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成功实践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成功实践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大“导引”从2018年9月开始,面向全校大一同学开课。通识教育大讲堂从“虚位以待”到座无虚席甚至“人满为患”,充分说明大一新生对通识教育已经有了较高的认可甚至是渴望,也说明武汉大学前置两大“导引”是真正抓住了“立人之良辰”。两大“导引”在解读和阐释元典时,有自己独特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路径。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成功实践

已有30多年历史的武汉大学通识教育,在2018年作出两项重大改革:一是首次设置通识教育必修课(以往都是选修);二是将两门必修课(即两大“导引”)放在大一甚至是“前大一”,即将两大“导引”教材随入学通知书发放到新生手中,要求新生暑假预习。武汉大学2018级7 000多名“00后”大一新生,见证并参与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通识教育改革。

两大“导引”以“人”为元关键词,以“何以成人,何以知天”为核心理念,以“跨学科经典阅读”为课程内容,以“大班授课、小班研讨”为课程方式,对大一同学进行“启蒙”性质的通识教育,打开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博雅品位,养成学生的君子人格,并为后面三年的核心及一般通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两大“导引”精选中外经典共22部(自然科学类10部,人文社科类12部):自然类经典涉及古希腊哲学物理世界、生命领域和科学方法,致力于探求自然科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和精神,此乃“知天”;人文类6部中国经典既融通儒道释又打通文史哲,6部西学经典则囊括史学、哲学、美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六大领域,致力于回答“何为人”“成为何人” 和“何以成人”,此乃“成人”。

大数据显示,《全唐诗》近五万首,“人”字出现近四万次,频率最高。《礼记·大学》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三“在”所指皆为“人”。武汉大学的本科教育文化,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学是根,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立德树人,是大学第一要义;人,是大学教育第一关键词。这一点,正是我们精心编撰两大《导引》并将这两门通识教育必修课前置于“大一”的根本原因。

大一,立人之良辰。辰者,晨也。十二地支的“辰”指早晨七点至九点。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人生之“晨”是青少年时代,大学生之“晨”就是大一。因此,对于以“人”为关键词的大学通识教育而言,大一是最好的时机。笔者在《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的序言中提出“牌坊困惑”的概念。武大新生入学时经过武大牌坊,抬头仰望牌坊正面“国立武汉大学”六个大字,内心充满自豪;随即发现牌坊背面还有六个大字“文法理工农医”,不禁会想,我所学的专业属于哪个字?我的专业将教给我什么?我的专业有何用处?“牌坊困惑”的实质是对人生的终极追问: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到何处去?

第一个追问指向的是对自我和人生的定位;第二个追问指向的是对中学生活的重新认识和评价;第三个追问最为重要,它是大一新生对未来四至七年甚至十年大学生活的困惑。往远一点说,是对未来人生道路的迷茫。这种困惑和迷茫几乎在每个大一新生身上都会发生,然而大学专业教育并不能也不会提供解答。这就需要通识教育,通过以“人”为关键词的两大“导引”的学习,让大一同学认知到自己生活的变化,努力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从学做题到学做人,从读教材到读经典,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人生被规划到我的人生我做主……(www.daowen.com)

两大“导引”从2018年9月开始,面向全校大一同学开课。大班授课,两声(掌声和笑声)不断;小班研讨,新见迭出。“导引”课的下课时间是晚上八点零五分,同学们课后围着教师提问直到九点多,足见兴致之高、问题意识之强。武大通识教育中心每月举办一次通识教育大讲堂,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传播通识理念。前几期来听讲座的同学并不多,但2019年秋季即两大“导引”正式开课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讲座上午九点开讲,八点会场就坐满了,来得稍晚的同学只能站着。前来听讲的同学大多数是大一新生。通识教育大讲堂从“虚位以待”到座无虚席甚至“人满为患”,充分说明大一新生对通识教育已经有了较高的认可甚至是渴望,也说明武汉大学前置两大“导引”是真正抓住了“立人之良辰”。

大一是立人之良辰,元典则是育人之佳肴。“元典”的理念由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提出,指的是先秦两汉的五经和诸子。我们对这个概念稍作扩充:首先,元典不仅指中华民族的伟大著作,轴心期西方文明的伟大著作也属于元典,如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等;其次,各学科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亦可称之为元典,如文艺学的《文心雕龙》,生物学的《物种起源》等,虽然产生时间较晚,但在世界文化史上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为何说元典乃育人之佳肴?盖因其对“立德树人”有三大意义。其一,元典是人类轴心期关于“人之所以为人”之根本问题的经典性论证。其二,元典是人类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对自我困惑的先行探索,大一新生可能会遇到的种种困惑,在元典中均有睿智之解答。其三,元典是达成武汉大学通识教育“四通六识”之目标的必由之路,所谓“四通”是指通古今、通中外、通文理、通知行,“六识”则指渊博的知识、卓越的见识、经典悦读意识、文化批判意识、独立思考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两大“导引”在解读和阐释元典时,有自己独特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路径。就问题意识而言,两大“导引”分别回答“何以成人”与“何以知天”。“人文社科经典导引”所精选的元典均围绕元关键词“人”,而具体讲授每一部元典时,则从中提炼出与“人”相关的子关键词作为重点,如《论语》侧重“人之仁性”,《庄子》侧重“人之天性”,《坛经》侧重“人之悟性”。“自然科学经典导引”所问所知之“天”,关乎以“自然”为对象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如此可做到有的放矢,不会因元典本身过于丰富的内涵而造成授课障碍,反而能够各美其美。就实践路径而言,两大“导引”又有着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的互补互动;二是“共享集体备课资源”与“突显个体课堂风格”的相生相济;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之下的中西元典及关键词的跨文化比较、跨语境对话和跨学科融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