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洋古典音乐中常见的声乐体裁及教学艺术研究

西洋古典音乐中常见的声乐体裁及教学艺术研究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第二幕中的船歌均为典型的船歌体裁,流行各地。(五)套曲套曲在这里指声乐套曲,是一种大型的声乐体裁,是由数首歌曲联结在一起组成,形式可有独唱、重唱、合唱等。清唱剧发展到了17世纪中叶,成了音乐会演出的声乐作品。音乐仅由独唱性的宣叙调和咏叹调连缀而成,很少使用童声与合唱。

西洋古典音乐中常见的声乐体裁及教学艺术研究

(一)牧歌

14世纪的牧歌由田园风格的独唱歌曲演变而成,仅有一两个声部作为伴奏。而16世纪的牧歌盛行于意大利,它是根据意大利家喻户晓的两种民谣“浮罗把拉”和“维兰奈拉”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已构成了五六个声部的合唱曲,其和声丰满而清新,节奏多样,主调突出,各音程运用自如,表现了细腻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形成了意大利牧歌的风格。

在我国,牧歌是民歌的一个类别,内容多表现放牧生活、爱情生活、赞美家乡、歌唱牛羊等。音调开阔悠长、节奏自由。

(二)小夜曲

小夜曲原是中世纪欧洲行吟诗人在恋人的窗前所唱的爱情歌曲,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歌唱时常抱着吉他或曼陀林等拨弦乐器自弹自唱,歌声优美多情、婉转缠绵、悠扬悦耳,富于浪漫色彩。

后人创作的小夜曲与之前相比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不再仅仅是男声独唱和拨弦乐器伴奏,情绪也更为明快、活泼,例如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就比较活泼、明朗。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了许多迷人的小夜曲,如《听,听,云雀》就是一首早晨唱的小夜曲,生动美丽,回味无穷。法国作曲家古诺为雨果的诗所作的一首小夜曲,也是一首经久不衰的名曲。

(三)摇篮曲

摇篮曲又名催眠曲,原来是母亲在摇篮旁催婴儿入睡时哼唱的曲调,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音乐体裁,常为女声独唱。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亲切、温柔,节奏徐缓平稳,曲调抒情安静,旋律线起伏不大,音域适中,速度一般,缓慢且力度较弱,曲式简单,律动整齐,内容一般表达崇高的母爱。舒伯特与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最为著名。

(四)船歌

船歌原指意大利威尼斯船家所唱的民间歌谣。因著名的“水上之城”威尼斯有一种平底狭长的小船,叫“贡多拉”,船歌就起源于贡多拉船工所唱的歌。19世纪,船歌逐渐演变为一种浪漫抒情曲体裁,并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船歌的曲调淳朴流利,悠游自在,通常用6/8或12/8拍子,强拍和弱拍有规则地交替和起伏。如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歌剧霍夫曼的故事》第二幕中的船歌均为典型的船歌体裁,流行各地。

(五)套曲

套曲在这里指声乐套曲,是一种大型的声乐体裁,是由数首歌曲联结在一起组成,形式可有独唱、重唱、合唱等。套曲中每首歌曲的内容主题有内在的联系和连贯发展的线索,其各段的性格和速度有所不同。如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

(六)组曲

组曲又可称为组歌,是由若干首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组曲的特点是各曲结合较自由,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我国著名的《长征组歌》等。

(七)弥撒

弥撒为拉丁文Missa的中译音。它是天主教在做弥撒时所歌唱的复调性风格的声乐套曲。可分为普通弥撒曲、安魂弥撒曲、婚礼弥撒曲与主教弥撒曲等。其中,普通弥撒曲包含《天主矜怜颂》《荣福经》《信经》《三呼圣哉》,有的还包括《祝福经》《羊羔经》等五到六个乐章。作曲家均用拉丁文歌词谱曲。弥撒曲在16世纪仅仅是无伴奏合唱与重唱,到17世纪起采用管弦乐器伴奏,歌唱不仅有合唱、重唱,还有独唱。如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与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等。

(八)清唱

清唱剧又译“神剧”“圣剧”,是一种有鲜明故事情节与戏剧结构,但仅仅是清唱而没有舞台动作表演的剧。其音乐表现形式类似于歌剧,是一种大型的声乐套曲,采取独唱、重唱、合唱及管弦乐等综合表演。

清唱剧16世纪末起源于罗马,最初以《圣经》故事为题材,是一种在舞台上演出的宗教题材的歌剧。到了17世纪中,才采用只唱不演的“清唱”。演员歌唱时无须像歌剧那样进行不同角色的打扮,塑造形象,只是以歌唱为主,基本上没有表演动作。但内容还是有一定的戏剧性,并且有剧中人物。后来,清唱剧的内容已不限于宗教题材,也可以采用世俗题材。清唱剧发展到了17世纪中叶,成了音乐会演出的声乐作品。

