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性

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性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个体或群体面临或认为自己面临某种重大生活事件,不能或认为自己不能解决、处理和控制时产生的严重心理失衡状态。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如同急性疾病的爆发一样,需要紧急应对、及时反应和给予帮助和服务。由学习困难而导致的学科不及格以及不能毕业等问题,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困境并引发心理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

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性

(一)心理危机的含义

心理危机指当个体由于突然遭遇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导致原有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烦躁、寝食不安和行为障碍等状况,呈现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个体或群体面临或认为自己面临某种重大生活事件,不能或认为自己不能解决、处理和控制时产生的严重心理失衡状态。大学生心理危机包括以下核心要素:

(1)大学生面临或认为自己面临重大生活事件。

(2)大学生出现一些生理心理反应,但都不符合任何精神病的诊断标准。

(3)大学生自己感到无法应付、难以控制。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

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突发性。心理危机常常是出乎人意料的,而且具有不可控制性。

(2)紧急性。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如同急性疾病的爆发一样,需要紧急应对、及时反应和给予帮助和服务。

(3)痛苦性。心理危机给予大学生带来的体验是痛苦的,而且有可能涉及人格尊严的丧失或者羞辱等。

(4)无助性。对于心理危机的突然降临,一些大学生突然会感到无所适从,使自己的生涯规划与生活设计等受到破坏和威胁。

(5)危险性。这种危险可能涉及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人际交往,严重的可能危及人身安全和生命。

(三)心理危机的征兆

以下情况是心理压力超过应对能力的征兆,存在越多或是持续的时间越长,就越需要帮助。

(1)直接表露自己处于痛苦、抑郁、无望或无价值中。

(2)易激惹,过分依赖,持续不断的悲伤或焦虑,常常流泪。

(3)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经常缺勤。

(4)孤僻、人际交往明显减少。

(5)无缘无故地生气或与人敌对。

(6)酒精或毒品的使用量增加。

(7)行为紊乱或古怪。

(8)睡眠饮食或体重明显增减,过度疲劳,体质或个人状况下降。

(9)日记或其他发挥想象力的作品透露的主题为无望、脱离社会、愤怒、绝望、自杀或者死亡。

(10)任何书面或口头表达的内容像是在临终告别或透露出自杀的倾向,如“我会离开很长一段时间……”

(11)出现自伤或自杀行为。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

1.冲击期

处于冲击期的人会出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等情绪反应。

2.防御期

在这个阶段,人们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会出现否认、合理化等应对方式。

3.解决期

这个时期,经历过心理危机的人往往会尝试着接受现实,设法解决问题。

4.成长期

心理危机过后,有的人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五)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及分类

1.境遇性心理危机

遭遇罕见或超常事件,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例如,亲人亡故、交通意外、失恋、被强暴、突然的疾病都可以导致境遇性危机。

2.存在性心理危机

存在性心理危机是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在此要理解生命的意义,如人生最珍贵的宝藏是自己,人生最大事业是经营自己。人生最大价值与生命的意义是追求不断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成长。

3.病理性心理危机

大学生的某些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本身可能就是一种心理危机,如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等。抑郁症是大学生自杀率最高的精神障碍。目前的调查表明:精神病者的自杀率高于一般人的10~90倍。导致自杀的精神病种很多,尤以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最多。(www.daowen.com)

4.成长性心理危机

大学生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引发的异常反应。例如,就业升学、学业等,都可以导致发展性危机。

(六)大学生易出现心理危机的人群

实践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发生于一些特殊人群,而且对这些大学生的危害程度也远远大于普通大学生。

1.贫困大学生

最近几年,贫困大学生的绝对数字和比例呈现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面临比其他人更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这种情况容易造成一些贫困大学生心理上的过度敏感、自卑以及自我封闭等,从而引发心理危机。

2.恋爱中的大学生

大学生所处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使恋爱成为大学生必然要经历或面对的成长问题。然而,由于在大学前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恋爱问题的敏感和抑制,让大学生在处理恋爱问题以及性心理等面出现很多问题,一旦感情受挫或是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心理危机,并可能导致行为上的异常。

3.就业困难大学生

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毕业阶段的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从学生时代的轻松安逸到寻找工作的艰难困苦,大学生需要接受巨大的心理转变并及时适应。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往往容易对社会、生活以及整个人生产生失望乃至陷入绝望,有的甚至选择自杀等极端的手段来摆脱压力。

4.学习困难大学生

高校的不断扩招,使一部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能够有机会进入大学,但是这部分学生会遇到学习上的困难而成为大学里的“学困生”。这个群体可以根据“学困”原因的不同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学习动机不足或缺乏的学生;第二类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第三类是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第四类是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第五类是沉迷网络或其他活动而贻误学业的学生。由学习困难而导致的学科不及格以及不能毕业等问题,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困境并引发心理危机。

5.人格障碍大学生

研究表明,心理承受能力差、人格偏执、易于冲动或怯懦退缩的人,一旦面临危机就会手足无措,心理崩溃,找不到正确的解决办法。自闭孤僻的人不愿与人交流,使外界帮助无法及时跟进,容易丧失接受干预的机会,从而产生非理智的过激反应。自尊心太强的人常常担心不顺利,怕露丑,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另外,有自卑、懦弱、呆板、孤僻、虚荣、患得患失、争强好胜之类性格的人,在困难与挫折的挑战下,情绪波动幅度较大,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

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危机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

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噩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

