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声乐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特征

声乐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特征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声乐教学环境中学生主体性的特征是由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的本质决定的。声乐艺术的特点决定了无论从教材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动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学校本体而言,学生主体性这一内在的机制没有发挥作用是根本的。在未来的高级社会阶段,这种主体性将得到更合理、有效的成长与发挥。

声乐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特征

学生主体性不仅表现在与教学对象(知识、教材、环境等)的关系上,还存在于同教师、管理者和同学的主体交往中。其中主要成分是主观性、创造性、差异性和能动性声乐教学环境中学生主体性的特征是由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的本质决定的。声乐表演是演唱者对作曲家所创作的声乐作品运用歌唱技巧进行声音的再现过程,这其中有对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的理解与把握,也有音乐表演者自身感受后的艺术再创造,尤其是融入了其自身的情感。另外,作为艺术表现必要手段的歌唱技巧是和演唱者的艺术思想结合在一起的,也是演唱者主体能力的体现,所以在音乐的再现过程中,始终体现着演唱者的主体性特征。再者,声乐教学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歌唱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声乐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形成它较为特殊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即“学生不是观众、听众,而是各种音乐活动的参与主体,是音乐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评论者”。

(一)学生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内在机制

学生自主性就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能够依据自身条件和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合理安排自己的教育活动,寻求更好、更有效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他们有权对自己的活动做出选择、决策。学生自主性是学生独立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形成独立意识、批判思维和价值选择能力的前提。声乐艺术的特点决定了无论从教材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动性。

声乐艺术是一门技巧性的学科,歌唱技巧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科学的发声习惯形成和错误的发声习惯忘却的过程。所谓习惯就意味着不是一天两天的工夫,每一项歌唱技术的学习获得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刻苦磨炼。声乐课上,我们经常遇到学生在歌唱技巧上的反复现象,可能今天唱好了明天却唱不好,其实这也是技巧形成中的正常现象,学生往往都是在不断反复的情形下进步的。也有一些学生常常抱怨说课下没有老师指导,担心自己课下练习得不对就不去主动练习,这是不主动学习给自己找的一个理由。其实道理很简单,这就像学习游泳,不去到水里反复尝试,永远也不可能学会游泳。教学中我们也发现,那些经常不怕错误勤学苦练的学生往往就是声乐进步最快的学生。只有多思考、勤练习,才能不断发现和改正自己的歌唱毛病,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人的主体性是具有动力学特征的因素,或者说主体性与人的发展保持有密切相关的动力学关系。在特有的历史和物质条件下,人的主体性决定了人类价值的取舍和实现程度,决定了行为和组织方式的选择与调适。试想,人类为什么总是从愚昧走向聪慧,从平庸走向非等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奴隶”走向自由。内在的动力就是人类对自我境遇和人生“任务”的认识和展望,是对主体性存在的渴望与欲求,是对主体品格的提升与宏大叙事,是人对自为、自由意志的陈列与展示。主体性既是人类发展的心理机能,又是人类前进的社会机制,既是人类文化诞生、进化的动力,又是人类文明程度的尺码。人化的过程就是主体性在各种关系框架中的应用与表达。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出现改变并加速了人的主体化进程,改善了主体行为的目标与样式,使人在改造自身和实践中掌握了更有力的批判性武器,使对主体性成长规律、价值预设建立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认识基础之上,主体性从简单走向复杂、从盲目渐趋有所遵循、从自主走向自觉自为。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其根本使命就是利用主体性、发展主体性、放大主体性,推出具有鲜明主体性的社会成员。正因为如此,接受教育成为人们古老的追求与渴望,教育也只有与主体的人同行才能获得适切性。

我们必须有勇气承认,中国的教育改革严重滞后于社会要求。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学校本体而言,学生主体性这一内在的机制没有发挥作用是根本的。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学校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必须围绕搭建、运行这种机制而努力。

(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

声乐艺术是表演的艺术,表演的方方面面都要求表演者要富有想象力创造力,要通过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创造产生艺术美。从这个角度来看,声乐教学绝不像背几个单词或者记住几个数学公式那么简单。歌唱的每一个吐字、每一句发声都要求歌唱者不能被动地模仿别人,都要有充满艺术表现的欲望,都要主动去创造。过去师傅带徒弟教一句就学一句的声乐艺术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个人创见和艺术处理的声乐学生将来也不可能成为艺术家。

