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顺势教育论稿:形成适合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顺势教育论稿:形成适合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基础上,各学科根据“三段四环节”的大体框架及其具体要求,结合本学科的知识特点和教学实际,探究形成适合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数学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释疑建模——应用拓展,总结升华。

顺势教育论稿:形成适合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遵循“聆听其心声,顺势而教育”的理念,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推进启元国际小学“问题探究、顺势导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以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高效低负的目标。

顺势课堂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问题为导向,以质疑为特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依托,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释疑、合作释疑、再生问题、共同释疑、知识应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情感,挖掘学生潜能,训练学生创意思考、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效果。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三段四环节”,即以“问题——探究——应用”作为基本框架,设计“导入设疑——自学解疑——讨论释疑(建模)——应用拓展”四个环节。也就是说,一堂高效率的课,由问题开始(而不是目标,可根据目标提出问题,可由学生与教师分别提出)引导学生经过探究(而不是讲解,可分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进而达到理解应用(而不是机械训练,应用要分层次,习题难易要有梯度,体现多样性、趣味性与系统性)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各学科根据“三段四环节”的基本框架,结合本学科的知识特点和教学实际,探究形成适合本学科的最佳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全面推进“问题探究,顺势导学”教学模式,我们对四环节的落实作了具体的要求。

1.导入设疑。该环节包括两层含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目标,提出问题。此环节的创设情境可以是与新课有关的儿歌、谜语、故事、游戏,也可以是学生课前的预习展示,还可以是服务于本节课的基本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忆旧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要创设知识的不平衡,从而导入学习新知的需要和问题的提出。

明确目标,提出问题。首先向学生明确学习新知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根据目标和知识的不平衡提出问题。本环节教师备课中要有问题预设。充分估计学生可能提出哪些问题,哪些问题虽然重要,学生可能提不出来,需要教师引导或直接提出来。此环节的进行方式,也可以不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或主题图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总之,教师在施教时,要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按教师的预设体现在板书上,以利于学生自学。

2.自学解疑。该环节采取自主探索、课本验证的方式。此环节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教师出示自学提纲,生本互动,让学生读书、查字典等,也可以针对问题提出假设,做题或动手操作、拼摆、实验验证。总之,本环节是以学生独立思考、操作、验证、发现为主。此时学生精力高度集中,习惯培养和潜能开发效率达到了极致,真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3.讨论释疑。该环节即合作交流,释疑建模。此环节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广泛开展各种不同组合的交流学习活动(教师备课时,要写出问题、预设结果和学习指导)。学生把自主探索的成果和未能解决的问题,清晰地表达给同桌或四人小组成员,在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提交到大组或全班解决,教师要给学生创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和空间,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通过展示对话来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用发现激活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学生自觉思考,鼓励学生创新,促使学生思想火花的碰撞,宽容地接纳生成,理智地认识生成,合理地筛选生成,高效地运用生成。再生问题,共同解决。于是,学生想表达、展现、交流、被评价、证实自我的本能需求得到满足,那种好奇、探究、怀疑、充实自我的天性得到彰显。这一环节教师还要在学生充分的探究、交流的基础上,在学生思维有障碍时,给学生铺路搭桥式地适当引导,在学生已初步理解、交流欲说则不能或欲说说不完整时,规范地帮助学生总结认识规律,即释疑建模。

4.应用拓展。该环节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尝试训练,达标补救;第二个层次是应用拓展,情感升华。第一层次是评价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练习设计应是教学目标中所涉及的基本题,即仿例题的题。这类题是课标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学需生”一个不掉队的题,即下要保底。第二层次的习题设计应是教学目标中所涉及的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且较灵活、难度较大的题,或是与旧知易混易错的题,这类题是“优需生”(智能优势)练习的提高题,这是课标的弹性要求,即上不封顶。教师要引思路、引方法、分层次训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到此为止,国家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的前两项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过程与方法,已基本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项,虽然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但在第三、四大环节中,是最佳升华时机。教师要在关注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五好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充分的爱,满足学生的安全感,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使学生体验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和谐的课堂。课堂内人际交往和谐,思维、情感和谐,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真正落实新修改课程标准的“四基”要求: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生活经验、基本学科思想和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展个性,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中成长,教师的能力在课堂中提升。

