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武大通识3.0”这一具有创新性的通识教育体系而言,两大“导引”是重心也是抓手,四大层面则是全局也是推进:首先是以“4-2-660”为契机,重构武汉大学精品通识课程;然后是以“全方位推进”为方略,重造融媒体时代通识课堂;还有是以“四大机制”为关键,重建通识教育管理制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以“成人”“知天”为核心,重塑武汉大学特色通识文化。
2017年正式启动的“武大通识3.0”,将原来“2.0”的七大板块重新整合成四大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经过两轮申报和遴选,已立项建设34门核心通识课和306门一般通识课。课程建设周期为三年,通识教育中心持续跟进课程建设以确保课程质量。2019年上半年,学校组织专家对2017年首批立项的核心课程和一般课程进行年度考核,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最终评选出三门优秀核心通识课程:哲学学院苏德超教授的“哲学核心问题”,电子信息学院赵江南教授的“宇宙新概念”,艺术学院易栋讲师的“中国乐教导引”。在首批优秀通识课程的表彰大会上,笔者给这三位老师的致辞依次是:苏德超“珞外拥趸逾千万,校内知音卧讲坛”,赵江南“宇宙新概念,精彩廿四年”,易栋“为讲课而生,用生命讲课”。
大学通识教育落到实处,就是讲好每一门课程。两大“导引”教师团队坚持集体备课,两周一次或者每周一次甚至一周两次。集体备课之前或之后,授课教师要花大量时间读原著;集体备课之中,说课、讲课、录课、评课……一轮又一轮,整整用了一年时间。频繁的集体备课和专家讲座培训后,会议纪要超过100篇,培训和备课视频存储达200G,课程资料储存量达100G;7 226名学生,60多名大班授课老师,120多名小班研讨指导老师,300多名研究生助教,104个大班课堂,593个小班课堂……这是两大“导引”开设一年以来所生成的“数据库”。
武汉大学每年招收7 000多名本科生,1.0和2.0两个版本的通识课程无一例外都是大班授课,武大通识3.0从2017年开始试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2018年9月开始,两大“导引”全部实行1∶1的单周“大班授课”和双周“小班研讨”,而1∶1的授课与研讨针对的是同一部经典以及由经典所引申出的若干问题。1∶1构成很强的互文性:大班导读为小班研讨提供思想资源、理论框架、问题意识和入思路径,小班研讨对大班的讲授内容既是细化、深化和强化,更是质疑、反思、拓展和掘进。(www.daowen.com)
通识教育以实体课堂为主但不局限于实体课堂。在融媒体时代,“课堂”本身就是混合的甚至是多元的,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已经成为通识课堂的常态,不受时空限制的多元课堂更是为通识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武大通识3.0实施两年多以来,基本上实现了五大课堂的立体推进。五大课堂,一是“实体课堂”拆除“第四堵墙”,改变教师“一站到底”和学生“一听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之间的无障碍互动。二是以“珞珈山水”为主体的第二课堂,如前面提到的赵江南教授的“宇宙新概念”以及陈向东教授的“微生物的世界”,前者在樱顶望星空,后者在山中觅昆虫。三是珞珈山之外、国境线之内的“大江南北”即第三课堂:省内,武汉大学与六所高校组成“七校联盟”;国内,武汉大学与更多的高校组成“通识联盟”。武汉大学与这两大“联盟”均有实质性合作,如课程共享、学分互认等。四是“地球东西”即通识教育的国际化,2018—2019学年,武汉大学开始实施“三学期制”,而第三学期所开出的通识课程,70%是由欧洲及北美一流大学教授所开设。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的教师还远赴美国、英国、瑞典、芬兰、日本等地考察和观摩通识教育,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通识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宝贵经验。五是“虚拟世界”中的互联网课堂。武汉大学是国内最早推出“精品视频公开课”和“中国大学慕课”的高校之一,2018年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武汉大学的课程入选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二。两大“导引”的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已经录制完成,即将在“爱课程”上线播放。
支撑并助力通识教育之课程与课堂的,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管理机制之重建,在“管理”“激励”“培训”和“资讯”四个领域运行。以“激励机制”为例:一是开辟了职称评定的“通识”通道;二是学校设计的各种教学类奖项和荣誉均包含有“通识教育类”;三是大幅度提升通识课的课酬并由本科生院将通识课酬金直接发放给任课教师。其他如“培训机制”的通识教育研讨会和通识午餐会,“资讯机制”的微信公众号(武大通识教育)和门户网站(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等,在“何以成人”与“何以知天”的通识教育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识课程之重构、通识课堂之重造和通识管理之重建,最终指向的都是通识文化之重塑,也就是重塑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通识教育文化,而武汉大学通识文化的宗旨,是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开阔国际视野、强烈社会责任感、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全面、能引领未来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国家脊梁和领袖人才。武汉大学通识文化建设,课程与课堂之外的系列活动主要有:每学期一次的“通识教育研讨会”,每月一次的“通识教育大讲堂”,每周各一次的“博雅读书会”(以学生为主体)和“通识午餐会”(以教师为主体)。通识教育大讲堂已举办16场,嘉宾演讲内容既有人文社科类的“何以成人”,如两院院士李德仁教授“老师教我做人做学问”,北京大学彭锋教授“美学与美好生活”等;也有自然科学类的“何以知天”,如复旦大学金晓峰教授“让科学成为未来中国的文化基因”,清华大学吴国盛教授“科学精神的诞生”等。每一期通识教育大讲堂都是在樱顶的老图书馆举办,深受校内外听众欢迎,被誉为有思想、有品位、有情怀、有追求的高端讲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