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顺势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国际化成果

顺势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国际化成果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民间媒体乃至官方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些中国新文化的建设者对民族精神的关注,无疑同样显示了民族精神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的基石。“国际理解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顺势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国际化成果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民间媒体乃至官方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几千年来民族发展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资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民族精神是极其丰富的且是开放而发展的,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伟大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民族精神和精深博大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我们今天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支撑作用。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1]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以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的思想主张,同样适用于民族精神问题。而在一般意义上,我们所说的“民族精神”通常指前者——健康而优秀的民族精神。

放眼世界文明的发展历史,放眼近现代欧洲、北美以及日本等地区或国家的发展轨迹,再回首近两个世纪来中华民族所走过的道路以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风雨历程,我们的确能发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发展,往往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20世纪初德国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一名著,实际上是学者们从一个侧面,来关注和探讨了资本主义之所以在欧洲萌芽与发展的精神文化因素。而20世纪初叶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等一批新文化“闯将”的重要工作,就是从中国的“国民性”这一角度探究中国民族精神的特征和缺陷,并希望变革和建立新的民族精神以振兴国家,振兴民族。这些中国新文化的建设者对民族精神的关注,无疑同样显示了民族精神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的基石。只有民族的,才有世界的。“国际理解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每个民族都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的文明大厦添砖加瓦,大小河流最后都将汇入大海。因此,任何一种文化的民族和国家应该做到既要学会与别人共存,又要学会向别人学习,学习别的民族文化中的有益成分。(www.daowen.com)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讲述《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中讲到,全球化以这样一个速度席卷全球,尤其是四分之一的华语人口,可能是更有一种责任去追问自己说,我到底给全球的文化体制的健康跟多元的这个方向,作出了多少贡献?我们可以作什么贡献?对于我们来说,需要提高英语的能力,主要在于提高我们使用这一个工具的能力。但是工具跟你的灵魂不能把它混为一谈,你自己对于汉语和中华民族文化掌握得最深与最高的境界,才是你的灵魂。英语水平的提高,只是你如何把你这个汉语所创造出来的最精彩的东西,输出去的一个手段,一个办法。我只是学会了国际化去铺铁轨,但是火车里头要输出什么东西,那个内容必须是我自己的内容。全球化跟国际化这样子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它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可能是,你到底找不找得到那一个铁轨跟铁轨衔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找到那个点之后,大概就可以在席卷而来的那个全球化的大浪里头,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

正如龙应台所讲的,在全球化、国际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我们从事国际化教育,学习其他民族国家的异域文化,必然要从首先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入手,因为这是我们的灵魂,迷失自己,同样也学不到别人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