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员宋丹丹在初为人母时感叹道:“如果做父母的给了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在教育的时候顺势而为,以平等的态度去接触孩子的内心世界,那所有的孩子都会拥有一个明亮、快乐、幽默、不自私自利的、充满爱的健康人格。”其实,作为父母和家庭如此,作为教师和学校何尝不是如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有顺势而为、顺势而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遵循“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宇宙自然秩序与规律而教育
顺势而教育就要遵循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宇宙自然与秩序规律施教,教材、教程、教学模式及教法都要围绕其考虑。要坚信孩子是大自然之子,具有自发、自然,学习借鉴他人、自然与社会的悟性及能力。
(二)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而教育
顺势而教育就是要遵守教育自身的规律,尤其是要因材施教,要明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一个孩子成长的道路都充满着个性,要高度重视与掌握教育孩子的艺术性和尺度,把教育的过程提升到一个精神追求、兴趣与美的享受的过程,还要掌握孩童的心理活动,补充儿童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做到从书本到实践的衔接。
顺势而教育就是要顺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而教育。孩童身心发展有其阶段性特点和客观规律可循,如果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就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使孩子讨厌学习、讨厌老师、讨厌学校、讨厌家长。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深入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特点和规律,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不同需要、不同兴趣、不同的心理特征。在不同阶段,对孩子进行教育应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学龄前孩子教育主要侧重于孩子良好性情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断言,个性的培养在孩子一生中的最初三五年内就完成了,以后进行的一切工作都是再教育。但是,许多年轻的家长缺乏育人的意识,他们认为孩子小,不懂事,等长大些,上学时再进行教育也不迟,不加以引导,以至于让孩子随心所欲,不受限制。没有约束,没有规矩,孩子就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惯。
(三)顺应孩子兴趣和需要而教育(www.daowen.com)
古时候大禹治水重在疏导。大禹的父亲为什么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有把水制服呢?原因就是他采用的方法是“堵”,而大禹用“引”的方法挖渠疏导,化洪流为细流而制服了水。东方智慧讲究顺势而为,运用在我们教育上就是多引导,而非简单粗暴地去限制孩子的兴趣。因此,学校教育应以发展能力、培养学习的兴趣为重点。著名学者李德彼特(C.Leadbeat)指出,要建立知识的社会,教育制度上要有所变革,即首先要重新定义教育的目的。教育不宜再视为让小孩子获得足够的知识,可以展开成人的生活为目的。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是灌输知识,而是发展能力,尤其是基本的语文与数学能力,对他人负责的行为能力,以及培养创造与合作的能力至为重要。而传统教育做得最差的,也是知识社会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和能力。[2]
背景材料1.2:课堂顺势为学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在音乐教室里,我正陶醉在《回忆》的旋律中,上课的学生来了。“嘿!这是什么呀?蛮好听的。”“这是《猫》。”“前几天人民大会堂刚演完,票巨贵。”听着学生们的对话,语气里充满着兴奋和好奇。我迟疑了一下,直到上课铃响了,才把碟机关上。在我组织教学后,告诉同学们今天的教学内容是欣赏中国最有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时,教室里突然一阵骚乱,有一位胆子大的学生说:“老师,给我们介绍《猫》吧,我们想看《猫》。”接着的几乎是全班都在恳求着我。看着同学们从来没有过的兴奋和渴望的眼神,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正是贯彻新课标所提倡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想要、教他们想学的好时机吗?既然学生有意向要看《猫》,我何不抓住他们的兴趣,顺势而为呢?于是我决定同意学生们的建议,临时更换内容,接着就给同学们介绍音乐剧《猫》。接下来的一节课,我向同学们介绍一切关于《猫》的背景、轶事。介绍了音乐剧、托尼奖、韦伯、沙拉·布莱曼,欣赏了“猫的命名”“点点猫”“摇滚猫”“回忆”等经典片段,并间插着同学、老师的点滴体会与感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同学们从来没有像这节课这样专注过音乐,专注过音乐作品,专注过音乐课。下课铃响了,初次步入音乐剧殿堂的孩子们还久久不愿离去,一直缠着我问:“老师,这盘是在哪儿买的?”“老师,您还有别的音乐剧盘吗?”“老师,您能把盘借我吗?”“老师,中国有音乐剧吗?”……我被学生的热情所感染,尽量详细解答他们的问题,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兴趣的力量以及音乐的魅力。[3]
显然,这位音乐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使教材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顺势而教育就是要顺应孩子需要而教育。教育不光是教会孩子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自己去学习知识的能力。在信息化的今天,知识量是相当大的,教育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孩子,而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其所需的方法和能力,更多的知识要靠孩子自己去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根据孩童自己的需要学会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运用。例如,有许多年轻的家长是依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兴趣,自己的需要,随心所欲地教育年幼的孩子。他们把年幼的孩子当作生活中的乐趣,逗孩子玩,过分地打扮孩子,夸孩子漂亮、聪明,在心理上满足孩子一切愿望,总是向孩子许愿,买许多贵重的玩具。但孩子并不爱惜这些他不需要的玩具,也不珍惜属于他的各种他不需要的东西,进而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