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顺势教育:孩童身心和谐健康快乐,成功前提

顺势教育:孩童身心和谐健康快乐,成功前提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身心和谐、健康快乐是成才与成功的前提和基础。顺势教育首先要实现孩子们内在的身心和谐、健康快乐。我们既要反对盲从,更要从我国教育的实际出发,以辩证的观点审视身心和谐、快乐。促进孩童身心和谐发展,就必须使孩童拥有健康的体魄、稳定的情绪、平和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合群的性格。它是一个人学习和事业的基础,也是身心和谐的载体。促进孩童身心和谐发展,还必须确立使孩童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顺势教育:孩童身心和谐健康快乐,成功前提

身心和谐、健康快乐是成才与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曾有学者对“和谐”作了以下精辟的阐释:“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身心和谐”。其实,每个人都是社会当中的一个个体,社会要想实现真正的和谐,首先要实现每个独立的个体能够身心和谐。“人的身心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是“人的身心和谐”的条件。

顺势教育首先要实现孩子们内在的身心和谐、健康快乐。每个人都有身、心两个方面。“身”是指人体的生理组织及身体的技能。“心”是指人的心理或精神活动,通常用知、情、意来概括。健康是身心和谐的基础,也是身心和谐的结果。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它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从定义来看,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为了促进个体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实现个人行为与社会追求相和谐,基础是个人的身心和谐。“快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舶来品”,是以前我们传统教育教学中所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顺势教育应认真重视的一个问题。我们既要反对盲从,更要从我国教育的实际出发,以辩证的观点审视身心和谐、快乐。

追求身心和谐、健康快乐,最主要的在于对自我的认知与了解,正如苏格拉底(Socrates)所言:“认识你自己。”毋庸讳言,由于经济形态多样化、价值判断多元化、社会阶层多样化的现状,加之社会竞争的加剧、家庭变故等客观原因,我们普通人不仅是躯体的“亚健康”,更是心理的“亚健康”状态。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累、失眠、厌倦工作、厌倦学习等状态就是心理“亚健康”的具体表现,这些如不及时正视、有效调整与疏导,有的可能发展为抑郁症、强迫症、歇斯底里症等心理疾病。在不健康心理状态下,人就像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其所见、所闻、所感都被染上了偏见的色彩,无法看到个人的真实、人与人存在的真实、世界的真实,这种心态影响下的社会关系,很难实现与家庭、亲友、同事之间的和睦和谐。社会关系之所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善待自己的结果。

实现身心和谐和健康快乐,一要顺其自然。一切顺其自然,不要计较太多,计较得越多,越容易患得患失,总觉得痛苦,感觉失去的多。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幸福指数”的指标,大多数人可能认同:幸福不仅是有车有房有钞票,幸福也是一种身体健康、一种心态的舒适坦然,是一种可以诚信共处的社会关系,还是一种与自然系统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感受。二要心态平和。其实很多事情看开了也就没事了,遇到事情多往积极的方面想,坚信明天是美好的,日子会一天一天好起来,这样就不会总是有是非之心了,心态自然就平和了。三要兴趣爱好广泛。培养一两项兴趣爱好,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精力就会集中到喜欢的事情上面,自然就不会去计较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个自然会快乐一些。四要塑造阳光心态。只有人的身与心的和谐,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才能正确地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追求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下,重视并解决“人的身心和谐”问题,于自己于家庭于社会均大有裨益。

促进孩童身心和谐发展,就必须使孩童拥有健康的体魄、稳定的情绪、平和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合群的性格。

第一,健康的体魄。它是一个人学习和事业的基础,也是身心和谐的载体。“身体是事业的本钱”,只有保持健康的体魄,才会有身心的和谐。健康的身体使人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朝气蓬勃,奋发向上;使人行动迅速,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观察敏锐。(www.daowen.com)

第二,稳定的情绪。情绪和身心和谐关系密切,能否适时控制和调节情绪对身心是否和谐影响很大。情绪是主体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一个人情绪波动,患得患失,喜怒无常,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从而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据耶鲁大学门诊部统计,在所有求医的病人中,因情绪紧张而致病者占76%。因此,国外长寿学家胡夫·兰德(Khufu Rand)在《人生长寿法》一书中指出:“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和夭亡的是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情绪稳定的人通常能够体验较多的积极情绪,拥有平和愉悦的心理状态,对周围的人、事、物和环境较满意,能够冷静地判断事物和处理事件等,即使遭遇消极情绪,也能够较快地恢复到正常水平。

第三,平和的心态。自我身心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和的心态。从心理学角度说,平和的心态就是主观追求与客观现实比较顺和的状态。心平才能气和,内和才能外顺。只有心态平和,才能理性处理所欲与所得的关系,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一个人如果内心失调,心中充满焦躁、郁闷甚至仇恨,经常同自己过不去,同周围环境过不去,那么身心和谐就无从谈起。

第四,坚强的意志。意志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精神力量,其主要表现是心理承受力强,自控力好、意志力强的孩童在遇到挫折时,能够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面对现实,找出失败的原因,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困难和挫折,直到目标实现。意志薄弱的孩童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改变行为的方向,回避现实,封闭自我,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其结果不仅影响目标的实现,同时还会降低自己的自信心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甚至出现意志消沉和精神障碍。

第五,合群的性格。合群是一种愿意且善于同他人在一起的心理倾向。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一个拒绝把自己融入集体的人,孤独肯定格外垂青他。”可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有交往的需要,有合群的需要。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离群,就会导致性格忧郁、孤僻,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促进孩童身心和谐发展,还必须确立使孩童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和谐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和现代化教育的系统理论与方法论为指导,以学校整体结构达到优化组合为前提,以和谐育人、和谐教学、和谐活动、和谐的环境建设以及充分发挥教育的综合影响力为基础,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学习,发展个性,健康成长,在智能、情商、品质诸方面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本质是“和谐”,教育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