人可以选择无主体性生存,这也是一种主体性的表现,但碌碌无为地结束贫乏的一生,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只能导致“植物化”的悲剧。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期,由于人类整体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及阶级地位的限制和影响,主体性局限于一定范围、领域和特定的人群,更多的劳苦大众不得不处于无主体性或主体性微弱状态。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启蒙运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实现主体性的意识、自觉性和技术手段有明显提升。在未来的高级社会阶段,这种主体性将得到更合理、有效的成长与发挥。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主体性低下且无法选择适宜的主体性,或者说有着一定的盲目性。处于人类社会高级阶段,人的自主性、选择性增加,包括对主体性也是可以选择的。这就是生存弹性。

当然,人是否选择某种主体性或何种程度上的主体性,这都是主体性的高级表现形态。但作为一种选择的结果,所反映的是主体的价值趋向和人生态度。主体性的发展发挥促进人积极活跃地生活,并时常产生美感体验。实际上,人是否能认真反思自己的主体性、改进主体性的性能并成功发挥主体性是一种对待自己和他人、族类的态度问题,这种态度实际上会决定人生的价值与实现程度。同时,主体性表现为一种关怀,对自己、世人利益和价值的关怀,对后人发展与未来的关怀,对他人、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没有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主体性永远无法彻底摆脱功利和短视的困扰,无法走向宏观、开阔与舒展。

教育应是人理想的存在方式和生命享用形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主体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真正获取一种体验、确立一种态度、形成一种判断,学生必须处于能动态、自主态和创造态,也就是主体状态,否则,学生的自由自觉、个性发展就真的成了没有着落的教育口号。正是“积极的自我观念为我们正确对待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有利条件”“形成了伟大的人格力量的基础”,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三)学生文化、心理积淀,可视为文化现象

声乐教学内容主要是声乐基础理论和歌唱技能技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无疑具有客观性。同时,声乐教学活动是一种理解的活动,审美的活动,创造的活动,由于学生个体声音观念、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等主观方面的因素介入,对声乐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表现不同,确实存在主观接受上的差异。不同的学生个体赋予同一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意义和感受,从而造就了对教学内容接受的多面性和丰富性。

但是承认理解和演唱的主观差异性,绝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怎么样演唱一首作品都行。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声乐作品,是词曲作家通过一定音乐创作手法实现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体现着情感表现的总范围和总趋势,是演唱者进行二度创作的基础和前提。它不但要求演唱者富于创造性的表演获得艺术生命、气息、个性,还要求演唱者不能随意理解歪曲词曲作者的初衷。特别是结构短小、情感表现单一的声乐作品更要求学生要以一度创作为基础,忠于原谱,明确作品的时代背景、情感基调和风格特色,又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创作风格。既要有意识地使艺术形象得到补充、夸张和美化,又要遵循作品的时代风格特征,达到真与美的统一。只有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处理与表现声乐作品,才能尽可能多地体现出自己的个人理解。只有在积极参与主动构建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作品的深刻认识,才能富有独特创造性地来表现作品。(www.daowen.com)

主体性发展是与文化、文明程度相关的,主体性的存在、发展需要社会文化的铺垫。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况下,主体性处于原始的状态。而在科技飞速发展、文化不断翻新的新时代,主体性则提高到新的阶段。在欧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理解和尊重,在我们看来是非常让人惊喜、感动的。然而,在他们的心中,这是太正常不过了。因为自由、民主等基本精神已经成为他们心理结构的一部分并习惯化地表现在行为方式和规范之中。这显然与他们思想解放运动以及倡导个性发展和对离心文化的极大宽容是分不开的。主体性是一种内在的、整体的民族文化心理。

在学校,乃至全社会倡导主体性文化都是非常必要的,特别要强调对学生文化及其存在权力的宽容与尊重。一般而言,学生文化对于社会现有文化通例来说具有异质性,属于离心文化的范畴。学生文化的品质特征就是新颖与多元,在强烈呼唤创造性的现阶段,这是极其宝贵的。在学生主体文化形成过程中,我们应有必要的耐心并常怀欣赏、谅解之情。

(四)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创新品格,是稳定开放的心理倾向性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声乐教学和一般教学的最大不同是声乐课大多以个别课形式进行。再者,由于教学内容、教育对象、教学手段、技巧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声乐教学中教学方法独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尤其在声音训练的方法上,甚至有人提出“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种方法”。

