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的问题就是每所大学对于教育功能和学生培养的定位问题。各所大学对教育功能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些可能侧重于应用,有些可能侧重于某些专业领域,有些学校不推行通识教育等,这些都可以理解,关键是每所大学都要在专业格局、应用需求中确立人才培养的理念。
如果一所大学把培养目标定在“通识教育”或“通”与“专”的融合,毫无疑问,它将面临非常大的困难——或者说挑战。这不仅是一个要完成的任务,更是需要承担的使命。我想每个人都有体会,就像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如果只是希望他或她成为一名会计,这是专门的目标,也相对容易实现。如果希望他或她在成为会计的同时成为心智健全的人,这就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两者如何结合?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各自有不同的做法。既然通识教育是一种理念,我们要有勇气面对专业的实际需要,有勇气面对社会知识、人才应用性的需要,把这些需要和我们对培养学生的期待紧密结合起来。
(一)以人为本、以德为先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这些看上去很抽象、很宏大的理念,其实并不空泛。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但首先需要研究清楚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院系、机关、教师都要对学生的需求有所关怀、有所研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至少要以一定的方式、机制来研究、讨论学生的情况。恰恰在这方面,大学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我们很少看到大学研究学生需求或者学生发展问题的成果,这于通识教育来说是有欠缺的。
学校和教师倾向于在专业上关注学生,但学生作为一个人或者成人,仅关注和研究其专业学习情况是不够的。我在大学分管过教学工作,接触过许多被处分的学生,他们为了减轻处分或处分的后果来和我交流,我深切感受到的困惑是:大学最应该给予学生什么样的教育?
作为成人,大学生应该独立生活。但事实上,他们缺乏独立能力,没有经过充分的独立生活训练,经济上必须依靠父母,处于依赖和独立的矛盾状态中。他们缺少社会阅历,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或遇到挫折时,需要有人教导他们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冲动。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这些都是大学首先需要研究的、重要的问题。
以德为先,就是以学生品格为重点,大学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更要关心他们的品格,致力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他们有了正确的“三观”,走向职业、走向社会之后才能够保持终身健康的发展。我们要教导学生:他们将来要面临的,不仅是职业发展,而且是人生的健康发展。“德”是人格的要义,人格是人生健康发展的基础。职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渠道,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生必须“以德为先”。
(二)通识课程的基本要求(www.daowen.com)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理念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基本要求就是动用全校资源,以各种办法和知识,汲取人类社会的教训、经验和智慧,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思考一些为人处事的基本态度和方式。
通识教育需要的各种知识,都要有人文和社会的意义,都要对价值观教育有作用。通识教育要告诉学生,如何对待财富、对待名利,使他们不至于为了名利失去人格。要告诉学生,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社会,如果在与人相处、与社会相处时,总是想利用别人或被别人利用,总在利用和反利用之间纠结,人格将会扭曲。要告诉学生,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欲望和能力。如果自己的欲望远远超过能力,总是在追求欲望而不是能力,这会带来很大的痛苦。
通识教育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健全人格,或者说独立的人格,以免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一时消沉,一时膨胀;一时积极,一时困惑。这种情形在学生发展当中是难免的,绝非个别案例。如同人总会生病,医生需要开药方一样,学生要有健全的人格,大学就需要通识教育。我们要用各种方式,在人格教育的内容上多做研究,形成一种知识体系,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地就业、恋爱、求职,正确地面对生命中的难题。
我认为,通识教育中的实践,最关键的不是知识问题,而是构建知识系统的价值目标。专业教师应该有办法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专业知识组合成新的知识。比如,我学建筑学,我想对学生说关于死亡的问题,可以介绍各种各样的墓葬,可以讲帝王的死亡观、百姓的死亡观、教徒的死亡观,让学生了解人有很多死亡的观念和对待死亡的态度。通识教育的知识,不是简单的“专”与“通”的问题,而是知识的境界问题。“通”就是境界,“专”就是知识,在我看来这两者的结合是必需的,对教师也无坏处。
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识课程发展的基本路径,首先是教师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相对而言,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教师应该更有引导作用,因为他们的专业知识与观念更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专业课程可以直接应用到通识教育上来,这里有改造的任务。自然科学等专业知识更偏向于客观,课程改造的压力更大一些。但不管如何,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将会经历一个培育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不可一味追求数量——虽然也需要有一定的量,而是要形成课程的范式,逐步推广。如果有很多专业教师能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我想得益的将不仅仅是学生,而且是整个大学的发展。
总之,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在毕业后,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从而保持终生健康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作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当中的优秀分子,这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题中应有之义。
【注释】
[1]蔡达峰,原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教授。本文为蔡达峰在2019年7月12日“第四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上的报告整理,经作者修改和审定后发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