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

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时间上转移等。

行为方面:呈现反复洗手、反复消毒、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资料来源:吴才智,包卫.大学生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七)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1.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大学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竞争的行列,他们要承受更多的社会压力。目前国家在择业和就业中引入了双向选择的竞争机制。所有面临毕业的大学生都得接受社会的选择。就业岗位的要求和标准日益提高,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缺乏足够而必要的就业心理准备,毕业甚至未毕业时就出现了严重的就业心理压力。表现为大学后期无法紧张有序地进行学习,整日忧心忡忡、情绪低落,出现严重的心理焦虑和躯体不适与障碍,心理承受能力愈发脆弱。如不及时排解、调适,往往会发生心理崩溃,导致消极、负面的后果。

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互联网因其跨时空性、匿名性、互动性及便利性等特点,很快为大众所接受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沟通形式。不少大学生一方面通过网络浏览了大量的信息,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生活;但是,另一方面有的意志薄弱的学生也因此对网络日益迷恋和依赖,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沉湎于虚拟世界。网络成瘾导致大学生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进而导致心理错位、人格分裂,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形成。同时,境内外敌对势力也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渗透,可能造成一些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思想矛盾引发心理焦虑,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2)学校环境因素。

人际关系的改变。从中学到大学,大学生面临着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在中学时代人际关系相对单纯,或许成绩好就会赢得大家的青睐。但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要获得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一定的技巧,这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的。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②对环境的不适应。大一新生中,环境不适应较为普遍。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是陌生的校园,生疏而且关系密切的新群体。多数学生首次远离家门,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以及其他的亲人、朋友和熟悉的环境,意味着今后将开始独立生活,所有的事都要自己来决定和解决,所有这些都会给每个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应激。当这种应激超过限度时,就会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环境适应更加困难,以及烦躁、严重焦虑不安、头疼、神经衰弱等,甚至可能出现擅自离校的冲动行为。

③学习问题的困扰。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继续升学、顺利毕业、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同时大学的自主性学习与高中学习方式有很大区别,大学阶段教师更多像一个引导者,大部分学习需要学生自主选择,包括专业兴趣和方向,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大学学习环境宽松,有的学生喜欢逃课或是沉迷于网络,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态度容易导致考试挂科;同时为了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学生竞相报名考证,各种各样的考证的压力也不小,尤其是很多考试报名考试费用高通过率也低,很多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对此无力承受。以上压力如果过大,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精神上感到压抑,焦虑不安,会给大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痛苦。

④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处于青春中后期的大学生,生理的发育成熟以及性意识的萌发,对异性产生了极大的好感和兴趣,渴望与异性交往,对恋爱有渴求的心理,因此恋爱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学生情侣在大学校园里同居并开始性生活的比例大大增加。然而,由于我国现行性教育匮乏,大学生对性知识了解甚少,导致处于恋爱时期的青年大学生遇到与性相关的问题时无法解决。同时又因为羞愧而找不到可靠对象进行必要的倾诉交流。如有的学生陷入单相思的感情煎熬却无法自拔,有的学生遭遇失恋陷入悲愤绝望的消极状态,这些问题由此引发的无措感时常会让问题学生感到困惑、孤立无援,诱发心理危机。

(3)家庭环境因素。

①经济的压力问题。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都面临学费和生活费不能支付或者支付很困难的情况。他们虽然独立性强、勤劳简朴、学习刻苦,但是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精神上的困惑、不同程度的心理上的伤害,无论在生活水平还是消费观念上与富裕家庭的学生都有较大落差。经济因素限制了他们的人际交往,经济的压力也让他们不得不去勤工俭学,这样学习压力也大,在长期的自卑和压抑中容易出现心理偏激行为。

②突遇家庭的变故。对于从小在顺境中长大的大学生来说,一旦遭遇重大变故,如父母去世、家庭破裂、经济困难或者其他重大家庭问题,极易导致情绪波动,产生失落感和悲观情绪,从而以极端行为对抗现实。

教养方式问题。现在不少学生受长辈溺爱或家庭教育缺失,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父母等长辈未能很好地纠正和解决子女的一些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导致一些大学生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缺乏尊重与关爱别人的情感,自我中心意识与逆反心理较强,耐挫折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容易出现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

2.主观因素

(1)个体条件。这是因个体身高、容貌、体力、智力、能力、情绪、意志、性格、疾病以及某些生理缺陷(如口吃、色盲等)等个体因素引起的挫折。主观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受个体条件差的制约和限制不能达到目标。第二,因个体条件卓越的影响而给大学生个体带来挫折感。

(2)需要冲突。需要是个体生活中感到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某种需要和实现人生某种追求。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阻碍,人们需要的满足和追求的实现,总是很有限的。当需要不能满足时,就会使人产生沮丧、失意、焦虑等消极的情绪反应,这就产生了挫折。需要越强烈、越迫切,它所产生的行为动力也就越大,遭受挫折时的反应也就越强烈:反之则较弱。

(3)动机冲突。动机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出现两个或多个目标互相冲突,或是有两个或多个彼此排斥的愿望造成的矛盾状态。动机冲突也就是选择的冲突,人的一生始终处在选择中,小到购物、游玩,大到择偶、就业、确定生活道路。选择时面临的冲突常使一些大学生犹豫不决、左右徘徊,往往经历激烈的动机斗争,致使内心紧张和焦虑不安,引起生理、心理上的不良反应。

(4)抱负水平。学习、生活上遇到了困难,个体是否体验到挫折,以及体验的深度、产生挫折反应的强度与其抱负水平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确定的目标或标准高,则抱负水平高:确定的目标或标准低,则抱负水平低。这个自定的目标或标准,仅仅是个人对自己所达到的成就的一种愿望,与从事该活动后的实际成就不一定相符合。一个人的抱负水平很低,他固然容易达到目标,但会使人变得懒惰、厌倦、不求进取,并且他的身心潜能实际上处于被埋没的状态,错过很多发展的机会,从而产生由于空虚、苦闷等造成的挫折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