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源头,在西方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Socrates)和柏拉图(Plato)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最后是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知识的“产婆术”。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柏拉图不仅是一个哲学家,而且是一个教育家。他关于幼儿教育、女子教育、音乐文艺教育、体育及军事教育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甚至主张胎教。柏拉图特别重视对儿童的音乐文艺教育和体育教育,认为应将音乐教育与体育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不仅非常重视对男子的教育,而且提倡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他是西方第一位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家。
文艺复兴后,从17世纪的夸美纽斯(Comenius)到18世纪的卢梭(Ronsseau)、狄德罗(Duderit)再到康德(Kant)、费希特(Fichte)等人,直到裴斯泰洛齐(Pestalozzi)和赫尔巴特(Herbart),古典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达到了终结,登上了顶峰,其中思想成就最大者当非卢梭莫属。他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属性。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卢梭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地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来获得知识和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富有见识。从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指出,教育应该注意儿童的年龄特性。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内容是不同的。卢梭认为,人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在幼儿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在卢梭等西方教育家看来,人具有潜在的善性,应该设计一种理想的社会,通过教育使其人格完善。这一时期人文主义者从批判经院主义教育出发,强调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主张拓宽学科课程内容和学科范围,提倡使用新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www.daowen.com)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不像古典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那样脉络清晰,它是一个包括众多教育流派的庞杂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主要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一是19世纪初产生的新人文主义教育倾向。新人文主义教育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继续和发展,它具有尊重历史文化及调和发展的特点;二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是:二战后,虽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但知识成为工具,人异化为物的现象日益严重,人日益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人们普遍面临着外部价值标准瓦解的困扰和价值观念丧失的精神危机,因而转向从内心世界寻求价值目标。而人本化教育思潮正是顺应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它以培养“自我实现”的人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价值、自由、道德、理性、情感,把学生当作整体的人和形成过程中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