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境内的汉长城,自二十世纪初斯坦因发现后,调查、发掘工作一直没有间断,至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资料。为了便于对比、查阅,现将有关书籍中关于前人对金塔长城的一些调查成果加以汇总整理。
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一书中的记述
金塔县(p123~128)
今金塔县西南部,为汉代会水县辖境。会水县境西抵干海子,东达弱水(今黑河),北至走廊北山(马鬃山地东南部),南为合黎山余脉——夹山,境内主要有以呼蚕水(今北大河)冲积扇为中心的金塔绿洲。《汉书·地理志》:“会水,北部都尉治偃泉障。东部都尉治东部障。”根据今金塔县北的地理形势,西自今西坝乡西移村以北的黄水沟,向东经北海子盐场、明沙窝井、石梯子湖,至北大河转向东流处,东西绵延约25千米的火石夹山、夹山泉水出露带和北大河支流下游汇流带,汉代当为湖滩、沼泽地区(现已沦为盐碱残丘地、波状沙窝地和干涸沟壑)。大约以其北的低湾子山地与明沙窝山地之间宽约6.7千米的北海子水域为界,以西至干海子东南,属于北部都尉辖区;以东至北大河河口,属于东部都尉辖区。
今金塔县境内属于酒泉郡的汉塞遗迹,可分为两大段。西段西自玉门市境内的干海子东南,经沙枣园南,生地湾北,东止于西坝乡西移村东北的低湾子山地,呈西北——东南走向,全长约56.7千米。东段西自明沙窝井以北2.8千米的低山戈壁边,东止于北大河汇入黑河河口,呈西南——东北走向,全长约56千米。1915年,斯坦因调查时对沙枣园以西,仅派其印度助手拉姆·辛前往调查,由于拉姆·辛陷入沙枣园沙丘地中,为逃脱困境,匆忙中将调查记录全部丢失。而斯坦因本人,则对石梯子山东西两侧,进行了调查,并采获部分汉简。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古组成员、瑞典人沃尔克·贝格曼踏查了东段的5座烽燧和1座城障。今据调查,西段汉塞结构为中间掘壕,内外两侧以砂砾垒筑土垄。大致可分为7小段。自西向东沙枣园段,长约18千米,为大面积波状沙丘地(汉代似为沼泽地),残存汉塞遗迹约6千米,现内外两侧土垄基宽约14.1米,残高约0.7米,中间壕堑上宽约2.5米,深约0.5米,烽燧遗迹已坍塌无存;廿里小墩段,长约4.9千米,为红柳沙包地(汉代似为红柳,草滩地)、残存汉塞遗迹约500米,现内外两侧土垄基宽约12米,残高约0.3米,中间壕堑上宽约3.3米,沿线残存城障1座、烽燧1座;盆地坑段,长约9.8千米,为戈壁滩,残存汉塞遗迹约500米,现内外两侧土垄基宽约12米,残高约0.7米,中间壕堑上宽约3.3米,沿线残存烽燧1座;边墙井子段,长约8.1千米,为戈壁南缘草地地带,汉塞已坍塌无存。沿线残存烽燧2座;床窝子墩段,长约2.7千米,为残丘地带,残存汉塞遗迹约2.7千米,现内外两侧土垄基宽约20.2米,残高约1.2米,中间壕堑上宽约6米,沿线残存烽燧1座;生地湾段,长约2.8千米,为残丘地带,残存汉塞遗迹约2.8千米,现内外两侧土垄基宽约19米,残高约0.2米~1.7米,中间堑壕上宽约5米,沿线残存烽燧1座。以上残存的城障、烽燧遗址,部分已为明代利用、改建;低湾子段,长约10.4千米,为残丘和山前戈壁地带,汉塞于J7T45c转向东北延伸,止于北海子盐池北的低山边(以东汉代可能为北海子水面),残存汉塞遗迹约7千米,沿线残存魏晋城障遗址1座。东段汉塞,大致可分为4小段。自西向东,明沙窝井子段,长约12.5千米,为石梯子湖西北岸的低山、戈壁边缘,不见汉塞遗迹,可能早期被洪水冲毁,沿线残存烽燧2座;石梯子山段,长约3.5千米。为走廊北山的余脉——黑山、大红山山前冲积扇与北大河北岸草地结合部,残存汉塞遗迹约500米,结构为砂砾间夹红柳叠砌而成,现基宽5米,上宽2.3米,残高0.45米,顶部塌陷成沟,宽1.2米,沿线残存烽燧1座;红墩子段,长约28千米,为走廊北山余脉——黑山、大红山山前冲积扇南缘。由于20世纪40年代修筑金塔至鼎新公路时,由“臭墩子”向东北,利用汉塞遗迹为路基,汉塞及沿线的烽燧遗迹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J19(T 46h、A 43)以东未被利用的汉塞遗迹,现残存约2千米,结构为燧石片间夹红柳叠砌两壁,中填砂砾而成,现基宽2米~3米,残高1.3米~1.6米,沿线残存烽燧5座;营盘段,长约12千米,原为北大河北岸草地,现已沦为戈壁,无任何汉塞遗迹,可能早期被毁。沿线残存城障1座、烽燧1座。现将金塔境内属于汉代酒泉郡的城障、烽燧遗址情况,介绍如下:“J”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金塔县的编号;“T”为斯坦因编号;“A”为贝格曼编号。
