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金塔长城:明长城建筑揭秘

金塔长城:明长城建筑揭秘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长城与汉长城的走向大体相同,位于汉长城的南侧。金塔境内的明长城墙体主要是夯土墙和壕榨。关城与长城是一体的。这些城堡根据此段长城的位置重要与否而有大小之分,但都建在长城附近,与长城构成掎角之势,一旦有急,招之即来。墙台也是明代长城的重要建筑设施,墙台是突出于城墙之外的台子,上小下大,略似马脸,所以又叫马面。明长城最基本的防守单位是敌台和墙台。

金塔长城:明长城建筑揭秘

长城是我国历史上修筑的最后一道长城,也是修建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工程最坚固、设备最为完善的长城。它是世界上伟大的古建筑工程之一,早已作为地球上人类创造的奇迹载入了世界文明的史册。有人计算过,若将明代修筑长城的砖石、土方,用来修筑一道5米高、1米厚的大墙,可绕地球一周有余。苦难深重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力和生产工具都很落后的条件下,能够创造出如此伟大的建筑物,令世人无不为之钦佩和惊叹。这也充分证明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勤劳勇敢、坚忍不拔、善于用聪明和智慧来创造人间奇迹的。

明长城是由城墙、关城、城堡、墙台、烟墩和驿传等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的。明长城与汉长城的走向大体相同,位于汉长城的南侧。

城墙是长城工程的主体,墙体依材料区分为砖墙、石墙、夯土墙、铲山墙、山险墙、木柞墙、壕榨等型,随地势平险、取材难易而异。砖墙指用青砖砌筑;石墙指用条石砌筑,东起山海关,西至北京居庸关东灰岭口长约600千米的长城就是用这种方法砌筑的;铲山墙指将天然山体铲削成陡立的墙壁;山险墙一般依靠峻峭的山脊用砖石垒砌;木柞墙指树林中的木栅栏墙;壕榨指挖掘壕堑后于一侧培筑土垣。壕沟在明长城防御体系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河西的一些盐碱低洼地带,就用宽大的壕沟防御,深度多在4米以上,口宽达10米,替代城墙。这种壕沟和城墙一起防御关外侵略者的进犯,维护关内的安全。金塔县境内南夹山一带的金(塔)——石(泉子)公路沿线就有一段长约14.1千米的壕沟。金塔境内的明长城墙体主要是夯土墙和壕榨。

关城是出入长城的通道,也是长城防守的重点,建砖砌拱门,上筑城楼和箭楼。一般关城都建两重或数重,其间用砖石墙连接成封闭的城池,有的关城还筑有瓮城、角楼、水关或翼城,城内建登城马道,以备驻屯军及时登城守御。关城与长城是一体的。嘉峪关就是有名的关城。

城堡是屯兵以备战之用的。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守御或千户所城和堡城,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长城内侧,间或有设在墙外的。卫、所城之间相距百余里,卫城周长3千米~4.5千米,千户所城周长4千米~5千米,砖砌城墙,外设马面、角楼,城门建瓮城,有的城门外还筑月城或正对瓮城门的翼城,以加强城门的控守。城内有衙署、营房、民居和寺庙。卫、所城与长城的距离或近或远,在长城内位置适中、地势平缓、便于屯垦的地方而建。堡城可称为堡,间距5千米左右,城周0.5千米~1.5千米,砖包城垣,开1门~2门,建瓮城门。城内有驻军营房、校场、寺庙,边堡同长城的间距一般不超过5千米,遇警时可迅速登城。长城上的敌台和墙台,只能容纳很少的兵士,平时只是起到站岗放哨、遮风避雨的作用。真正有紧急情况,临时从远处调兵遣将恐难解燃眉之急,因此,在长城内侧沿线还建有许多城堡,实际上就是兵营。这些城堡根据此段长城的位置重要与否而有大小之分,但都建在长城附近,与长城构成掎角之势,一旦有急,招之即来。金塔境内的金塔寺堡、威虏堡、王子庄墩堡、察黑包堡、白烟墩南空堡均为堡城。