在此基础上,各学科根据“三段四环节”的大体框架及其具体要求,结合本学科的知识特点和教学实际,探究形成适合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深入的研究,各科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设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规范加创新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服务。逐渐形成了各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教材,也归纳梳理出较固定但又灵活的教学模式。可以是五环节、六环节……也可以是某几个环节在同一节课中的循环应用或调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和课堂文化的策略对学校发展起到了有效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如数学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释疑建模——应用拓展,总结升华。语文精讲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为:预习展示,提出问题——自读自悟,解决问题——交流反馈,点拨疑难——再读再悟,体验应用。英语精讲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新词试读,反馈验证——句型讲解,语篇感悟——交流点拨,应用拓展。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自主探究——合作实验,验证假设——交流反馈,应用拓展。(www.daowen.com)

教师们还根据学科特点和自己的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语文课提出“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数学用倡导求异、激励质疑、师生角色互换的方法,促使教学从教到学的转变;英语创设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语言中学习语言;音乐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浓浓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潜在的想象和创新;美术的“五步趣味教学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与创作的持久兴趣;科学课紧紧抓住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尝试。大框架下的自主创新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促进了教师个性教学风格的形成。

为保证课题顺利推进,我们制订了详尽的实施计划,2012年从构建、成型、深化、完善、总结五个阶段来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构建阶段——2012年6月至8月)。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科主任为副组长,培训师、部主任为领导组成员的领导小组。研讨、分析、提出初步构想,对教师进行基础培训,并在8月底对各学科部分教师按新方案进行备课、审课、磨课完善,为新学期用新的教学模式上课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成型阶段之一——2012年9月至2013年元月)。顺势导学课堂领导小组成员,要投入80%的精力,审定教案(教研组长一审教案,交培训师二审,修改满意后方可上课。教学校长、教导主任要对教案及时抽查),跟盯听课,及时评课研讨,及时调整方案。然后按周计划,培训师作出本学科顺势课堂教学总结,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学科骨干教师做顺势课堂示范课;培训师再度总结、点拨指明方向;被帮扶教师做研究课;培训师写出阶段性总结。最后进行校级优质课教师评选。

第三阶段(成型阶段之二——2013年2月至6月)。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巩固成果,继续分学段探究本学科所剩课型的教学模式。尤其要在如何引导小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以解决问题为思维导向,深入开展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有效进行小组合作交流。3月份对河南省民办教育研究会300多人做25个班的推门公开课。5月份要参加河南省民办教育研究会组织的语文、数学、英语优质课比赛。体育、音乐、美术也要加大研究力度。各学科都根据本学科的知识特点和教学实际,设计出了适合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教材特点,经过探索研讨,也归纳梳理出较固定但又灵活的教学模式。在部级评选顺势课堂优质课的基础上,评出校级研究型优质课教师,6月份再次评出校级优质课教师。

第四阶段(深化阶段——2013年7月至2014年元月)。9月份再次评出校级优质课的任课教师,以评校级“问题探究,顺势导学”优质课教师为契机,再次审定完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精讲课的导学案,确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所剩课型和体育、音乐、美术、信息学科的问题探究、顺势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审定教案,并进行磨课、评课及优质课评选。2013年12月把各学科各种课型的“问题探究,顺势导学”课堂教学的优质精品教案装订成册,充实教学资源。

“问题探究,顺势导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施,使课堂教学从“先教后学”走向“先学后导”,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学习兴趣,养成了利用课本和资料完成预习作业的习惯;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养成参与课堂讨论,倾听老师和同学意见并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会观察、善思考、好质疑、爱探究、能合作、乐表达的目的。同时,这种课堂教学还丰富了学生情感,开发了学生潜能,张扬了学生个性。

通过小学“问题探究,顺势导学”课堂实践研究,激发了师生的激情和创造力,不仅使教师的导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了较大的转变,以前教师过度关注学习结果,注重备教材、教法,强调教案和讲授要准、全、细,课前写教案,上课读教案,讲得多,不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困惑、质疑,学生按教师的“套路”学习,缺少深入思考和自己的见解,很少有所生成。现在是立足学生的学,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展示的平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教师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理智地看待生成,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以“铺路架桥”的方式,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究,强化了问题意识,思维的深度得到了拓展,思维多元纷呈,激发了学习的参与性和兴趣,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顺势课堂研讨

教师更深入理解了“教学”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学生心智的火焰,把学生的内在潜质开挖、激发出来,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运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求知的习惯。教师通过研模——建模——用模三个步骤,经过研、说、讲、评、反思的过程,增强了教师的教学内功,培养了一批名师培养对象、骨干教师、达标教师,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