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的素质教育理论实践成果

当代中国的素质教育理论实践成果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世界范围来讲,“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与人类教育文明进步的产物。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除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外,更多的是以对应试教育的反思与批判为逻辑起点的。

当代中国的素质教育理论实践成果

从世界范围来讲,“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与人类教育文明进步的产物。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种种困境,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转变,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开展素质教育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为了抢占经济和科技的制高点,全球性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这种竞争又是以合作为前提,民族经济之间越来越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日益取决于他国和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这种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出现,对我们的人才素质培养提出了挑战。日本较早提出了“国际人”的人才培养要求,日本提出“为培养具有国际社会生活能力的日本人,应加强国际理解的教育”。1994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一份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指出教育应该具有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22]

第二,开展素质教育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对社会的危害等负面影响,与此同时也对人类整体素质提出挑战。人类社会发生了几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带来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与飞跃,但也产生了一系列世界性的问题,如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心病加剧、价值标准失范、道德滑坡等。“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对善和恶都会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如果不开展素质教育,一旦缺失了人文精神和道德底线,科学技术就会变成杀人的工具,这种现象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已经重复出现过多次。

第三,开展素质教育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知识时代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知识已渗透到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领域并处于中心的位置;二是知识制约并决定了经济、产业发展的方向、结构和水平,并且成为一种产业;三是知识已成为权力的象征,成为能影响财富、政治权力的最重要权力的来源。法国《回声报》2000年5月9日发表题为《人才战加剧》的文章,指出“现在已进入人才时代,企业的价值取决于它的人才,领导干部的素质至关重要”。可以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就是“知识的差距”。要赢得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我们需要的已不再是“考试英雄”,而是“创新英雄”,这就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使素质教育呼之欲出。

但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除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外,更多的是以对应试教育的反思与批判为逻辑起点的。综前所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这差不多是一种共识。但是,这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工具理性的驱使,导致了我国教育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只重视科学技能和专业知识教育而轻视人文素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道路,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应试教育道路。这种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学目标,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作为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而它是一种十分狭隘的追求短期效应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模式脱离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引起一系列消极后果。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人为地造成教育的不平等。应试教育的机制是选拔机制,只面对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和排斥了多数分数低和升学无望的学生,甚至导致许多所谓的差生惧于竞争的压力而辍学。

——教育目标的狭隘化与功利性。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更趋向功利性。在此种情况下,应试教育偏重于与应试相关的知识,忽视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比如忽视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审美观、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窄,甚至造成个性畸形发展。正如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所说:“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23]

——智育目标的片面化。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传授,忽视发展,把学习局限于课本,强调反复强化训练,挤占了学生参与有益于智育发展的课外活动。使有些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局限于课本知识内,通过各种机械的学习和训练来获取考试成绩的高分数,但作为现代人应有的素质却非常贫乏,手拿高分成绩单,却缺少应有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生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由于开展应试教育、重理轻文,造成学生人文素质的低下,缺乏人文关怀。学生只看重自己的学习成绩,缺少对他人的和社会的关心,甚至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

——阻碍学生个性发展,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应试教育是以封闭式传授知识为主,所有的教学设置和活动安排都是既定的,使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常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即所谓的以“标准答案”为导向。“标准答案”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缺少丰富的个性和创造性,缺少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的实践能力贫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束缚,甚至被扼杀了。

——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师素质的提高。学校的整个工作都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开展,学校管理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评定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升学率,教育的任务演化成了一味地追求分数,教师只能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这严重局限了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素质的提高。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近年来,多次课程改革不断减少教学内容,降低难度,但升学大战迫使学生在校内减下的负担又在课外重新补上,结果是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压力。

——形成严重的考试弊端。应试教育歪曲了考试的功能,分数成为学生的命根儿,考试成为教师的法宝。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反馈和服务教学,反而成了教学的目的。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直接导致考试作弊泛滥,诚信意识淡化。

——缺乏社会基础。应试教育是只注重对学生考试分数的考查,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造成学生缺乏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因而,应试教育是一种缺陷教育。

以上诸多弊端的存在,使得我们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很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之根本目标。所以,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和模式,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1996年,我国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4]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大创新,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正确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成为我们必须认真加以研究的课题。

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创新教育理念。要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要,改革传统的以社会整合为唯一目的的功利化、工具化和实用化的教学理念,从而更加注重人的社会德性的培育,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的、能够主宰自己生活并承担一定社会责任与充满高尚情趣的人。

2.转变学生地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以及整个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正确引导、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学会自尊、自信、自律等。

3.提升教师素质。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教学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拓宽学生知识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探究事物的潜能。

4.优化课程体系。形成以教师、家长、学生和专家为核心,根据“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共同来选择和设计每个学校的基本课程,逐步实现课程内容的优化,逐步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逐步形成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科学完善的教育格局。

5.加强人文融合。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人们道德水平的下降等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科技的进步,更需要高度的人文关切,需要人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思想品质。

6.开展家校共建。实施素质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和家庭各方面都要严格、认真科学地履行各自的职责,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与成才。学校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家庭端正培养孩子的成长与成才观,不能单一地过分强调孩子的考试成绩,改变传统的“上大学,当大官,挣大钱”的偏见;社会各方面树立科学的用人观,改变过去过分地偏重学历的用人观念,注重对人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考查,最终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融合。

【注释】

[1]《论语·阳货》(www.daowen.com)

[2]《论语·卫灵公

[3]《论语·宪问》

[4]《论语·八佾》

[5]《论语·雍也》

[6]《论语·为政》

[7]《论语·述而》

[8]《论语·学而》

[9]《论语·阳货》

[10][英]汤因比著,荀春生等译.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C].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

[11]吴德耀.古今人对孔子的评价[J].走向世界.1989(5).

[12][美]奈勒.存在主义与教育[M].见白恩斯,白劳纳著,瞿菊农译.当代资产阶级教育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13]Historic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chapter 9,Humanistic Psychology,Theory,Postulates and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Processes,by Don E.Hamachek.

[14]转引自郭为藩.科技时代的人文教育[M].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7:3~4.

[1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90.

[1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7]沈雪松.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攀登,2007(5).

[18][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9][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0][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21][美]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R].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3]刘丰.打包中国教育——打造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2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1996.06.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