18世纪清唱剧传入德国后,所表现的内容便包含了《圣经》中的故事与世俗题材两大类别。以宗教故事为题材的清唱剧又叫神剧。神剧的题材富有更强的史诗性,如作曲家亨德尔的著名的《弥赛亚》《所罗门》等作品;海顿的《四季》《创世纪》与门德尔松的《伊利亚》等作品。其中,《弥赛亚》《创世纪》与《伊利亚》被后人喻为清唱剧(神剧)三大巨作。

(九)康塔塔

康塔塔是一种类似于大合唱的大型声乐套曲。17世纪初产生于意大利,最初仅仅是用独唱形式歌唱世俗叙事套曲,以咏叹调与宣叙调交替组成,用古钢琴伴奏或用古钢琴再加一种弦乐器伴奏。17世纪中叶传入德国后,便发展成为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等表演形式的大型声乐套曲,伴奏也扩大为管弦乐队,内容既有世俗题材亦有《圣经》中的故事。

康塔塔故事情节往往比较简单,戏剧性不强,偏重于抒情。康塔塔与清唱剧尤为相似,但区别在于其规模较之清唱剧要小,而且起源初期就没有戏剧表演,只作为音乐会节目演出。所以康塔塔是清唱剧的组成部分。

“教会”康塔塔常以众赞歌结束,而“世俗”康塔塔则不包含众赞歌,是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和合唱组成。苏联作曲家普罗科非耶夫的《亚历山大·聂夫斯基》就是一部反映历史题材的康塔塔。巴赫的《咖啡康塔塔》是一部反映世俗题材的康塔塔。巴赫一共作有200多部康塔塔,其中近200部是为各种宗教节日创作和歌唱的“教会”康塔塔;20多部是为世俗社会的节庆活动而创作和歌唱的“世俗”康塔塔。

(十)大合唱

大合唱是多乐章的声乐套曲,包括齐唱、对唱、重唱、合唱以及朗诵等,常用管弦乐队或钢琴伴奏。

大合唱的内容富有史诗性或戏剧性,表现力丰富,气势磅礴。例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的合唱交响曲《欢乐颂》及我国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都以震撼人心的效果为后人传诵。

(十一)歌剧

歌剧是把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艺术,并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16世纪末的意大利,后渐渐流行于欧洲各地。

由于地区、时代、大小及题材性质的不同,歌剧分为正歌剧、大歌剧、轻歌剧、喜歌剧、小歌剧、趣歌剧等不同类型。

1.歌剧的不同类型

正歌剧,一般指出现在17、18世纪以神话英雄传奇故事为题材的意大利歌剧,通常由三幕组成。音乐仅由独唱性的宣叙调和咏叹调连缀而成,很少使用童声与合唱。后来,正歌剧体裁流传至西欧各国,18世纪中期开始逐渐衰落。

大歌剧,一般指那些气势恢宏且场面浩大、音乐庄重且乐队庞大、角色众多且无对白的歌剧,其内容多为历史悲剧或史诗性题材。表演时音乐始终不断,由乐器演奏贯穿全剧,通常有序曲或前奏曲,剧中由独唱、重唱、合唱组成,幕与幕之间用间奏曲来连接,有时,还根据剧情插入舞蹈场面(民间舞或芭蕾舞)。如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卡门》与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茶花女》等歌剧。

轻歌剧,包括喜歌剧、小歌剧、趣歌剧等,是题材轻松、趣味性强,曲调比较通俗,民族风格较为浓郁的歌剧的统称,如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理发师》等。

歌剧的声乐部分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等组成;器乐部分由序曲、间奏曲、舞曲等组成。

歌剧中的宣叙调是一种独唱曲体裁,也叫“朗诵调”,旋律近似于说白,节奏比较自由。而咏叹调又叫“咏唱”,原意是抒情独唱曲,通常篇幅较大,且富有戏剧性,集中体现剧中人物形象或内心心理活动的刻画,旋律性强,表现力丰富,可在音乐会上单独歌唱。欧洲的十大歌剧隽永流长,久演不衰。

咏叹调(又译抒情调),原指任何抒情的音乐旋律,是歌剧或其他大型声乐作品中,一种结构完整的、极富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独唱曲体裁。它早在17世纪初叶,就以歌谣题材在歌剧、清唱剧和康塔塔中出现。咏叹调采用复三步曲式、变奏曲式或回旋曲式等,其内容多表现剧中人物复杂的思想变化和内心活动。咏叹调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和丰富的表现力,是戏剧音乐中的主要歌唱体裁。在欧洲不同时期的咏叹调风格也不尽相同。

