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文大学通识写作训练成效与思考

中文大学通识写作训练成效与思考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香港中文大学的两门“大学通识基础课程”,每学期约有3 500—3 700名学生,虽然所有通识写作训练均非强制参与,但由2012学年开始举办的大型通识写作“讲座”,每学期均有约1 000名学生选择参与。其次,大型通识写作“讲座”和“微单元”均会以书面或电子的方式,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老师教学情况及整体训练成效的意见。

中文大学通识写作训练成效与思考

从参与人数及评核问卷的结果两方面,可见学生对同时并行的多元化写作训练,反应非常积极。

首先,香港中文大学的两门“大学通识基础课程”,每学期约有3 500—3 700名学生,虽然所有通识写作训练均非强制参与,但由2012学年开始举办的大型通识写作“讲座”(思辨短文及学期论文),每学期均有约1 000名学生选择参与(共开设6个大型讲座)。至于个人“辅导”,每学期也有数十至100名同学选择使用,不少同学更会多次约见老师,讨论具体的写作问题。至于“大学通识基础课程思辨写作微型学习单元”,在2017年秋季学期试行,当时只有中文粤语的微单元,网上平台共有72人试用;在2018年春季学期开始有粤语及普通话的微单元,当时网上平台共有247人试用;到2018的秋季学期,全部中英文“微单元”第一次正式试用,当时共959人试用网上平台;至于对应“微单元”的“工作坊”,由2017年秋季到2018年秋季的三个学期内,选择参加的学生共有73人(共开设9个小班讨论式工作坊)。按上述的数字考虑,可以说参与不同类型通识写作训练的同学,有显著增长。单以2018年秋季学期考虑,已可肯定有超过一半以上(超过1 700人)修读“大学通识基础课程”的学生自愿参加不同类型的写作训练,部分学生更参加多于一种类型,可见同学对这种多元化写作训练的支持。

其次,大型通识写作“讲座”和“微单元”均会以书面或电子的方式,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老师教学情况及整体训练成效的意见。针对大型通识写作“讲座”,“自学中心”设计了共有8条问题的问卷,其中“讲座内容是否有用及相关”[22]一题,历年平均(2013—2018)有4.8分及以上的评分(以6分为满分),至于询问“老师的讲解与表述是否清晰和有用”[23]的那一题,平均有4.88分或以上。至于学生的意见,也大多具有建议性,有学生指“讲座”的“内容深入,解释清楚”,也有学生指“讲座” 本身“信息非常丰富和有用”[24]。然而因为要顾及的内容太多,所以也往往容易出现解说时间不足的情况,有同学即指“笔记内容丰富,但讲座时间太短”。解说时间不足,很可能会令一些学生觉得“讲座”的内容难以明白,不能掌握题目的解读方法及部分例子的分析方法,有同学认为“在指定时间内解说了一些颇为复杂的题目和例子,令内容有点难以掌握”[25]。另外,有少量同学认为应该有更多现实例子和直接针对现实例子的分析,这些学生很明显是希望讲座的内容能更偏向“技巧性”,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分析和写作个别老师提出的题目。至于“微单元”,“自学中心”对参与“网上平台”和对应“工作坊”的学生都发出了问卷(针对“网上平台”的使用者的问卷为英文,针对“工作坊”参加者的则为中文),两组问卷均主要就“设计”“内容”及“对自学的作用”这三个重要元素提问,各问题都以6分为满分。有73位同学在2018年秋季(第一次全部实行所有单元)填写了针对“网上平台”使用者的问卷,其中,学生对“微单元的设计适合用来学习撰写思辨短文”[26]一题平均给了4.58分,对“微单元的内容充足和对我有用”[27]一题平均给了4.42分,对“微单元的设计良好,适合用来自学”[28]一题则平均给了4.54分。同一学期,有16位学生填写了针对“工作坊”参与者的问卷,其中,对“我认为这个微型学习单元(Micro-module)的设计(网站加工作坊)适合学习写作思辨型短文(Reflective Journal)”这一题,平均给了5.44分,对“我认为这个微型学习单元(Micro-module)的内容充足和有用”这一题,平均给了5.3分,而对“我认为这个微型学习单元(Micro-module)的网站(Online Platform),设计良好,适合自学”这一题,则平均给了5.56分。由此可见,学生普遍认为“微单元”的设计良好,内容能帮助同学学习写作“思辨短文”,而且更能鼓励同学“自主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参与对应“工作坊”的同学明显对整个“微单元”有更高的评价,可见学生觉得适当地结合网上学习与面授讨论(“工作坊”)两种授课模式,就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两类问卷的学生“评语”都偏少,但评语都颇为正面,学生认为这个“微单元”是“良好的自学工具”[29],也有一些积极的建议认为,“如能提供更多过往学生优秀作品的指导式阅读则更佳。”[30](www.daowen.com)

总结而论,“讲座”和“微单元”均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面授主导的通识写作训练(“讲座”),满足了部分学习习惯比较传统的学生。这类型的学生习惯从老师的讲授中学习通识写作的内容及分析方法,而且更非常着重实例的分析和可以直接套用的分析方法。至于“微单元”则满足了自主性比较强的学生,学生的学习焦点由教师的讲授,变成是指导性自学材料的设计和具有针对性的分析讨论。卢克(Lowyck)指出在考虑学习理论科技的关系时,应明白教师、课程设计者与学生间的互动才是关键。知识的构筑或由不同类型知识交错构成的产物,都应该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的学习过程来成就[31]。通识写作教学的多元化设计,无疑是教学理论(诸如推动学生为本的“自主学习”及“翻转课堂”教学法等等)与不同教育科技的结合尝试。但诚如卢克所言,尝试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参与者,包括课程设计者、教师与学生等不同持份者的共同参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