

[6]张琪仁:《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内容的嬗变》,《学园》,2011年第2期。

[7]张惠芳、祁小梅:《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目标初论》,《中国冶金教育》,2002年第4期。

[8]Robert V.Bullough Jr.,“General Education:Bode and the Harvard Report”,Journal ofGeneral Education,1981,pp.102-112.

[9]梅贻琦:《大学一解》,《清华学报》,1941年第13卷第1期。

[10]杨叔子:《学会思考》,《学习月刊》,2005年第5期。

[11]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再思考》,《光明日报》,2000年4月5日。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Latzer Barry,“Common Knowledge:The Purpose of General Education”,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4,51(7),pB20-B20.1p.

[14][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侯定凯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5]J.L.Holland,“A Theory of Vocational Choice”,Journal ofCounseling Psychology,1959,(6),pp.35-45.

[16]梅贻琦:《就职演说》,《国立清华大学校刊》,1931年第341号。

[17]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12月3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