2.不同时期的歌剧特点(www.daowen.com)

(1)17世纪歌剧风格

17世纪中叶,意大利威尼斯乐派的作曲家们使歌剧艺术基本定型,在之后200年中歌剧的形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主要特征有:独唱成为歌剧的主要歌唱形式,宣叙调与咏叹调成为明确分开的两种形式,音乐与歌词的关系由最初的音乐从属于歌词,逐渐发生变化,开始出现音乐凌驾于歌词之上的倾向。17世纪末之后,歌剧变成十足肤浅的艺术,追求奢侈和娱乐,没有戏剧内容,只有夸张的炫技表演。没有人尝试戏剧人物的刻画,戏剧中也没有一个有个性的角色,歌剧只剩类型和形式了。

(2)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18世纪的意大利歌剧之所以能够在欧洲广泛流传,主要依靠演员的独唱技巧和华丽的舞台装饰。歌唱家与角色是分离的,歌唱家首先是在表现自己,其次才表现角色。而观众主要是听歌唱家们唱的那些咏叹调,尤其是咏叹调结束前的华彩乐段。此时的歌唱家会即兴表演各种花腔,极力炫耀自己惊人的绝技。

18世纪上半叶,歌剧的体裁主要为正歌剧(又称严肃歌剧),是欧洲歌剧中最流行的一种形式,代表人物是亨德尔。正歌剧题材崇高,多取自神话中英雄式的故事;音乐上基本由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组成(咏叹调庄严精致,每个人物都有咏叹调),重要角色常由阉人歌唱家歌唱,台本采用意大利语,少用合唱。戏剧的结构也有一定的公式:全剧往往有三幕,每幕又可分数场,采用三段式的始返咏叹调,这常使得歌剧的故事情节发展停滞,音乐进行沉闷。

18世纪下半叶歌剧的主要体裁为喜歌剧,它与正歌剧的区别是它以民间日常生活为题材,短小精巧,音乐活泼轻快,使用大段的宣叙调。喜歌剧是对正歌剧的革命,它不仅创造了一种新的体裁,更重要的是宣扬了启蒙运动的思想,表现了民主、平等、博爱的精神。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佩尔戈莱西的《管家女仆》、帕伊谢洛的《塞尔维亚理发师》以及奇马罗萨的《秘婚记》等都属喜歌剧中的精品。

(3)19世纪意大利歌剧

19世纪上半叶,新的风格逐渐形成,这就是以罗西尼、贝利尼、多尼采第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新时代。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声音要求灵活、圆滑、连贯,注重抒情。

第二,这时期作品中的乐句速度、力度、节奏有了更自由的变化,在歌唱时有了更明显的惭慢或渐快的处理。

第三,高潮往往出现在极弱或不换气的停顿之上,一些著名歌唱家用声都比较节俭、他们通过丰富的音色、力的对比,以最高明的省力来实现最出色的艺术效果。

第四,歌剧戏剧性加强。

以上的这四个风格特征在罗西尼、贝里尼、多尼采蒂的写作中都有所体现,但是三人的风格又稍有差异,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征。

19世纪中后期,威尔第的作品充满戏剧性、激情的旋律和复杂的乐队伴奏,以表现充满英雄性气概的人物形象和战争色彩的剧情著称。这样的歌剧要求富有威力的声音去歌唱,使用爆发力很强的硬起音来歌唱那些富有战斗性、号召性,充满勃发的高音或重音的旋律,以表现其戏剧的激情。他的作品旋律线条非常宽广,且有很强的伸缩性,经常运用随意板来歌唱,也就是说,在某一个字、某一句上唱得比实际音符要长一些,有时候又唱得短一些,与19世纪浪漫主义早中期的意大利歌剧作品的歌唱风格有所不同,与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唱风格更是大相径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歌剧具有的现实主义特征,使歌剧本身充满了很大的内在戏剧性张力,这样的音乐本身就容易使歌唱者丧失理智,如只是一味地抒发情感,使歌唱变成叫喊。这种过激的歌唱方式不仅会破坏这一时期的歌唱风格,而且也给歌唱者,尤其是年轻歌唱家的嗓音带来伤害。所以在歌唱这一时期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合理把握情感的运用和嗓音调节之间的关系。

歌剧咏叹调进入18世纪以后,在欧洲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创作风格也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发展。除了意大利歌剧以外,还有德、奥、法等不同风格的歌剧,在歌唱这些作品时,要注意不同风格的处理。

