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果 陈跃红 李 蓝*[2]
摘要:针对不少大学写作类课程普遍表现出的“为教是从”,既缺乏对学生主体的深入了解,也缺乏对教师主体的正确把握,导致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南方科技大学“写作与交流”课程以自身的设计与实践表明,只有真正了解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三类群体对于写作活动的实际诉求,将写作课加以明确定位,强调其作为能力课程的特征,坚持以能力为诉求,以交流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和能力,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才有可能凸显,也才有望实现写作课程作为核心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的结构化、系统化、专业化和个性化学术目标。
关键词:“写作与交流”;通识课程;能力训练;成长教育
当代大学生写作能力不足正在成为大学校园内普遍存在的学习症候,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国家教育机关和大学管理部门的关注,尤其是校园里的教师群体对此反应强烈。可以说,学生写作能力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迟滞和阻碍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能力提升,再不加强,将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www.daowen.com)
鉴于此,近两年来,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及其所属人文科学中心决意将写作教学的改革作为学校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下功夫大力推进“写作与交流”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实施,目前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事实上,“写作与交流”在我校并非一门孤立的课程,而是南科大人文科学中心系列写作课程之一,但这门课的地位又十分重要和特殊。它被定位为核心素养全校通识必修课程,作为“校长工程”予以重点支持。由于学校重视、措施得力,该课程从正式开课起便以小班授课的形式实现了全校本科专业的教学全覆盖,并很快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由此还得到了国内主流媒体与兄弟院校的关注。本文将尝试以“写作与交流”课程为中心,结合南科大通识课程的有机结构和系统发展理念,就课程设计、实践的具体情况和其中发现的问题与学界同行作一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结构化、专业化、系统化和个性化等问题提出我们的思考与建议,求教于国内同行,并期待以此参与和推进写作教育的改革以及大学通识教育问题的研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