J1(T45h)城障遗址,当地名“营盘大墩”。位于生地湾农场场部西北约28.2千米的红柳沙包地中。北距营盘堡简易公路0.4千米。障以土墼砌筑,面积24米×20米,墙宽1.1米。晚期于东墙外以夯土包筑,夯层宽0.8米,厚0.1米;夯层中夹有圆木筋,墙残高9米。障内有房屋遗迹,灰层厚约3米。此障已为明代利用、改建。
J2(T45g)当地名“廿里小墩”。位于生地湾农场场部西北约22.7千米的戈壁上。北距营盘堡简易公路0.l千米,西北距J1(T45h)约4.9千米。烽燧以土墼间夹芦苇砌筑。底基4.6米×4.6米,燧顶3米×3米,残高4.8米。地面有大量灰色绳纹陶片、石磨残块。
J3(T45f)位于生地湾农场场部西北约15.7千米的戈壁上。西北距J2(T45g)约9.8千米。烽燧以土墼间夹芦苇砌筑。底基3.5米×3.5米,残高2.4米。地面有大量灰色绳纹陶片,采集“货泉”1枚。
J4(新发现)位于大头井北偏西2.7千米的草滩边。西偏北距J3(T45f)约2千米。烽燧夯土版筑,已坍塌成土丘。地面有灰色绳纹陶片。
J5(T45e)当地名“边墙井子墩”。位于板滩井北偏东约2.4千米的残丘地中。西北距J4约6.15千米。烽燧夯土版筑,夯层厚0.18米,夯层间夹梭梭柴,已坍塌,顶部呈凹陷状。底基南北长4米,东西宽4.7米,残高3.7米。
J6(T45d)当地名“床窝子墩”。位于生地湾农场场部北偏西约5.1千米的残丘地中。西北距J5(T45e)约2.7千米。烽燧夯土版筑,夯层厚0.12米,夯窝直径0.06米。底基3.7米×3.7米,残高5米。地面有大量灰色绳纹陶片。
J7(T45c)城障遗址。位于生地湾农场场部东北约4.3千米的残丘地中。东偏南2.3千米为明代的“镇朔墩”(T45d),西北距J6(T45d)约2.8千米。障墙以土墼间夹芦苇等砌筑,后为明代利用。20世纪60年代尚存,墙残高约7米,现已全部坍塌,仅存一角。南北长约8米,东西宽约6米,呈鱼脊状,残高2.5米。地面有大量灰色绳纹陶片。
J8(新发现)城障遗址。当地名“石营子房”,位于北海子盐场西北约1.5千米、汉塞北侧的青石低山上。山高出戈壁20余米,西南距J7(T45c)约8.85千米。障墙以片石、土墼、砂砾等间夹红柳、胡杨枝等叠砌,已坍塌。地面有少量灰色绳纹陶片。根据此障的地理位置和形制,可能为魏晋时期的城障遗址。
J9(新发现)位于明沙窝井东北2.7千米、明沙窝山地南缘的风蚀砂石山包上。西北距J8约9.95千米。烽燧已坍塌成土丘。地面有灰色绳纹陶片。
Jl0(新发现)位于明沙窝井东北3.5千米、明沙窝山地南缘的风蚀砂石山包上。西南距J9(T45d)约1千米。烽燧已坍塌成土丘。地面有灰色绳纹陶片。
J11(T45a)当地名“腰墩子”。位于“臭墩子”(明代墩台)西北约3.2公里的石梯子山西侧山嘴上。西南距“石梯子墩”(T45b,明代墩台)约2.4千米,西南距J10约13.8千米,北距汉塞遗迹6米。烽燧夯土版筑,夯层厚0.09米~0.12米。底基南北长4.9米,东西宽4米,残高5米。燧南侧有一豁口。地面有灰色绳纹陶片。
J12(T46a)位于“臭墩子”东北约5.75千米的残丘地中。西南距J11(T45a)约8.35千米。1915年斯坦因调查时,烽燧北距汉塞遗迹9.1米,土墼砌筑。底基4.9米×4.9米,残高2.7米。周围遍布汉代陶片。烽燧附近灰堆中发现2枚残断木简。此燧现已无存。(www.daowen.com)
J13(T46b)位于“臭墩子”东北约7.35千米的残丘地中。西距J12(T46a)约1.6千米。1915年斯坦因调查时,烽燧已完全坍塌,地面残存两堆石头,于燧东侧灰堆中,发现汉简2枚和无字素简数枚,其中有释文者1枚(见《敦煌汉简》2422号)。此燧现已无存。
J14(T46c)位于“臭墩子”东北约8.8千米的残丘地中。西距J13(T46b)约1.6千米。1915年斯坦因调查时,遗址内仅存石头砌筑的残墙基,东侧有一片灰区,从中采集汉简2枚、铜镞1枚。此燧现已无存。