主体性是学习者重要的品格,没有主体性就不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在未来的竞争中就缺失核心竞争力。学习是自我知识结构凝结、解构和重建的往复循环、攀升的过程,当事人必须以主体的名义从事这项活动,做学习的主人和操持者。主体性是为人者的品格。人在交往中应当主动、热情、诚信并恪守自己的人生信条,保持主体性。麻木不仁、萎缩封闭不仅是个体主体性的消解,而且主体间性难以维系,是对他人主体性的极度不尊,最终导致群主体性、类主体性的虚空。同时,主体性是一种创新冲动、欲望和心理倾向性,总是通过积极进取的精神得到表达与折射,既是智力的、伦理道德意识的,又是审美享受的。主体性一旦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水准就会保持相对的稳定,形成自组织结构系统。作为主体的人必须是开放的,否则就不能宽容自己、包容他人,就不能进行批评和自我修正,正是开放性才使得主体不断地更新自我、贴近他人和世界

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学生本位思想的贯彻、落实。学习首先是学生自己的“内在事务”,他人不能成为替代者。学生在学习中应当自觉扮演主体角色,形成学习者独立、自主的品质。经过不同阶段教育的锤炼,他们就能成为主体化的实践者和自己的“叙事”主体。

(五)教育教学交往的镜子,从中能窥见“他者”和自我

在实际声乐教学中,学生个体在嗓音条件、兴趣爱好、审美倾向、歌唱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面对这样一种客观存在,教师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要充分承认、尊重和维护学生在声乐方面的个性发展差异,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声音特色与艺术个性,以及在声乐方面所表现出的创造才能和自主性、能动性。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以一定的条件,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个体特点和教师的能力、经验等为转移的,不存在适合一切学生、一切教师、一切教学内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最优化设计,做出最佳的选择。

主体性既是对象性的又是反思性的。主体性是在对象性的关系中存在和被双方或多方分享、占有,同时,对象的反映、改变和发展为主体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自我修整和自我检讨提供背景,为主体之间、主客之间的交往的加深确立新的基准,开拓新的渠道和方式。另外,主体性的发挥水平、发展程度和表现样式、客观效果是实践和认识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主体性标志着个人、群体、人类的潜能和价值可实现、待实现程度和意义。比如,在自然规律面前,人类永远是不屈从的,但人可以选择某种策略更好占有自己的本质;在个体的自我实现中,可以判断社会人文环境给人们提供多大的余地和心理可接受性。实际上,主体性这面镜子在历史的长河中记录了人类认识与实践斗争的心理旅程、路径取舍与成就、教训,并为主体性的培育、发展确立价值取向。

教育是人对他人的干预或不干预,平等的干预形成了主体间的交往,同时获得主体间性。当然,人们可以选择适宜的干预目标和方式方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要确立目标、通过一定手段实现既定目标必须在受教育的学生那里寻找提示和答案,也就是说,受教育的学生必须表现出生动、活跃的主体性才能为教育教学提供反思与评价的基础,帮助教师及其教学找到“自我”。没有学生主体性,教育教学活动难以深化。于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主体性是派生的,也应该是可派生的。

(六)教育教学中学生内在的精神状态和人文享受

主体性是人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尺度,提供的是一种前提、预设与可能性。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真实的人。于是,他必须用饱满的精神品质充实和装点自己,使自己进入人生的高级境界。对教育这种有关人的事业而言,必须更加注重主体性这一精神品质,因为真正的教育永远是精神的寻求。而当我们谈及人的精神时实际上是指人的主体(性)状态和条件,人主体性的拉伸就意味着精神的提升与超越,从主体性的归宿上讲,它又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人精神生活水准的基本标志,在人的精神生活空间发出对人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空间的某种指令,使得人们的整个生活空间染上一种自我主体的特性,并由此构成个人在人格、心理、个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特征,使人成为一个个具有不同的主体性的独立个体,人的丰富性和潜在发展的可能性也正在于此。

我们的教育和我们的学生一样,同时缺乏作为主体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征。只有内在的丰富心理感受与真实体验,人才能焕发出盎然的生机与活力。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只有感受到主体性的存在和激荡,教育才称得上人的教育,学生才能成为受到教育的人。这也是上学与受教育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主体性是健康的、积极的、人文关怀的主体性。有损他人或人类最高、最终利益的主体性是消极的、非法的、病态的、腐朽的、反主体性的主体性。例如,后现代主义批判的由于人的原因导致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这些看起来是人主体性的张扬,实际上是对主体性的否定与反动,因为这最终破坏主体的根本利益甚至威胁主体的存在,是有悖于主体性基本思想的。这种主体性发挥程度与人类主体性真正实现程度成反比。就像教育一样,当我们谈起教育时,我们是指促进人成长的活动,而不是反教育和非教育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