3.中国歌剧选曲

中国歌剧的发展,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进入探索期,有多种体裁、题材、形式出现。体裁方面,有歌舞剧、小调剧、秧歌剧、正歌剧等;题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曲形式改造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曲调填词改编,总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中国歌剧发展到20世纪中期,创作手法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深入开掘,把歌剧的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均衡,将其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由作品《护花神》《伤逝》和《原野》代表。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又有《党的女儿》(改编),《马可·波罗》《安重根》《楚霸王》《孙武》《张骞》《苍原》《鹰》《阿美姑娘》等作品,另外,《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其中《伤逝》中的《一抹夕阳》《风萧瑟》《不幸的人生》,《原野》中的金子的咏叹调《啊,我的虎子哥》、仇虎的咏叹调(仇虎与金子的二重唱)《你是我,我是你》等是美声唱法教学中经常用到的经典歌剧选曲。

(十二)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音乐史上一种特定的体裁,它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艺术歌曲区别于歌剧和民歌,是一种新的歌曲形式,具体地说,它是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今天的艺术歌曲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德国、意大利、校园、俄国等国家逐渐发展,从游吟诗人到格鲁克、莫扎特、贝多芬等众多作曲家层层推进,最终在舒伯特、舒曼的艺术歌曲中达到高潮。在欧洲不同国家对艺术歌曲的理解不同,其风格也不同。

1.艺术歌曲的种类

艺术歌曲在德国称“Lied”,代表作曲家是舒伯特。他所作的艺术歌曲有600余首,采用歌德席勒、海涅、米勒等人的诗为歌词。他的艺术歌曲曲调优美、意境深邃,其中《野玫瑰》《春天的信念》《魔王》等已成为流传世界的名曲。此外,沃尔夫、舒曼、勃拉姆斯、施特劳斯等人也作有不少优秀的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在法国称“Melodie”,代表作曲家有亨利·迪帕克、福雷、德彪西等,法国艺术歌曲比较精致、纤柔。德彪西的歌曲多根据波德莱尔、魏尔兰等人的诗歌谱成,具有印象派的特征。

艺术歌曲在俄罗斯称“Romance”,格林卡是此种体裁的第一个经典作曲家。随后的代表人物有柴可夫斯基、穆索尔斯基、拉赫马尼诺夫等。俄罗斯艺术歌曲的特点是注重心理刻画。其中,穆索尔斯基的艺术歌曲富有强烈的民族性与艺术独创性,与俄罗斯语言的声调丝丝入扣。

中国作曲家也谱有大量的抒发感情的艺术歌曲,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贺绿汀的《嘉陵江上》等都是优秀的艺术歌曲。

2.欧洲各个时期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1)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崇尚理性,就其艺术歌曲的风格而言,它侧重于表现其形式和技巧,特别是语言的纯洁和明晰;它的创造力则被弃之不顾,作品中的感情表达也只作为一股潜流,在完美、均衡的形势之下起伏而已。它的结构严谨,故事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语言明确、洗练。它具有优美、均衡、自信和理性的审美特征。

(2)欧洲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欧洲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采用的歌词大多是文学性较强的诗篇,歌曲根据原诗含义及原诗的抑、扬、顿、挫等进行创作,所以歌曲所呈现的大多为作曲家对诗歌的丰富看法。

一是结构精致。欧洲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一般短小精致,是一种高度浓缩的音乐小品,在聆赏或歌唱时要非常注意细节,因为每个字、每个音都有特意的安排。

二是内容丰富。欧洲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歌词都是采用名诗人的作品(如歌德等大师),曲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即使是表现集体意志,也是通过个人体验的方式来完成的。

三是歌唱者要求高。歌唱艺术歌曲,要求歌唱者具备较高的歌唱技巧与艺术修养。欧洲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特质必须选择具有良好音质、细腻声线、清晰的咬字与恰当的情绪表达能力的歌唱者。因此,能否唱好艺术歌曲是衡量一名合格歌唱家的重要标准。

四是用钢琴伴奏。在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钢琴伴奏的地位和声乐旋律同等重要。钢琴伴奏不只是起和声和节奏衬托的作用,往往会用特定的音型或更复杂、更精致的织体以表现歌曲的意境与内涵。如舒伯特歌曲的钢琴伴奏就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

3.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

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1919年,艺术歌曲传入中国之初,就在很高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以萧友梅、吴梦非等为代表的一些音乐家在蔡元培倡导美育思想的影响下,在全国各地先后组建了一些新型乐团。这些乐团的音乐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为艺术歌曲的创作做了铺垫。冼星海继聂耳之后,以更广阔的题材、更多样的体裁和更丰富的艺术手段,谱写了大量富有艺术性的歌曲,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的现实。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空前繁荣,诞生了如郑秋枫(《我爱你,中国》)、施光南(《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尚德义(《牧笛》)、谷建芬、士心(《我们是黄河、泰山》)、徐沛东(《我像雪花天上来》)、陆在易(《我爱土地》)、王志信(《母亲河》)等新时期的作曲家创造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