明代长城,根据地形和地势隔不远就设置一个敌台,亦称敌楼。敌楼跨城墙而建,一般都是高出城楼数丈之上用砖砌成的方形墩台,分二层或三层,四面的垛墙上均开有垛口。敌台上面,中间修有船形小屋,名曰楼橹。敌台和楼橹里面,可以驻兵以避风雨,也可存粮或储藏武器,以备不时之需。楼橹环以垛口,供瞭望之用。敌台据长城险要之处而设,周阔十二丈,可容三四十名军士。敌台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于16世纪后半期创建的。(www.daowen.com)

墙台也是明代长城的重要建筑设施,墙台是突出于城墙之外的台子,上小下大,略似马脸,所以又叫马面。在需要重点防守的地方,约间隔300米设一座,台面与城墙顶部相平。如台上建有房屋,就称为铺房,可供守城士卒巡逻时避风雨,使“兵夫得以安身,火器得避风雨”。墙台的外侧和左右两侧外沿砌有垛口,用于对攻城之敌进行射击。墙台起很大的防御作用,因“城墙正面不便俯视,恐其矢弹正面对攻,不敢眺望”。如果敌人进逼城下,城上将士若探身伸头射杀敌人,也容易遭受对方射击。若有了突出城墙的墙台,进逼城墙脚下的登城者,就会遭到左右墙台上的射击,而使登城无法进行。所以墙台距离一般均在两个墙台能够控制的射程之内。如嘉峪关城及其附近的长城、城堡、墩台,设置合理,布局得当,构成了较为完善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为保卫明王朝西北的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城沿线还筑有许多烽火台,明代也称烟墩,所以常有“五里一墩,十里一堡”的说法,东西大体相距约1.25千米左右。

烽火台是报警的通信设施,具有守卫和瞭望的功能,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烟墩也称烽火台、烽堠、墩台、亭等,是一种白天燃烟、夜间明火以传递军情的建筑物。多建于长城内外的高山顶,易于瞭望的丘阜或道路折转处。烟墩形式上是一座孤立的夯土或砖石砌高台,台上有守望房屋和燃放烟火的柴草,报警的号炮、硫黄、硝石,台下有用围墙圈成的守军住房、羊马圈、仓房。烟墩的设置有四种:一是紧靠长城两侧,称“沿边墩台”,金塔县境内自鸳鸯池烽火台向东至金高(金塔—高台)交界处的红口子1号烽火台的多座烽火台就是长城的沿边墩台;二是向长城以外延伸的,称“腹外接火墩”;三是向内地州府城伸展联系的,称“腹里接火墩台”;四是沿交通线排列的,称“加道墩台”。大约每隔5千米左右设一台,恰好在人的视力所及的范围内。

明长城最基本的防守单位是敌台和墙台。据记载,一座墙台有14人把守,4人守台,其余10人分为2班守垛,每班5人,故班又称作“伍”,每伍设垛长1人。墙台上配有佛朗机3架,每架子镜9门,蔺石(滚石)备足。旗、木棒、锣、鼓各一,粮食给足一个月。一座敌台配守兵60人,30人守台,设台长1人,其余30人分6个班(伍)守垛口,每伍设垛长1人。每座敌台上配有8架佛朗机,每架子镜9门,神枪12根,每根配神箭38枝,火药300斤,大小蔺石备足。号旗、木棒、锣、鼓各一,粮食也储备一个月。木棒是夜晚报平安敲打用的,擂鼓为进攻,击锣表示撤退。一般情况下,一个垛口一个兵,但也不尽然,有些长城地段较为陡峭,不宜登攀,易守难攻,兵员布置相对就少一些。而有些地段地势较为平缓,易于被敌人攻破,兵力部署相对多一些。有些重要关口,配置人员也比较多,每垛可达5人。然后视其重要程度,适当酌减。

驿传也是整个长城体系中的一项重要辅助设施。它是人员流动或物资运输时重要的休息地点,还负责传递往来公文,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为了准确、迅速的传递情报,在明代长城沿线设有驿站、驿所等设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