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培养孩童的社会性与人际交往能力

如何培养孩童的社会性与人际交往能力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社会性和人的智能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启元的顺势教育把培养孩童的社会性,尤其是孩童与人相处的能力作为重要任务。背景材料4.1:注意五种反教育行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都是有损学生人格的反教育行为。反教育行为,学校中存在,也反映在社会、家庭中。

如何培养孩童的社会性与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性简单地说就是群体性,它是作为自然界中高级动物的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性是人作为集体活动中的个体,或作为社会的一员,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有利于集体存在和发展的特性,如群体性、利他性、协作性、依赖性以及更加高级的自觉性等。社会性是个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存的属性。

人的社会性和人的智能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一个人智能的发展程度决定着他在社会中解决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决定着一个人和他人之间是否相容,是否会发生冲突。一个人解决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越强,他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冲突就会越小,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性特征也就会自然显现;反之亦然,如果一个人解决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越低,他与其他个体间的冲突就会越严重,这个人甚至有可能表现出违背社会性一般原则的行为,给群体带来危害,可见人的智能对于人的社会性占支配地位。

启元的顺势教育把培养孩童的社会性,尤其是孩童与人相处的能力作为重要任务。顺势教育通过顺势课堂构建与环境创设影响等方式,向孩童充分灌输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等有利于群体发展和巩固的思想;鼓励孩童顾大局、识大体,能够看大节、看主流、看发展,用战略眼光看待人和事物;引导孩童牢固树立和平共处、互助友爱、合作共赢的观念,让孩童根深蒂固地具备合作精神及与人相处的素质和能力。

背景材料4.1:注意五种反教育行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的职责是敬业爱生,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但是现实教育实践中却常出现一些“反教育行为”,启元教育对此持否定态度。

行为一: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反教育行为之一,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特别歧视所谓“差生”“后进生”。

前几年山西某报登过一篇文章,标题为“谁毁了我一生?”,讲述一名非重点学校学生考上重点高中后,受到重点学校一位英语教师歧视。该教师常用语言伤害这位学生,使其功课一落千丈,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当前有些学校设重点班或实验班,有的教师对非实验班的学生歧视,说非实验班的学生都是“烂学生”,使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有些班主任甚至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学生的缺点。这都是有损学生人格的反教育行为。

行为二:用暴力对待“后进生”

以前,电视里曝光过这样一件事,杭州有一所西点男子学校,用黄连辣椒、鞭子等惩治顽皮的儿童,画面上还展示了一名儿童背上的条条鞭痕。这种反教育行为严重违反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种违法行为。此外,家长体罚子女的事也屡见不鲜。这都是违背法律和教育规律的行为,我们是不是应该与之斗争?(www.daowen.com)

行为三:用非人性的标语督促学生学习

反教育行为之三,是用非人性的标语口号来督促学生拼命学习。有一所学校高三班的黑板上方贴着这样的标语:“生时何必多睡,死后自然长眠。”何等惊人!类似的标语口号常见于高三毕业班上。这不仅不利于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而且会增加学生的压力;把学生捆绑在分数的战车上,更不利于学生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

行为四:在学习中提倡竞争

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讲竞争,社会上竞争激烈,因此应该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历代教育家都不主张学生在竞争中学习。

学校应该营造互相切磋、互相借鉴、互相帮助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共同进步。但现在学校却强调竞争,学生间互相保密、互相歧视。有一个学生考了一百分,回家大哭一场。母亲问她:“考了一百分为什么大哭?”女儿说:“因为还有一个同学也考了一百分。”这种竞争滋生了嫉贤妒能的心态,是不是也是一种反教育行为?

行为五:拔苗助长

对学生实施过度的教育,过早地给儿童加重学习任务,用沉重的学习负担剥夺其幸福的童年。这不仅使儿童身体受到损害,而且也使其社会情感受到扭曲。江苏瓜农施用膨大剂,使未成熟西瓜在地里裂开。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在向学生施用膨大剂?这值得大家反思。

反教育行为,学校中存在,也反映在社会、家庭中。陶行知先生说过,好教育培养出好人,坏教育培养出坏人。反教育就是一种坏教育,学校、家庭、社会都要与之斗争,特别是学校,作为专门育人的阵地,更要坚决与之斗争。

(顾明远文,摘自《中国教育报》2016年8月29日,有删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