J15(T46d)位于“臭墩子”东北约10.2千米的残丘地中。西南距J14(T46c)约1.65千米。1915年斯坦因调查时,烽燧为土墼砌筑,一层土墼间夹一层芦苇,土墼尺寸0.43米×0.2米×0.1米。底基5.5米×5.5米,残高1.2米。此燧现已无存。
J16(T46e)位于“臭墩子”东北约14.2千米的戈壁上。西南距J15(T46d)约4千米。烽燧现已全部坍毁无存。
J17(T46f)位于航天镇营盘村西南约18千米的戈壁边。西距J16(T46e)约1.6千米。烽燧现已全部坍毁。地面有灰色绳纹陶片。
J18(T46g)位于航天镇营盘村西南约16.3千米的戈壁边。西南距J17(T46f)约1.6千米。1915年斯坦因调查时,烽燧位于坞的东北角,已坍塌成低矮的黏土堆,坞内面积17米×24米,坞墙以砂砾间夹柴草叠筑,已坍毁成低矮的土梁。此燧现已无存。
J19(T46h,贝格曼编号A43,下同)位于航天镇营盘村西南约16.3千米的戈壁边。西南距J18(T46g)约1.6千米,北距汉塞遗迹20米。烽燧以土墼砌筑。底基4.9米×4.9米,残高1.5米。地面有灰色绳纹陶片。1915年斯坦因调查时,燧东、南壁尚与坞墙相连,坞内面积7.23米×4.9米,内有数间套房,房内灰堆中采集汉简20枚,其中有释文者12枚(见《敦煌汉简》2423—2434号)。今坞墙遗迹已平毁无存。
J20(T46i、A42)当地名“沙墩子”。位于航天镇营盘村西南约13.1千米的戈壁边。西南距J19(T46h、A43)约1.6千米。烽燧以土墼砌筑,土墼尺寸0.34米×0.2米×0.12米。底基南北长4.8米,东西宽5.3米,残高2.5米。地面有灰色绳纹陶片。1915年斯坦因调查时,燧南尚有坞墙遗迹,现已无存。1930年贝格曼踏查时,于此燧采集汉简5枚,其中有释文者1枚(见《居延汉简甲乙编》86.12号)。
J21(斯坦因遗漏,贝格曼编号T215)位于航天镇营盘村西南约11.7千米的北大河北岸。西南距J20(T461、A42)约1.45千米。烽燧夯土版筑。底基南北长4米,东西宽5米,残高1.5米。
J22(T46Jj、A41)位于航天镇营盘村西约10.6千米、北大河北岸的砂梁上。西南距J21(T215)约1.35千米。烽燧以土墼间夹红柳砌筑。底基3米×3米,残高1.5米。地面有大量灰色绳纹陶片。1930年贝格曼于此燧采集木褐l件,上有汉字(释文见《居延汉简甲乙编》354.4号)。
J23(T46k、A40)当地名“红墩子”。位于航天镇营盘村西约8.4千米、北大河北岸的红砂梁上。西南距J22(T46Jj、A41)约2.25千米。烽燧为明代利用、改建。有早、晚期,早期以小土墼砌筑;晚期外包夯土层,夯层厚0.16米。底基南北长15米,东西宽14.3米,残高15米。燧南有一夯筑的长方形房屋基址。地面有少量灰色绳纹陶片和青花瓷片、黑釉粗陶片等。
J24(T461)当地名“红沙墩”。位于航天镇营盘村北偏西约2千米的砂石山包上。西南距J23(T46k、A40)约7.85千米。烽燧为明代利用、改建,夯土版筑,夯层厚0.19米。底基15米×15米,残高8米。燧顶小土墼一平一竖砌筑女墙。燧南有坞堡残基,堡墙以小土墼砌筑,面积16米×11米。地面有少量灰色绳纹陶片。
J25(斯坦因遗漏、贝格曼编号A39)城障遗址,当地名“营盘”。位于航天镇营盘村东北约1.7千米的北大河北岸。西偏北距J24(T461)约1.2千米,东距北大河与黑河交汇处约5千米。障呈方形,面积78米×78米,障墙夯土版筑,夯层间夹芦苇、柴草,基宽4米,现残高0.2米。门南开,门外有矩尺形曲壁(“回门”)。此障为明代利用、改建。障四角增筑角楼、东、西、北三面墙外中间,各增筑一马面。
T214(贝格曼编号)位于航天镇营盘村西北约2.8千米、营盘水库北岸的戈壁上。西南距J23(T46k、A40)约5.1千米。烽燧夯土版筑,已全部坍毁,现上置一测量标志,地面不见陶片。此燧不在汉塞沿线,可能为明代墩台。
T213(贝格曼编号)当地名“雷墩子”。位于航天镇营盘村西北约2.2千米、营盘水库北岸的台地上。西北距T214约0.65千米。烽燧分早、晚期,早期夯土版筑台基,夯层厚0.06米~0.09米。底基8米×7米,台高0.7米。台基上夯土版筑墩台,夯层厚19厘米;晚期以土墼竖砌包筑,土墼尺寸0.37米×0.19米×0.07米,墩台现残高3米。地面不见陶片。此燧不在汉塞沿线,可能为明代墩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