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顺势教育:认清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世界态势

顺势教育:认清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世界态势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势”首先是指态势,即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势,这也是“势”的本义。顺势教育所要研究的状态和形势,包括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当今世界发展态势以及自然万物可持续发展的形势。在这一条件下,我们更应当清醒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也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定这一时期,我国要“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顺势教育:认清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世界态势

“势”首先是指态势,即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势,这也是“势”的本义。顺势教育所要研究的状态和形势,包括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当今世界发展态势以及自然万物可持续发展的形势。

(一)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有许多新的危机、新的问题等待解决,教育发展日益多元化。在这一条件下,我们更应当清醒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

人类社会是整个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部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人类社会的形成主要不是人的生理组织与生理机能进化的生物学过程,而是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类共同活动和相互交往等社会关系形成的过程。人类的直接祖先——类人猿曾经是一种群居动物,它们在严酷的大自然面前不得不以群体的联合力量和集体活动来弥补个体能力的不足。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其内在活力在于其自身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不可逆转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曾说:“当今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也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定这一时期,我国要“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世纪伟人邓小平顺应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与世界经济形势风云变幻的态势,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伟人们的话语犹在耳畔,他们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改革和发展也要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不管是什么时候,或是哪个国家,能够立国强大并且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靠的就是教育,教育是培养国家建设者的大事。如果教育不好,那这个国家也就很危险了。作为教育者来讲,要洞察人类社会发展潮流并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每一位受教育者个性及全面和谐发展提供支持,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原动力

(二)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态势

当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对世界发展态势的把握。纵观世界各国,在二战以后的发展中都经历了各自特殊的发展过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谋求发展,战后走上独立的不发达国家也在不断探索自己发展的道路。与谋求战后重建、恢复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理念和教育思想,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尤其近年来,从世界格局上看,无论国家大小,其国家及公民的文化与个性展示及顺逆角逐逐步凸显出来,出现多元文化并举、多种声音并存。但同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遵循顺势而为、人本回归、崇尚自然和谐的发展、彰显个性,已逐步成为当今世界普世文化价值观及当代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实现了从物本主义到人本主义、从片面发展观到全面发展观、从自发发展观到协调发展观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既是人类自我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意识日益觉醒的结果,更是人类社会发展日趋合理化与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21世纪,世界经济正经历着巨大的转折与变革,经历着不可避免的动荡和震动。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知识社会过渡,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制度安排尚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这一巨大的变化。发展必然要引起相应的变革,变革需要一定的过程,并付出必要的代价。这正是当今世界经济既显现出新时代的曙光,又陷入各种矛盾和困境之中的根本原因所在。当今世界经济最主要的发展趋势,即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其他种种趋势都与这两大趋势有密切的关系,都是在两大趋势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面对社会生活的信息化,人类社会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或knowledge based 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对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提出了直接的挑战。随着信息、教育、通信等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产业的巨大产出和展现出的骤然增长的就业前景,必将导致对无形资产——教育的大规模投资。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将以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创新为前提,在变化的速度和跨度上将显现出跳跃式发展的特征。在经济增长方式方面,知识可以低成本地不断复制并实现报酬递增,使经济的增长可能走出依赖资源的模式。这不仅使经济的长期增长成为可能,还使经济活动始终伴随着学习进行,使教育融入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同时,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终生学习成为必要,接受教育和学习成为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内容。(www.daowen.com)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一个表明动态的概念,它表明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文化、经济贸易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对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纷纷引起研究热潮。面对全球化,要求教育不断拓展其全球视野,致力于培养合格的世界公民。著名社会经济学家法兰西大学院士蒲吉兰(GuilhemFabre)教授把知识产权比作21世纪的黑金,他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唤醒创造精神与批判意识,强调知识的跨文化传授与交流,认为教育不可过度强调纯粹记忆,而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表达能力。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教育就是要增强公民的参与能力,使其能够开展更广泛、更自由、更丰富的对外交流。目前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教育发展目标的制定主要考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两大需要。在经济方面,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全球化竞争语境下的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在社会方面,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充分挖掘个人潜能,突出个人优势,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达到百花竞放,百业兴旺,使人才成为能够顺应全球化发展大潮的社会成员。

全球化时代呼唤全球胸怀和全球视野的人的教育和培养。全球的胸怀与视野,是指以开阔、理性的全球视野、人类视野来认识、对待我国和世界的历史与现实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全球的胸怀与视野的内涵大致有三个各具独立性又有内在联系的层面。(1)知识视野层面。这是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要求学生具备足够开阔的知识视野,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征。(2)认识能力层面。这是全球的胸怀与视野的核心。它要求学生以博大的胸怀、自尊理性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认识世界历史的一体化和多样性,认识我国和世界的互动关系,尊重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差异,尊重其他族群及其历史文化。(3)思想品质层面。这是全球的胸怀与视野的升华。它要求学生立足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立足于我国的现代化事业,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具有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历史责任感。

(三)顺应自然万物可持续发展形势

顺应自然万物发展形势,就要坚持和弘扬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提出的。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现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提出:“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Lester R.Brown)出版了《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作者是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Gro Harlem Brundtland)夫人。作为挪威首位女性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并引用,这个定义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人类是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核心,他们有权获得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健康而丰富的生活。

教育对人类的作用功不可没且一枝独秀。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到教育领域,就是要秉承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即教育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长效发展、可持续发展。在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高峰会议上阐明的四个人类可持续发展原则反映在“德洛尔报告”中,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应提供以下能力:(1)认识挑战;(2)集体责任和建设性合作;(3)果断行动;(4)人类尊严的不可分性;(5)学习了解,学习共同生活,学习去做。

联合国大会宣布,在2005年至2014年的这10年的时间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10年教育,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在这10年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他们国家各个相关层次的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纲领》详细描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点,并阐明了它与其他主要国际教育计划和重要任务之间的关系。这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和教育以及一些关键问题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贫困缓解、性别平等、健康促进、社会和经济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保存和保护,农村改革、人权、和平、国际理解、文化和语言多样性,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应用。

可见,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变革和提高人们将社会理想转变成现实能力的主要力量和手段。教育不仅提供科学与技术、技能,还为追求和应用这些技能提供动力、证明和社会支持。现在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需要通过教育培养未来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开始被视为一个学习如何在考虑到经济、生态和所有社会平等的前提下作出决策的过程。培养这种以未来为导向的思维能力是教育的一个关键任务。

这也为教育开拓了一个新的视野,它帮助各个年龄段的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了解到一些会威胁人类未来的问题的复杂性和相互联系,例如贫困、浪费、环境恶化、城市退化、人口增长、健康、冲突和人权侵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教育新视野强调了未来可持续发展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整体的跨学科的方法,以及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需要进行的改变。这要求我们对教育体系、教育政策和教育工作进行重新审视和重新定位,以使所有人能够以符合文化和当地情况的方式进行决策和行动,解决威胁到我们共同未来的各种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