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高校通识教育超越精英与平民教育

中国高校通识教育超越精英与平民教育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面提到面向大众的“通识教育”与面向精英的“博雅教育”之间的区别。不同学校的通识教育当然会有不同特点,也有不同重点,但真正适合现代社会的大学通识教育,尤其是真正满足当代中国社会进步需要的大学通识教育应该是超越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之间的简单二分的。中华民族讲究“师道尊严”、主张“尊师重教”是以承认师生之间这种尊卑关系为前提的。

中国高校通识教育超越精英与平民教育

前面提到面向大众的“通识教育”与面向精英的“博雅教育”之间的区别。我想套用哲学界熟知的一个说法,从平民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理念差别来谈论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否定精英价值的通识教育是空洞的,而否定平民价值的通识教育是盲目的。不同学校的通识教育当然会有不同特点,也有不同重点,但真正适合现代社会大学通识教育,尤其是真正满足当代中国社会进步需要的大学通识教育应该是超越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之间的简单二分的。

在这点上,我想华东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是有一点特殊优势的。华东师范大学虽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范大学,但我还是喜欢我们“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因为高等教育,特别是像华东师范大学这样的高校教育,确实是要培养能在社会公众面前发挥广义的“为人师表”作用的人。但正像毛泽东在给他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的题词所说的那样,“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自以为精英、鄙视普通人民、不愿意向人民群众学习,就不配做人民的先生——不仅是道德上不配,而且也可能是能力上不配。我的老师冯契先生提出过一个很著名的概念——“平民化的理想人格”,这是他对现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圣凡之辩”或“尊卑之辩”的精辟回答。要实现“平民化理想人格”的育人理想,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缺一不可,而跨越不同专业、超越特定功利目的的通识教育尤其重要。

从师范大学的育人使命出发有助于我们对这种超越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之简单二分的通识教育有一种简洁明了的理解。我觉得,无论是大学教育本身,还是我们作为特色和优势的教师教育研究,都要求我们特别重视在学校里形成一种好的师生关系,并且争取把这种好的师生关系向社会公众辐射开去。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师范大学进行通识教育,尤其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它的意义。(www.daowen.com)

好的师生关系,在我看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是“讲道理”。师生关系的形成不是靠亲情、利益和权势,而是靠知识和道理。第二是“求进步”。很少有一种人际关系,像师生关系那样把“求进步”作为其内在原则。毛泽东给小学生的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其实也是适用于大学的。第三是“有尊卑”。中华民族讲究“师道尊严”、主张“尊师重教”是以承认师生之间这种尊卑关系为前提的。当然,在现代社会,承认这种意义上的尊卑,实际上也意味着承认我们每个人都有的那种基于理性和德性的尊严和高贵,承认我们在理性和德性面前根本上是人人平等的。但这种平等只有作为学习过程的结果才是现实的,在学习过程的起点上或过程中,这种平等还只是潜在的。也就是说,要把尊严和高贵从潜在的变成实际的,是要通过修养、学习、努力才能得到的。第四是“重学习”。中华民族历来特别重视学习,这是师生关系在中国之所以那么重要的最重要的理由。而且,正如孔子所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也就是说,人身上很多优点,如果离开了“好学”的话,是会变成缺点的。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应培养“好人”,而是要培养“成人”,而这一点必须靠学习来实现。套用一个很著名的说法,只有“讲学习”,才能懂得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处理好可能会发生矛盾的“讲正气”与“讲政治”之间的关系。

我希望,通识教育在华东师范大学除了要实现在其他高校同样的有关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尤其是价值培育的功能之外,还应该着力在校园形成以讲道理、求上进、有尊卑、重学习为特点的人际关系,并且努力让这样的人际关系向校园之外辐射,从而使得从华东师范大学校门走出的人们,在习近平总书记于十九大报告中所要求的“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工作当中也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