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声乐教学艺术研究:美声唱法的发展历程

声乐教学艺术研究:美声唱法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在意大利曾出现过波隆学派、那不勒斯学派、罗马学派、威尼斯学派、米兰学派等推广美声唱法的学派。因此,一些音乐史学家认为“美声唱法由此开始走向衰落”,实质上,这是美声唱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德国医生曼德尔与英国医生马肯齐分别于1876年、1887年提倡在歌唱时应采用横膈膜呼吸法,这种理论使歌唱的基本训练得以具体地深化发展。

声乐教学艺术研究:美声唱法的发展历程

经历了中世纪后的欧洲,由于意大利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14、15世纪,意大利已成为欧洲最先进的国家。这些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必然反映到文化观上来,当新的文化观与封建教会及其陈旧腐朽的宗教观发生剧烈撞击后,终于在15世纪中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掀起了文艺复兴的巨浪。它冲破了近千年来的反动宗教思想的禁锢,摧毁了严禁男女恋爱婚姻自由的旧礼教,强烈要求“人的个性解放”,赞扬对新生活的热爱,追求自然客观的真理,歌颂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情。简而言之,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标榜,提出了“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文艺复兴运动首先是在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如诗人但丁的著名长诗《神曲》,薄伽丘的著名短篇小说集《十日谈》,画家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名画《西斯庭圣母》,雕塑大师米开朗琪罗的名作《大卫》以及融建筑师与雕刻家于—身的伯鲁澳列斯基主持建造的佛罗伦萨大教堂中的内径为42米的穹窿顶等。这些光辉的业绩不仅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繁荣发展,同时影响了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乃至全欧洲的新文化运动的迅速崛起。

作为文学美术姊妹艺术音乐,直到17、18世纪才开放出绚丽的奇葩。首先是佛罗伦萨一些具有进步人文主义思想的音乐家,如佩里、卡契尼、卡瓦列尼和诗人里努契尼等,成立了“佛罗伦萨艺术创作小组”,立志以古希腊悲剧为范本,创作表现真实思想情感的独唱歌曲。1594年佩里与卡契尼采用里努契尼的台本创作了历史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妮》(Dafne)。1597年该剧首演于柯尔齐(Corei)官邸,获得很大成功(这部歌剧的音乐部分已失传)。1600年佩里与卡契尼又根据里努契尼的台本合写了一部歌剧《优丽狄玺》(Euridice),这便是目前尚存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歌剧。在这部歌剧中,他们仿效希腊悲剧的朗诵调,创造了一种富于情绪变化、语调起伏的新颖的旋律风格——宣叙调。用旋律性的咏叹调来抒发情感,用宣叙调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使歌剧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围绕着如何真实地表现人的情感,抒发对自然、对生活、对爱情的新的追求,佛罗伦萨艺术小组的音乐家们决定冲破传统的束缚,解放思想,尝试采用自然的人声来取代传统的童声和假声歌唱,即男生演男角,女生演女角。为使宣叙调歌唱得声音响亮、达远,产生类似古希腊人在广场上歌唱悲剧那样的效果,卡契尼继承发展了前人歌唱牧歌的经验,创造了美声歌唱方法,把歌唱技术推进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与此同时,威尼斯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则在歌剧的戏剧性音乐风格表现上作了重要的探索。他首创了“主导动机”的创作手法,在运用器乐伴奏来烘托气氛,从而丰富宣叙调的表现力,着意刻画戏剧人物的内心活动,推动剧情向高潮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歌剧的兴起,歌唱教育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一些具有共同声乐美学观点、统一的教学原则与技术理论的歌唱学派纷纷产生。当时在意大利曾出现过波隆学派、那不勒斯学派、罗马学派、威尼斯学派、米兰学派等推广美声唱法的学派。他们在歌唱或教学方面的代表人物分别有著名歌唱家和教师托吉、别特洛、教师兼作曲家人斯卡拉蒂、女高音歌唱家罗蒂、歌手凯西以及著名歌唱家阿姆巴基斯塔、曼契里等。各学派之间在唱法观点上区别甚微,因此可以说当时的整个意大利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美声歌唱学派。

进入19世纪后,以贝里尼、罗西尼、唐尼采蒂为代表的意大利歌剧与迈耶贝尔等人的法国歌剧更加大胆地采用自然男女声,但起初的歌唱仍以纤巧的抒情见长,常用音区较高并保持了技艺高超的装饰性花腔歌唱风格。至19世纪中叶威尔第那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歌剧问世后,声乐歌唱才以更富有男子气概的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声音为技术发展的潮流。到了19世纪后半叶,瓦格纳及威尔第后期的歌剧配器浓重,乐队庞大,用以表现十分强烈的戏剧性情感,于是,歌唱为了不被声势浩大的管弦乐队伴奏声所淹没,便努力追求一种宏大的音量和浓重的胸声,这就相应地削弱了歌唱的灵活性、华彩乐段装饰性唱法以及轻巧明亮的头声,常用音域也相对降低。因此,一些音乐史学家认为“美声唱法由此开始走向衰落”,实质上,这是美声唱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www.daowen.com)

19世纪与歌剧歌唱交相辉映的是浪漫主义艺术歌曲与音乐会歌唱形式的兴起。欧洲出现了以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沃尔夫,德国作曲家舒曼、勃拉姆斯、理查·施特劳斯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作高潮。随之出现了专门以音乐会歌唱形式歌唱艺术歌曲的歌唱家,他们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歌唱风格。由于艺术歌曲歌唱,无须庞大的交响乐队,仅用钢琴伴奏,歌词大都是当时一些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如歌德、海涅、艾兴多夫、默里克等的抒情短诗,所以,歌唱上多采用轻柔的弱声与半音。其富有人物性格的多样化的音色、清晰而亲切的吐字、多层次细微的语调变化等手法,形成了以含蓄为贵、轻柔见长的艺术歌曲歌唱风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9世纪以后声乐理论研究与嗓音研究已蔚然成风,出现了加西亚父子歌唱学派、杜普雷学派、尚·德·雷斯克学派与兰培尔蒂父子学派等四大美声歌唱流派。加西亚(子),西班牙人,著有《关于人声的研究报告》和《歌唱艺术论文全集》两书,他的“声门冲击”论最具影响。1855年他发明了喉镜,为嗓音医学的发展与声乐教学的实际观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德国医生曼德尔与英国医生马肯齐分别于1876年、1887年提倡在歌唱时应采用横膈膜呼吸法,这种理论使歌唱的基本训练得以具体地深化发展。

19世纪末,法国男高音尚·德·雷斯克提出“面罩”唱法。在此之前的1862年,著名德国生物学家兼物理学家海尔姆·霍尔兹发表了《作为音乐理论生理基础的音的感觉》一书,对音乐的三大心理属性——音色、音高、音量的定义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科学论述。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兰培尔蒂父子的歌唱学派被公认为意大利声乐学派集大成者。1850年弗朗契斯科·兰培尔蒂(父)任米兰音乐学院教师,培养了一大批著名歌唱家。20世纪,乔凡尼·巴蒂斯塔,兰培尔蒂(子)与英国男高音威廉·莎士比亚、威廉·顾尔·布朗思等继承并发展了兰培尔蒂学派的歌唱风格。兰培尔蒂的著作有《初级练声曲》《训练颤音的练习》《女高音的花腔练习》《声乐理论与实践初级教程》和《歌唱的艺术》等。20世纪初的1902年,随着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莉莉·雷曼的声乐论著《我的歌唱艺术》的问世,她集40年来的歌唱经验通过实践性的论述,把古老的意大利美声歌唱学派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