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非综合性大学可行之路:核心+选修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非综合性大学可行之路:核心+选修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突破以上困境,西南财经大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核心+选修”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非综合性大学的现实条件下是比较有效的一个解决方案。所谓“核心+选修”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指:通过“少而全、小而精”的通识核心必修课程,满足学生通识教育的最基本需要;通过“大而专”的通识选修课程,满足学校个性化发展和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核心课程就像主食套餐一样,它保证了学生基本的营养。

为了突破以上困境,西南财经大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核心+选修”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非综合性大学的现实条件下是比较有效的一个解决方案。所谓“核心+选修”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指:通过“少而全、小而精”的通识核心必修课程,满足学生通识教育的最基本需要;通过“大而专”的通识选修课程,满足学校个性化发展和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其中的“核心”指通识核心课程,是学生在通识教育领域最应该修习的基本课程,这些课程不宜多,应该把门数控制在10门以内,最好能让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全部修读完,类似于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学生必须修读才能毕业的最核心的课程。这类课程,要做到“少而全”,课程门数虽然不多,但要尽量做到将大学生应知、应读、应会的内容都包括。而且,“小而精”,每一门课程也应该是系统性的、全面性的,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完整的内容架构。

通识课程的开设要对应通识教育的目标。西南财经大学明确了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全人”教育。甘阳认为:“最近十多年来,国内大学的商学院法学院的大量增长,我认为可能是大学校园内日益功利化、商业化、市场化,而且人心极为动荡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有些大学各种法律商科或经贸各科占到大学所有院系的一半以上,由于这些专业都是直接与挣钱特别是挣大钱有关的专业,这对学校的风气和学生的心理是有很大影响的。”[4]财经院校多数学生认为,进入财经院校,就是为了挣钱。这种功利化的思想,容易造成学生道德的缺失,虽然学会了“做事”,却没有学会“做人”。因此,财经院校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全人”,这个“全人”,主要是指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完善,即国家的合格公民。季诚钧认为:“既培养学生成为专业人员,又能使他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从而在科学人文、功用与理念、专业与通识、知识与人格等方面取得平衡与和谐。”[5]张琪仁指出,我国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公民”[6]。张惠芳、祁小梅认为:“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7]1979年《哈佛大学关于核心课程的报告》(Harvard Report on Core Curriculum)中提出,通识教育是为了“培养一个有教养的人”[8]。具体来说,是要通过人文、科技等方面知识的内化,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伦理分析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有守法意识,有正确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信仰,有健全的人格,身心健康,阳光积极,充满正能量,使学生在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的高校人才教育目标服务。

在育人目标确定后,就是具体内容的确立。梅贻琦认为:“今日而言学问,不能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部门;曰通识者,亦曰学子对此三大部门,均有相当准备而已。”[9]杨叔子指出:“来到大学要做三件事,一是学会如何做人,二是要学会如何思维,三是要学会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0]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都把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如周远清所说:“从素质教育的思想来看,高质量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和完美统一。”[11]德洛尔在21世纪初代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当注重于培养学生四个方面:一是学会认识;二是学会做事;三是学会共同生活;四是学会生存。其中强调了学习的能力、身心的全面发展以及审美观价值观的确立等[12]。由此可以看出,通识教育不仅应该强调广博的知识基础,还应该注重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如美国的莱泽·巴瑞(Latzer Barry)指出,美国的通识教育不应该是传授一些知识,而更应该是一些可以普遍应用的能力[13]。而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Derek Bok)进一步具体地将通识教育的目标定义为提高学生的8个方面,即:表达能力、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合格公民素养、适应多元化的能力、适应全球化的能力、广泛的兴趣、专业方面的素养等[14]

结合这些经验,西南财经大学提出了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来开展通识教育的理念,一共开设了9门核心课程,分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沟通与写作”“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社会学思想与方法”“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科学技术史”“中外文学经典导读”“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和“现代科技与人工智能”。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科学技术史”等课程主要侧重于学生素质的提升,塑造学生的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沟通与写作”“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社会学思想与方法”主要侧重于可迁移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调研、学会表达、学会学习;而“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中外文学经典导读”“现代科技与人工智能”则侧重于带给财经院校学校相对欠缺的文学、艺术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并让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审美观念、创新意识等。(www.daowen.com)

核心课程就像主食套餐一样,它保证了学生基本的营养。而通识选修课程,则相当于点菜小炒,开设这些课程,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元化培养的需要。这类课程,学校只规定学生必须完成的学分,学生可自由进行选择。为了防止学生盲目选择,西南财经大学也把通识选修课程分为七个板块,分别是“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政治文明与法治精神”“文明经典与文明对话”“社会科学思想与方法”“文艺创作与审美体验”“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心理学分析与生命关怀”等,学生不能在同一个版块修完所有学分,必须要在版块中跨选。这类课程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意愿,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学生在接受通识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在某一些领域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或者是把核心课作为一种知识性、理论性的学习,而把选修课作为一种动手的实践。比如,通识核心课的“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板块主要致力于给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基础和完整的艺术学科知识体系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学生如果对书法艺术有兴趣,就可以再去选修书法课。课程中,教师不仅会深入讲解书法的更多知识,欣赏更多的书法作品,更会带领学生动手,让学生自己练习书法。

为了让“核心+选修”的通识课程体系能够建立起来,西南财经大学成立了通识教育学院(人文学院),为每一门核心课程建设了课程组,每个课程组配备6—8人,不仅保证了开课的门数,也避免了因人设课的问题,使课程的发展有延续性。这些核心课程教师,再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特长和兴趣,在核心课程基础上,延伸开设出选修课程,如“艺术欣赏与审美体验”的教师,分别根据自己的具体专业,开设出“书法艺术”“电影艺术”“声乐艺术”“合唱指挥”等多门通识选修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